..續本文上一頁它也沒告訴你布施、持戒什麼的,什麼都沒提。它只告訴你做一件事情——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簡單扼要。這個意思就是說,本經的特點在整個行動,你的歸依境現出來以後,你整個行動其實就是念佛。
那麼當然越簡單的時候,你的心對這個佛號的信仰,他的歸依就很重要。你說你要我對你通身靠倒,那你必須對這個佛號有所了解。所以,既然本經這麼強調一心歸命這句佛號,就有需要來解釋這句佛號的真義,使令我們相信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才能夠老老實實地一心執持,沒有任何疑惑。這段的開示是說明爲什麼在本經要解釋佛號的理由,因爲你這個地方強調念佛。當然我遇到了事情,我的心就進入佛號,有黑暗的時候害怕,我的心呢不能安住空性,空性我進不去;那沒關系,我進去佛號。我臨終的時候怎麼辦?內憂外患,我的心進入佛號。那麼我們爲什麼我們每一次都能夠,當我們進入佛號的時候,我們就相信這個是非常安穩的?因爲我們對佛號有所了解。所以這個地方解釋佛號是有需要的。
我們再看第二段: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其實阿彌陀佛這句的意思是無量功德的意思,那麼釋迦牟尼佛簡單扼要以光明壽命來總持一切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那麼我們今天把這個佛號,找到它的根源。其實無量光的意思是一種空間的無量,無量壽是一個時間的無量,那麼在宇宙當中,滿足時空無量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我們一念的清淨法界,一念的一心真如。那麼阿彌陀佛他就是成佛以後,根據他的一心真如,創造了彌陀身土,使令當作我們的歸依境。當我們設定目標的時候,這個目標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當我們要趨近目標,這個船、這個方便,也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所變現的無量光、無量壽。目標是彌陀變現的,你的過程名號也是彌陀變現的,這樣才合理。所以說,彌陀的名號是衆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的清淨心。所以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正是念念地趨近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所以古人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其實我們是跟彌陀的功德念念地感應道交。因爲阿彌陀佛他創造了一個目標當我們的歸依境,他也創造了一個船,使令我們坐這個船慢慢地趨向歸依境。
如果我們沒有名號,你只有現出歸依境,你不可能往生的。所以印光大師說,有些人他相信淨土,他也想要到淨土去,他不念佛。印光大師說,你靠布施、持戒,你不念佛,你不能往生。因爲你布施、持戒的時候你的時間是有限量的,你不可能經常布施嘛。那麼你在造善業的時候是間斷地造善業,是一個有所得的心造善業,你怎麼能夠召感無量的壽命呢?你布施的時候才短暫的時間,你怎麼召感一個長遠的壽命?這個因果不符的。所以,你爲什麼有無量壽命?是因爲有佛號的加被,因爲他無量壽。所以說,你今天設立一個歸依境以後,你今天要趨向歸依境,你只能夠坐一部車子,那就是念這句佛號,因爲你別無選擇。而這兩個都是阿彌陀佛創造出來的。所以因果,若因若果都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這個地方等于是征釋名號的意思。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1面,丁二、別釋主伴。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正報的莊嚴,前面講到國土的莊嚴,這以下講到這個國土當中,到底是誰在那個地方住。一個國土當然依報的環境很重要,但是人也是很重要。哪些人在那邊住,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決擇的目標。這以下就介紹到底那些住在那個地方的、舊有的人民是誰,在那個地方安住,那麼這個地方講到佛跟菩薩在淨土安住。這個地方先講到主的莊嚴,再講伴的莊嚴。這個主是佛,這個伴是菩薩。我們看經文,看主的地方: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這個地方等于是說明這個淨土,是誰在那個地方安住。佛陀說是阿彌陀佛在淨土已經安住了有十劫的時間。那麼這段經文到底是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古德說,因爲我們前面講到,彼佛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阿彌陀佛他這一期生命的籠總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那麼他現在才花掉了十劫的時間,那表示說他是存在一個現在世的佛,他現在是住世的。這個國土不是一個過去的國土,是一個現在的國土,它是一個存在的國土。所以這個地方也正式地強調前面的今現在說法的意思。這個地方說出有佛的住世,而且他的壽命還很多很多,還沒有用完。
第二個,伴。我們看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
當然佛陀旁邊是要有眷屬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觀想,其實阿彌陀佛的旁邊有很多很多的聲聞弟子,大阿羅漢的弟子,而且還有很多諸大菩薩,這些的數目都是無量無邊的,都不是算數所能夠算出來的,那麼這些菩薩、羅漢圍繞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諸位我們去請極樂世界莊嚴圖你就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當然我們剛開始觀想的時候是依報,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雨天曼陀羅花、黃金爲地,到最後你看到這個佛住在中間,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旁邊很多的出家衆,聲聞弟子,也有在家的菩薩,在那個地方經行,或者聽法,或者跟鳥類在那邊活動等等。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想象一個心中的歸依境出來,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到這個地方佛陀做出了第四個總結,這個是針對正報的總結。我們看結示的地方: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最後一次的總結。我們看澫益大師的開示,《附表第九》:結示極樂國土功德莊嚴之因緣,重重結示。在本經當中,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有四番的結示,其中依報有叁番,正報有一番。那麼這個地方佛陀重複了四次,到底是想表達什麼呢?令深信一切莊嚴,他要你相信一件事,就是說極樂世界這樣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我們應該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個,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我們心中現出一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歸依境的時候,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歸依境呢?第一個,這個歸依境是怎麼來的?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跟他的六波羅蜜的修行所成的,也就是說,是阿彌陀佛一心真如的種智,簡單地說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變現。那麼一談到佛陀自受用的部分,那當然是一個平等的法界,我們不能接觸的,那是佛自己受用,這一部分是佛自己受用。那麼我們衆生,比如說我們今天讀《阿彌陀經》,七寶池、八功德水。你說八功德水好了,有八種功德,它很潤澤,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難道我們所受用的八功德水每一個人都一樣嗎?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的。就是說,這個歸依境當佛陀創造出來的時候,佛陀自受用這一部分是平等的,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因地的時候有差異,所以結果有差異。我們看這段: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當這個歸依境要轉成我們來生要去真實受用的時候,那就牽涉到我們每一個人在因地的時候,你這個淨業的大小,你的信願、持名。你一天念一千聲,他念五百聲,你們倆到那個地方去,到八功德水,我跟你保證,感受不一樣。這個業力平等嘛,這個因果是合乎公平嘛。所以,這個歸依境就牽涉到有業力的問題,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你阿賴耶識當中,你所積集的善業,你說你只是念佛,他還拜佛,也不一樣,是不是?他不但拜佛,他還持戒,他還布施,這個時候整個歸依境的靈動會有差異。我們這樣理解這個歸依境好了,總相是八功德水,這個不能變的,總相;但是這個總相有別相,有別相的,不是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的受用是完全一樣的。阿彌陀佛創造的時候是一樣,但是我們去跟他感應的時候,我們自已的力量是不一樣,所以我們得到我們自己這一部分的極樂世界的國土,所以我們看總結:
佛心、生心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成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那麼,佛的心當然是平等的,但是衆生的心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的心在趨向佛的功德的時候,就象是影子跟本質一樣。本質是一個,但是它印在不同的水,一個月亮的本質,現在不同的水,它的影像是不一樣的。就好像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燈光,這個燈光有大燈光、小燈光,在同樣一個房子當中。各遍,這個燈光是各個不同,有大的光明,小的光明。似一,它又互含互攝,你說這個光明到底是這個燈光照的還是那個燈光照的?你分不出來,但是你互含互攝,又的確每一個光明各有自體。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家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大家都在受用彌陀的功德,但是因爲我們因地的時候淨業不同,每一個人受用還真是不一樣。諸位懂嗎?所以說,同樣的經文,其實你去的時候以真實情況爲准,是這個意思。它所標示的是一個總相,所以講一爲無量,無量爲一,是這個意思。
那麼這段經文就是把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的差別相作說明。因爲很多人誤解說,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那我們去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那…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