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思考。那麼前面的業果是有相的思考,空性是無相的思考,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從這個空性的思考來消滅我們心中有所得的分別。
第叁種思考就更高了,叫中道實相的思考,它不偏有,也不偏空,走的是第叁條路,中道的思想。前面的業果思考是人天的法門,空性的思考是二乘的法門,大乘的菩薩是不偏空也不著有的中道思考。所以諸位我們在研究大乘經典你發覺,大乘佛法在思考人生是雙向思考。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一句話的,都是講兩句話的。它如果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一定會講亦如日月不住空;它告訴你無住,它會告訴你無住當中要生心。所以你從大乘經典的學習你會發覺,它每一件事情都是雙向思考,它走的是第叁條路,中道的路。所以我們從大乘佛法的真理的觀照,我們開始以真理來要求自己,所謂的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凡事盡心盡力當然是從因果的思考,我們要斷惡修善;但是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對結果不要太重視,生命的重點在過程,這個是空性的思考。所以大乘佛法是把有相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兩個同時來看人生,把空、有同時來看人生而得到一個人生的平衡。也就是說生命的重點在過程而不在結果,你只要做你該做的事就好,不要考慮太多的結果。
所以這個覺悟的意思,簡單講就是說,我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的心態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心跟外境接觸,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心隨妄轉,你根本沒有所謂覺照力的。這種人要是去算命是把一生算得死死的,很清楚的,心隨妄轉,跟著感覺走。我們從一個我想要做的事情而升華成我要做我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學佛,你說你怎麼知道你學佛這麼多年你進步了呢?你發覺我想要做的事情慢慢減少,而我應該做的事情慢慢增加,你對人生的觀照力加強,你的克製力加強了,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了,你的生命是往光明的地方趨向了。而你爲什麼會産生這樣的力量呢?因爲你産生對生命的觀察,克製你心中的妄想而産生了解脫。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也做慈善事業,其他的宗教也做慈善事業。但是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業的時候,他心中沒有對道的觀察,心中沒有道,沒有覺悟。而我們在做慈善事業的時候,念念之間是有道的觀察,所以我們知道,你學佛成敗的標准,不是說你造了多少善業,因爲這個是生滅,而是說你在內心當中培養了多少的覺照功能,你是不是能夠足以去克製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改變了,你的命運就改變了。如果你還克製不了你的妄想,那麼我們就很難去跳脫這個生命的水流的力量。所以我們講,學佛就是你一定要在內心當中産生一種覺悟的功能。
第二個覺他。等到你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以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還在顛倒當中,還在做夢當中,他還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他還在跟著感覺走。這個時候我們有責任透過語言文字,透過善巧方便來開啓他心中的光明,這個就是覺他。我們有責任來幫助衆生覺悟。
第叁個是覺行圓滿。我們自身的覺悟,我心中的光明點亮了,我們也把衆生的光明點亮了,這件事情叫作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叫作佛。當然前面所說的佛是一個總相的說明,這個地方所說的佛是其中的一個別相,就是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說本經的宣說者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佛陀,不是菩薩宣說的,也不是阿羅漢宣說的,這個是講道能說之人。
這以下我們看這個說字: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爲懷,衆生成佛機熟,爲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故悅也。這個說在古人跟這個喜悅的悅是相通的。所以這個說字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歡喜,第二個是宣說。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看到衆生的成佛因緣成熟了,他以歡喜心來宣說這個成佛的淨土法門,使令我們解脫。
當然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衆生的成佛機熟。這段在祖師的開示說,什麼叫衆生的成佛機熟?你怎麼知道你現在離開叁界的機熟了?你離開痛苦的因緣成熟了?就是你心中能夠培養一種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的力量,這表示你離開痛苦的因緣成熟了。當然這是要通過我們後面的學習,你要如何能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我們再看第叁點,阿彌陀。前面的佛是能說之人,這個地方是所說之人。阿彌陀是印度話直接翻過來的,本義是無量,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就是說這尊佛具足了無量的功德莊嚴。那麼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把這個阿彌陀佛的功德歸納成兩種,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其實我們可以這樣講,你研究這部經的重點就是了解什麼叫作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如果你不了解這四個字,你不能當作歸依境的。
我們簡單講一下,這個無量光的意思是表示一種依報的國土,一個廣大的依報的國土;無量壽表示一個正報,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所以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加起來就是一種淨土的依報、正報的莊嚴。這句阿彌陀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去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接觸的時候,念念之間創造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産生一個這樣的力量。那麼這個叫作無量光,無量壽。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引信願念佛衆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這個阿彌陀指的是西方淨土的導師,因地發了四十八願,來接引這些叁界的衆生,使令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往生呢?永皆不退者也。我們到經文的時候會講到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每一種莊嚴都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是安樂的功德,第二個是清淨的功德,清淨的意思就是不退轉。
極樂世界跟諸天最大的差別,就是諸天的快樂是安樂但是不清淨,它會讓你退轉。你的心跟諸天的果報接觸的時候,産生一個快樂的感受。但這個感受會帶動你心中的煩惱,貪欲的煩惱、嗔恚的煩惱,所以你在享受果報的當下也在累積罪業,結果果報結束之後就墮落了,所以這個果報是有墮落的力量,所以佛陀對諸天不贊歎,因爲這個快樂的本身夾帶著過失。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同于諸天的,因爲它的快樂本身是有一種聖道的力量。我們今天到了八功德水去沐浴,或者是欣賞這個鳥類的莊嚴,我們內心跟極樂世界的莊嚴接觸的時候,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極樂世界它的特點就是,它在享受快樂的時候它的道業是同時增上的,所以叫不退轉。
我想每一個人往生的動機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極樂世界,往生淨土最大的動機是爲了不退轉而去的,因爲極樂世界是爲了聖道安立的。這個退轉是什麼?我們簡單說明一下。我們一個初心的菩薩,在唯識學說是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資糧位的菩薩就是說我們的心跟聖道還不相應,所以我們必須要忏悔業障,積聚資糧。我們剛開示是仰仗一念的信心,我相信叁寶的功德會加被我,我相信我做得到。所以依止這樣的信心每天忏除業障,積聚資糧,慢慢地前進,這叫資糧位的菩薩。
唯識學上說資糧位的菩薩最大的困擾,是叁界的分段生死,這一段最難過去。只要這關過去了,後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這個成佛之道最難是什麼?叁界這一關。叁界這一關爲什麼資糧位的菩薩很難沖過去呢?就是這個死亡的問題很嚴重。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糊裏糊塗地過日子,每天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眼睛打開了,诶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看到了過去也看到了未來;但是你開始修行有一點功力的時候,哇!死掉了;死掉的時候,你又換了一個新的生命,然後你前生的記憶完全消失掉;你必須重新開始又面對一個新的生命、新的環境,你又開始糊裏糊塗的;等到你叁十歲、四十歲學佛以後,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等到你身心世界、人生的經驗最成熟了,佛法的修學也上路了,又死掉了;來生再來又重新開始……所以死亡使令我們的功力,凡夫戒定慧的功力,不能把它累積起來,就是我們現在爲什麼還在流傳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修了很多生了,但是因爲我們面臨死亡以後,我們的修行又重新從零開始。就好像燒開水,燒到有一點聲音了,還沒沸騰的時候你把它關掉,等到冷卻再重新燒。
所以這個退轉,蕅益大師講一句話非常的透徹。蕅益大師說: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意現生出樊籠。蕅益大師說我現在的功力要面對無始的業力,惑業求斷,要斷除惑業就好像你做那個陶瓷之器,這個坯器你要做之前用泥土把它捏成形狀,然後拿去燒,但是你還沒有燒的時候叫坯器。但是你還來不及燒的時候,下一場雨這個泥土花瓶的形狀又恢複成泥土了,前功盡棄了。所以惑業求斷猶坯器,經雨則化盡前功。所以蕅益大師近晚年的時候,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意現生出樊籠,他必須要找到一個更好修學的環境,不能在叁界再待下去了,因爲這個死亡對我們産生太大的幹擾。所以諸位要知道,其實你往生極樂世界,真正的目的不是享受極樂世界的安樂,而是成就一種叁不退,永不退轉的力量,這個地方是先標出極樂世界的特色,永皆不退者也。
前面是一個別題,佛說阿彌陀,以下我們看這個通名,每一部經的共通的名稱都叫作經。一切金口通名爲經,此有五義:一結鬘、二顯示、叁繩墨、四出生、五湧泉。 這個經的意思…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