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學人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共同學習這部《阿彌陀經》。本經不管是在大乘的經典,或者是在淨土的經典當中,都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講本經之前我想先作兩點的說明。第一點,我們先來說明一下這個淨土宗的特色。佛法把宇宙人生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屬于外在的物質世界,另外一個部分是內在的心靈世界。佛法的因緣觀,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內心的世界所變現的,也就是說,外在的物質世界是一時的、暫時的因緣;而我們內心的世界是長久的。也就是說,你現在的環境可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麼這都是暫時的因緣,只要你熬過去它就會變化。但是你內心産生的障礙,如果你不加以處理,它這種障礙會生生世世地跟隨著你。你今生受到這種心靈的折磨,你來生亦複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學重點,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它不是在處理外在的世界,它是在處理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世界。
這個處理內心的世界,我們大方向從大乘的法門當中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聖道法門,另一個是淨土法門。聖道法門在處理內心的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說你必須透過思維無常、無我的真理,創造一個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後把你這個躁動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這個空性裏面去——把心帶回家,那麼在空性當中化解心中的執取而離苦得樂。另外一個淨土法門,它安住的點不是空性,而是阿彌陀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當作我們安住的處所。你心中要創造一個阿彌陀佛的功德,然後你的心進入到這個功德裏面去安住。
這兩種方法,一個是安住空性,一個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別在于難易的差別,一個是困難,一個是容易。如果你選擇安住在空性,那麼你不是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們選擇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今生你決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們知道淨土法門在整個大乘的修學當中,它的特點,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門是違背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我們的心經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緣分別;而你安住在彌陀的功德,它是一個有相行,它並沒有違背我們過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夠往生淨土,圓證叁不退,直接成佛。所以當我們選擇了淨土法門,它的特點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修行特別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別的高。這是淨土宗的一個特色。
第二點我們來談談本經的特色。淨土法門,我們前面講過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個中國佛教當中,兩千年的曆史,其實修學淨土的人特別的多。但是我們發覺一個事實:成功的人並不是非常的多,這是一個我們要面對的事實。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爲我們修淨土的人有一個通病——往往並不重視教義。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個片段式的、粗淺的概念——你聽某一個法師講開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開示在心中自己組合起來一個概念。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功德沒有真實的了解,就很難産生一種真實的歸依,所以我們就很難抗拒我們的妄想。所以我們在淨土宗的一個失敗點,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來進入到彌陀的功德。我們講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歸命的方法,缺乏了。我們講一切法因緣生,你缺乏一個正確的因緣,你就得不到一個正確的結果。
在整個淨土教義的研究,本經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師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文簡意赅,辭約理富——文字很簡要,但是內容非常豐富。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當中,如果你有志于有次第地研究淨土法門的功德是怎麼成就的,我如何能夠讓我的心進入到彌陀的功德,那麼本經是最好的選擇。因爲它所花的時間最少,但是它的內容可以說相當的完整。所以我們這次選擇《阿彌陀經》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來詳細地、很有次第地介紹淨土法門的特色、淨土法門修學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的差異,這個是我們開這個課程的主要目的。
我們現在看講義,這個講義的標題是《<佛說阿彌陀經>導讀》,這個導讀,其實裏面的內容主要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摘錄出來的。將釋此經大分爲四,我們解釋本經有四大科:第一個解釋經題,這是曆代的祖師大德講經的一個通則,先解釋本經的經題,這個經題有總持一部經的要義;第二個經文大意,前面的經題是偏重在教理的研究,這個大意是講到本經有那些修學的方法,我們把這個修學的方法先作一個綱要的說明;第叁個就正式地隨文解釋,隨著經文來解釋其中的義理;第四是結示勸修,我們講完本經,我們引用古德的兩個偈頌,把這樣的修學概念作一個總結。這就是我們解釋本經的四個主題。
我們先看第一個主題:解釋經題。請大家翻開第二面,解釋經題呢,本經的經題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別題,就是這部經各別的名稱;第二個是通題,共通的名稱。各別的名稱就是佛說阿彌陀,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分成叁部分來解釋。
先解釋佛,什麼是佛呢?佛者覺也,具足叁義:一、自覺,二、覺他,叁、覺行圓滿,即此土能說之教主,釋迦牟尼佛。我們一個佛弟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佛,但是什麼是佛呢?到底我們在跟佛學什麼呢?就是學習內心的覺悟。當然剛開始是先求自身的覺悟,你內心的自覺的功能,把它啓發起來。
從佛法的角度說,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接受外境的碰撞産生的第一個念頭是直覺性的,我們稱爲妄想,這是一種情緒的直覺的反映。那麼從佛法的角度,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妄想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妄想的背後培養一個覺照的力量。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那麼覺照什麼呢?就是對真理的覺照。我們妄想生起了,我想要去做什麼事——慢一點,你開始産生覺照。
這個覺照的力量,在佛法當中有叁個次第,第一個講自覺。自覺到底是覺悟什麼呢?第一個就是覺悟業果的道理,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有很多差別的果報,有些人富貴,有些人貧窮,很多的差別。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是由于前生的業力所創造的,所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講叁世因果。我們過去造了業,創造今生的果報;我們面對今生的果報的時候又創造了一個業力,又招感來生的果報。從因果的思維,我們在內心當中産生了兩種力量:第一個是反省的力量,第二個是克製的力量。反省的力量就是說,我們遇到果報的出現,我們一般人如果沒有産生覺照,往往是産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爲什麼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們的內心可以包天包地,但是容不下心中的不平衡。爲什麼這樣一個災難的事情會在我生命中出現?我們習慣性會把這個痛苦、災難,把它推給是某某人造成的,是某種事情引生的,所以才給我痛苦。這種不平衡的心態在我們心中産生一種負面的情緒,産生很多的痛苦。
當然學佛人,我們講過,第一個念頭是可以允許的,我們直覺性的妄想我們是控製不住的。根塵接觸産生一個識,這第一個念頭是可以理解的。身爲一個凡夫,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要趕快啓動內心的覺照——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一個對業果思維的人,他會把所有的過錯反求諸己。也就是說,其實我們今生的果報,是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這個果報是前生的我創造的,我沒有第二句話。這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思惟,化解心中的不平衡,你會甘心地承受。所以我們對業果的思考最大的作用就是會産生反省,我們遇到事情先不要講誰對誰錯,反省自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第二種力量就是克製的力量,前面是講果報,這是講因地。我們在人世的生命當中會遇到很多很多的誘惑,尤其現代人的誘惑比以前更多了,我們會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當然諸位都知道從法律的層次,其實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夠産生一種克製力,主要是通過業果的思維。因爲我不想來生造成痛苦,我不想來生到叁惡道去,所以我必須克製我錯誤的想法,克製我錯誤的行爲。因爲前生的我創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的我又創造來生的我。所以我們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們看到了來生。我們知道我們今生所造的每一個事情,一定會影響到我來生的生命。我們怕來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強自己斷惡修善。
所以我們透過業果的思維産生反省的力量,産生克製的力量。這個都是透過真理的觀察才能産生的力量,然後把這個妄想慢慢地調伏。這個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思考。
第一個思考是業果的思考,第二個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們只是在有相的因緣不斷地分別,我們感覺到內心躁動不安,因爲這個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壞的對立。爲了讓內心更加安穩,我們開始思維整個因緣變化當中,它有一個不變化的體,叫作空性,我們找到這個空性安住下來。所以第二個思考就是我空、法空…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