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困難度還不是很高;這個地方是你一定會修善,在任何情況你一定會修善。這個行不退的困難度,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就知道了。舍利弗尊者,在經典上說,其實舍利弗尊者他以前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那麼他爲什麼後來退入聲聞衆呢,證阿羅漢果呢?這是有原因的。他本來是修行人,他來到人世間,發願要廣度衆生,這個時候遇到一個婆羅門,對舍利弗尊者說:“我的母親生了一場重病,一定要用修行人的眼睛來和藥才能夠治這個病。”舍利弗說:“沒關系,我現在就修六度,第一度布施嘛,我把我的色身布施給你,成就我布施的心情。”婆羅門說:“那真感激你啊。”那麼這個舍利弗尊者就用刀子把他的右眼挖出來送給他:“我布施你眼球,你成就我的布施波羅蜜。”婆羅門拿到眼睛以後說:“唉呀,尊者,我的母親要左眼,你怎麼挖右眼呢?”他說:“你不早說,好吧,既然是布施就布施到底。”把左眼也挖下來了,拿給這個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拿到眼睛聞一聞,他說:“你這個修行人持戒不清淨,這個眼球這麼臭。”往地上一甩就走了。舍利弗尊者的打擊太大了,罷罷罷,衆生難度,就回到深山,退大取小。所以你看《法華經》,佛陀講叁周說法的時候,開權顯實的時候,舍利弗尊者第一個得度。所以你看很多阿羅漢,佛陀說《法華經》的時候,開權顯實的時候,很多阿羅漢在第一周說法是無動于衷的,但是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馬上覺悟到,觸動他的善根,爲什麼?他以前曾經修菩薩道,修了六十小劫,退大取小,所以他的善根在。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行不退的困難度更高了,你要在曆經生命危險的時候,還能夠堅持你的六波羅蜜的菩薩妙行。這個是要到七住,要斷思惑,一個有煩惱的人是沒辦法做到的。
第叁個念不退,更高了。這個念呢,中道的正念,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你的心跟外境接觸,你每一個念頭都能夠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著有,這個更難。
有叁種不退,那麼這叁種不退,它的成就的因緣,我們看下一段說明: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當然這個不退轉,在我們成佛之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假設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仰仗你的資曆求增上生的話,那你要成就位不退,必須斷見惑;行不退,斷思惑;念不退,要破無明,證法身,才能夠使令你跟中道的實相相應。這個是說明了你在娑婆世界成就叁不退,那是要各憑本事啊,次第分明的成就。你斷到什麼時候,這個功德才出現;你斷到什麼時候,第二個功德才出現。它是次第分明,各憑本事的。那麼,假設你今天選擇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海,到淨土去,那又不同了。我們看它是什麼相貌: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叁不退。
那麼,假設你來生的歸依境是一個西方淨土,而且你是怎麼去的?你還是在生平造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才忏悔的、而提起的十念的佛號往生的,這個是往生的一個最低最低的標准。那麼這個帶罪業往生的人,他是居在下下品,皆得叁不退。因爲你在那個法力的攝受,你很自然地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爲你等于是進入到彌陀的法身當中去了。所以說,澫益大師他做出他個人的心得,他說: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至此?
我們很難對淨土的人民判教,沒辦法判教的。你說這個人往生淨土了,你用天臺宗、唯識宗你給我判判教:你說他是凡夫,他的表現,圓證叁不退;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沒有斷。諸位學過唯識天臺,請你判個教,他是什麼教?沒辦法判斷的。所以說,十方佛土,沒有這個名相,沒有這個階位,沒有這個法門。那怎麼會有呢?就是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叁力所成。只有感應道交的他力門、本尊門,自力法門是做不到的。那麼這個地方是說明,在極樂世界叁不退的殊勝,你是完全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海而産生一個正念的力量。
我們回到經文。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極樂國土的不退主要是因爲佛法的熏習,因爲到極樂世界,雖然你沒有煩惱斷,但是它不能夠去觸動煩惱的因緣。在那個地方五塵的說法,你很自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你的身口意的表現就等同于叁不退的菩薩,等同。這樣子的一個因緣,的確是對我們有很大的攝受力。這是我們往生的第一個理由,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再看第二個理由: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前面是法的力量,這個地方是人的力量。說爲什麼往生呢?這個地方佛陀講出第二個理由。他說,舍利弗你要知道,衆生聞者,只要是一個生死凡夫,你聽到了淨土法門,你應該心中要發起一個願望,什麼願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不要在娑婆世界混下去了。爲什麼呢?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什麼理由佛陀勸我們呢?因爲你經常能夠和這些法身大菩薩聚會在一起,跟善知識聚會在一起。
那麼這段經文我們看《附表第十一》: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什麼叫作俱會一處呢?就是凡夫跟聖人共同居住在一起,這在娑婆世界是做不到的。娑婆世界的法界是豎的,是直式的。他是一個聖人,你根本不可能跟他相處,他就離開了。你的師父已經成就聖道了,你再也見不到他了。因爲娑婆世界,不可能凡夫和聖人居住在一起,不可能。因爲娑婆世界的四土是直式的,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式的,他彼此是可以相見聞的,這個國土的設計是橫式的,所以叫凡聖同居,我們要這樣理解。
那麼這個地方就用比較的方式,澫益大師在解釋《彌陀經》很喜歡用比較的方式。看娑婆世界: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力,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尋常就是說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情況,我們跟聖人同居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實聖,這個實就是真實的情況,他的修行是真實的,也就是說他今生本來出生的時候是凡夫,他出家修行,他今生才成就初果,今生才成就的,所以他的相貌是真實的相貌。那麼他成就聖人了,假設他成就阿羅漢了,但是他還有有漏業力了,也就是說這個輪盤在轉動,你把電線撥掉了,它還有剩余的勢力。所以我們跟真實的聖人接觸,就是他這個時候死亡還沒有到來,他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就見不到他了,就是他最後的那個生命,可以暫時見到。第二個,權聖大慈悲願力。權就是示現,他大權示現。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聖人了,他示現成一個賣魚的女衆,等等。那麼他以願力來到世間,當然這就不是每一個人見得到的了,那麼這種情況可以跟聖人暫時相見。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跟聖人接觸,等到這個真實的聖人他已經是生命結束了,就入了涅槃。觀世音菩薩的示現,文殊菩薩、普賢的示現,他一時的因緣結束了,那麼這個時候升沈碩異,各走各的,這叫暫同,非究竟同。這個暫同是什麼意思?是暫時地相處。我們看《普門品》,我現在身體很痛苦,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前,你也跟聖人在一起嘛,但是因爲時間太短暫了,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跟聖人的感應,頂多消消業障,如此而已。很少說你看到觀世音菩薩又證得初果,很少。爲什麼呢?時間不夠。成就聖人你必須有長時間的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跟聖人的相處太短暫了,頂多只是承蒙聖人的消業障。
那麼我們再看極樂世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爲師爲友,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因爲大家都是以信願持名的叁資糧的力量而跟彌陀感應道交,大家在淨土相聚,同樣受用彌陀的功德。所以說,上自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每一個人都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海,大家爲師爲友,如壎如篪。壎跟篪是兩種樂器,它們倆個有一個就有另外一個,相互配合。所以大家跟聖人同盡無明,同登妙覺。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修行人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你生病,生病沒什麼可怕,重點是你找到一個好醫生,他知道你的病是怎麼回事,他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這個地方善知識找不到,你修行就困難。
我們講一個公案給大家體會一下,佛滅度一百年以後,有一個優婆吉多尊者,他是善巧度化衆生的代表。很多人拜他做師父,很多人得度了。這其中有一個大富長者子,一個很有錢的公子哥兒,他是感情遇到了挫折,一時地想不開,就出家了。出家以後,就拜優婆吉多尊者做師父,就跟大衆修行四念處。但是他修行的時候,因爲他這個人身見很重,喜歡漂亮,所以對色身的執著很重。所以他修四念處一直不能入道,爲什麼?有障礙的因緣。
當然我們今天遇不到善知識,障礙就是障礙了,一輩子就這樣障下去了。但是有善知識的時候,他可以爲他破障。所以他的心跟四念處的法中間有一道牆壁,他心跟法就是不能相應,這個時候他感到很困擾,就想要還俗回去。就到了尊者的茅…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