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困难度还不是很高;这个地方是你一定会修善,在任何情况你一定会修善。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就知道了。舍利弗尊者,在经典上说,其实舍利弗尊者他以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那么他为什么后来退入声闻众呢,证阿罗汉果呢?这是有原因的。他本来是修行人,他来到人世间,发愿要广度众生,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婆罗门,对舍利弗尊者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一定要用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药才能够治这个病。”舍利弗说:“没关系,我现在就修六度,第一度布施嘛,我把我的色身布施给你,成就我布施的心情。”婆罗门说:“那真感激你啊。”那么这个舍利弗尊者就用刀子把他的右眼挖出来送给他:“我布施你眼球,你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婆罗门拿到眼睛以后说:“唉呀,尊者,我的母亲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呢?”他说:“你不早说,好吧,既然是布施就布施到底。”把左眼也挖下来了,拿给这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拿到眼睛闻一闻,他说:“你这个修行人持戒不清净,这个眼球这么臭。”往地上一甩就走了。舍利弗尊者的打击太大了,罢罢罢,众生难度,就回到深山,退大取小。所以你看《法华经》,佛陀讲三周说法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舍利弗尊者第一个得度。所以你看很多阿罗汉,佛陀说《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很多阿罗汉在第一周说法是无动于衷的,但是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马上觉悟到,触动他的善根,为什么?他以前曾经修菩萨道,修了六十小劫,退大取小,所以他的善根在。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更高了,你要在历经生命危险的时候,还能够坚持你的六波罗蜜的菩萨妙行。这个是要到七住,要断思惑,一个有烦恼的人是没办法做到的。
第三个念不退,更高了。这个念呢,中道的正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你的心跟外境接触,你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着有,这个更难。
有三种不退,那么这三种不退,它的成就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说明: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当然这个不退转,在我们成佛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那假设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仰仗你的资历求增上生的话,那你要成就位不退,必须断见惑;行不退,断思惑;念不退,要破无明,证法身,才能够使令你跟中道的实相相应。这个是说明了你在娑婆世界成就三不退,那是要各凭本事啊,次第分明的成就。你断到什么时候,这个功德才出现;你断到什么时候,第二个功德才出现。它是次第分明,各凭本事的。那么,假设你今天选择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到净土去,那又不同了。我们看它是什么相貌: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那么,假设你来生的归依境是一个西方净土,而且你是怎么去的?你还是在生平造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才忏悔的、而提起的十念的佛号往生的,这个是往生的一个最低最低的标准。那么这个带罪业往生的人,他是居在下下品,皆得三不退。因为你在那个法力的摄受,你很自然地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为你等于是进入到弥陀的法身当中去了。所以说,澫益大师他做出他个人的心得,他说: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至此?
我们很难对净土的人民判教,没办法判教的。你说这个人往生净土了,你用天台宗、唯识宗你给我判判教:你说他是凡夫,他的表现,圆证三不退;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有断。诸位学过唯识天台,请你判个教,他是什么教?没办法判断的。所以说,十方佛土,没有这个名相,没有这个阶位,没有这个法门。那怎么会有呢?就是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只有感应道交的他力门、本尊门,自力法门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在极乐世界三不退的殊胜,你是完全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而产生一个正念的力量。
我们回到经文。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不退主要是因为佛法的熏习,因为到极乐世界,虽然你没有烦恼断,但是它不能够去触动烦恼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五尘的说法,你很自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你的身口意的表现就等同于三不退的菩萨,等同。这样子的一个因缘,的确是对我们有很大的摄受力。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再看第二个理由: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面是法的力量,这个地方是人的力量。说为什么往生呢?这个地方佛陀讲出第二个理由。他说,舍利弗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只要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听到了净土法门,你应该心中要发起一个愿望,什么愿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要在娑婆世界混下去了。为什么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什么理由佛陀劝我们呢?因为你经常能够和这些法身大菩萨聚会在一起,跟善知识聚会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看《附表第十一》: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什么叫作俱会一处呢?就是凡夫跟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这在娑婆世界是做不到的。娑婆世界的法界是竖的,是直式的。他是一个圣人,你根本不可能跟他相处,他就离开了。你的师父已经成就圣道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因为娑婆世界,不可能凡夫和圣人居住在一起,不可能。因为娑婆世界的四土是直式的,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式的,他彼此是可以相见闻的,这个国土的设计是横式的,所以叫凡圣同居,我们要这样理解。
那么这个地方就用比较的方式,澫益大师在解释《弥陀经》很喜欢用比较的方式。看娑婆世界: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力,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寻常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情况,我们跟圣人同居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实圣,这个实就是真实的情况,他的修行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今生本来出生的时候是凡夫,他出家修行,他今生才成就初果,今生才成就的,所以他的相貌是真实的相貌。那么他成就圣人了,假设他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他还有有漏业力了,也就是说这个轮盘在转动,你把电线拨掉了,它还有剩余的势力。所以我们跟真实的圣人接触,就是他这个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他了,就是他最后的那个生命,可以暂时见到。第二个,权圣大慈悲愿力。权就是示现,他大权示现。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圣人了,他示现成一个卖鱼的女众,等等。那么他以愿力来到世间,当然这就不是每一个人见得到的了,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跟圣人暂时相见。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接触,等到这个真实的圣人他已经是生命结束了,就入了涅槃。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普贤的示现,他一时的因缘结束了,那么这个时候升沉硕异,各走各的,这叫暂同,非究竟同。这个暂同是什么意思?是暂时地相处。我们看《普门品》,我现在身体很痛苦,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前,你也跟圣人在一起嘛,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感应,顶多消消业障,如此而已。很少说你看到观世音菩萨又证得初果,很少。为什么呢?时间不够。成就圣人你必须有长时间的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相处太短暂了,顶多只是承蒙圣人的消业障。
那么我们再看极乐世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因为大家都是以信愿持名的三资粮的力量而跟弥陀感应道交,大家在净土相聚,同样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说,上自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每一个人都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大家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壎跟篪是两种乐器,它们俩个有一个就有另外一个,相互配合。所以大家跟圣人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行人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生病,生病没什么可怕,重点是你找到一个好医生,他知道你的病是怎么回事,他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这个地方善知识找不到,你修行就困难。
我们讲一个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个优婆吉多尊者,他是善巧度化众生的代表。很多人拜他做师父,很多人得度了。这其中有一个大富长者子,一个很有钱的公子哥儿,他是感情遇到了挫折,一时地想不开,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拜优婆吉多尊者做师父,就跟大众修行四念处。但是他修行的时候,因为他这个人身见很重,喜欢漂亮,所以对色身的执着很重。所以他修四念处一直不能入道,为什么?有障碍的因缘。
当然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障碍就是障碍了,一辈子就这样障下去了。但是有善知识的时候,他可以为他破障。所以他的心跟四念处的法中间有一道墙壁,他心跟法就是不能相应,这个时候他感到很困扰,就想要还俗回去。就到了尊者的茅…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