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佛?
這是個征問,本經是無問自說,所以整個經文的結構都是用問答的方式。他說,舍利弗,你的意思怎麼樣?極樂世界的佛是什麼因緣安立作阿彌陀呢?當然阿彌陀翻成無量,那麼我們對這個無量的功德的阿彌陀應該如何去理解他?因爲他的名號诠釋他的功德,那麼什麼叫無量的佛呢?這個地方佛陀問舍利弗,當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我們看佛陀他怎麼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地方有兩段,一個約光明解釋,一個約壽命。我們看光明: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前面我們介紹國土的莊嚴,現在開始理解佛的莊嚴。我們怎麼理解阿彌陀呢?第一個,阿彌陀的一個功德就是光明無量,他的光明無量是一個什麼相貌呢?他的本質是無所障礙的。你看我們的人世間有日月燈明,燈光的光明,日月的光明,但是我們的日月燈明是有障礙的,你有個牆壁,光明就照不過去了。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啊,你說我在這個地方念佛,隔一個牆壁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樣照進來,他是無所障礙的。任何東西不能障礙這個光明,這是本質。第二個他的量,照十方國。釋迦牟尼佛的光明是照四十由旬,四十由旬他照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他在本地所發願的時候,他照的是十方的國土,沒有障礙,距離相當的遠。這個地方,這個光明無量對我們到底是怎樣去理解它?佛陀對衆生的加持有兩種:一種是說法,一個是顯神通。說法當然是用音聲來說法。那麼顯神通的時候,佛陀顯神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光明來照射他。光明最快,這個人業障深重,他起顛倒了,最快的方式用光明照射他,破除障礙。在《觀經》上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怎麼回事呢?他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一切念佛衆生,攝取不舍。當我們心這樣憶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我們在冥冥當中已經得到阿彌陀佛光明的照射。
在《念佛感應的故事》當中,講到一個情況。說是古時候在大陸,有一個老人家,他跟他的夫人住在一片竹子林裏面。因爲年輕一代都到城市去住了,老人家倆個就住在一個小茅篷,在竹子的小茅篷。前面有一條很大的溪,溪水,他們倆個夫婦就去砍竹子,把竹子剝開來,把它編織成竹簍,或者編織成畚箕來販賣過生活。有一天這個老人家在睡覺的時候,就聽到外面有兩個鬼在講話。其中一個鬼很高興,他說:某某人哪,我准備要去投胎了。這怎麼呢,他說,明天下午有一個做買賣的人,他會擔著兩個扁擔經過這個地方休息,他也會來這邊喝水,到時候我就可以把他抓到海裏面去,溪裏面去,他就取代我,我就可以投胎了。那麼這個某乙的鬼說,那真是恭喜你了,我們相處這段時間哪,也是很有感情哪,那就祝福你啊。這個時候,老人家聽到以後,有這麼一回事。所以第二天他在編竹簍的時候,到黃昏的時候他就特別去看一下,這個溪的旁邊是不是有人走過來。
果然到了下午,黃昏的時候,有一個中年人,胖胖的,扛了一個扁擔搖搖晃晃地到一個石頭地方去休息,他坐在石頭上。那麼坐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就到溪水的地方洗手、洗臉,洗了一段時間,又喝喝那個溪水,喝完溪水,說“唉呀,阿彌陀佛!這個溪水太甘美。”喝完以後就跑到岸邊休息一段時間,就扛著扁擔就走了,也沒發生什麼事。這個時候老人家說,奇怪呀,昨天這個鬼說要把他抓到溪裏去淹死的,沒事。到晚上的時候睡覺,這兩個鬼又見面了,說唉,你不是要投胎去了嗎?他說我本來是可以投胎的了,他那個人已經走到溪邊了,我也過去准備抓他了,他喝水的時候就喝水,他還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他喝一口水,唉呀,阿彌陀佛太好了!阿彌陀佛太好了!他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他的身上就放一道光明,我根本沒辦法靠近哪!所以我就沒有辦法了,錯失這個機會了。所以我們今天,其實我們在念佛的時候當然我們感覺不出來,事實上你整個磁場啊都有一道光明的力量,這當然是佛的光明。
我們再講一個公案,這也是出《自念佛感應的故事》。說在大陸的蘇州有一個廚師,這個廚師修淨土法門以後就發心,哪一個地方打佛七,他就去護七,負責煮飯,煮早餐、午餐。煮完菜晚上沒有事,就順便到裏面去念幾句佛號。念了幾年以後,有一天他的大兒子生病,病得很嚴重,臨命終的時候,看那樣子是冤親債主現前了,又是哭又是叫的,也沒辦法了。後來這個大兒子實在受不了了,他就把他的父親找過來,他說:“父親啊,我現在每天晚上做噩夢,這個時候很多冤親債主都抓著我,我跟他溝通說,你不要抓我。他說,這樣子,你要我不抓你也可以。你父親他打佛七,他念了很多佛,他身上很多光明,你跟你父親講,他要答應你我們就放過你。你叫你父親把那個光明的功德分一部分給我們。”這個時候他兒子就跟父親說:“你可不可以把你念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給我?”他父親說:“我根本就沒念什麼佛,我是去煮飯菜的,那是晚上的時候隨喜去念幾句,哪有什麼光明?”他兒子說:“你不要講那麼多,你答應就好。”父親說:“可以啊,我答應你。”他那天以後就不再做噩夢了,他把這個光明分一部分給他。這個就是念佛感應。
所以就是說呢,當然我們今天修淨土的人,他的歸依境強調來生。真正的果報是來生,但是花報呢,今生也真實消業障。因爲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嘛,那麼你念佛的時候,你的心跟無量光無量壽的佛號一接觸的時候,你啓動了他的光明加持。
在臺灣的臺大電機研究所做了一個實驗,一般人在磁場上測試,身體健康的人他身體上有光明,如果打坐的人光明更高。如果你心中念阿彌陀佛那光明更大,比打坐還厲害,這個地方是有外力的加持。所以,其實在淨土宗的曆代祖師,他不強調今生的消業障,他不強調,但事實上,你念佛的時候你身上會有光明,有光明的。這個爲什麼呢?因爲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是我們對名號,什麼叫阿彌陀佛,我們一般不了解。第一個他是無量光意,第二個無量壽,我們看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
前面的光明是偏重在今生的安樂,光明能夠破除災障;這個地方是偏重來世的解脫。我們看經文,就是說,彼佛壽命,就是他爲什麼有資格稱爲阿彌陀呢?因爲阿彌陀佛這一期的壽命及其人民,這個對我們就很重要,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這個在印度,無量、無邊都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數目,阿僧祗又更是一個大數目,叁個數目加在一起的一個壽命。當然這個地方就很重要了,這個是偏重來生的果報。我們在前面講到依報莊嚴的時候,我們開始規劃極樂世界是安樂的果報,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果報。這樣的一個相貌出現的時候,我們開始思維一個問題了:我今天積集叁資糧,信、願、行叁資糧,跟這個果報慢慢地慢慢地感應,慢慢慢慢地趨向。但當我成功的時候,我成功這個果報,阿彌陀佛給我的時間是多長?這是很重要的。壽者福之基也。你說你福報很大,你身體很健康,又莊嚴,眷屬又美好。但是你所有的福報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有壽命;你沒有壽命,你所有的福報都消失掉了。所以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很努力地減少飲食,減少睡眠,我們花時間來打佛七,來聽課,我們爲了什麼?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安樂的果報,清淨的果報。但是我們希望一勞永逸,我得到以後,我不要再失掉。你看我們以前爲什麼喪失很多機會?因爲我們以前的果報太短,我們來不及成就聖道就死亡。所以我們記取教訓,我們這一世一定要一勞永逸。
從學佛的角度來說,我們從凡夫到成佛只要叁大阿僧祗劫,阿彌陀佛很厚道,給你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你再怎麼懈怠都夠了。你叁大阿僧祗劫,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祗劫,那當然足夠了。所以古德講一句話說,修淨土人的心態是什麼心態,古德說:拼個今生,永做閑漢。這句話講得好,我今生放棄了,我跟你拼了,我把我今生所有的安樂,全部地放棄;但是我要求一個條件,我成功以後,我不要再回來了。我上去以後,我直接成佛了,永遠離開痛苦,在我的生命當中,再也找不到痛苦。所以拼個今生,永做閑漢,那是只有阿彌陀佛,因爲他的壽命太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怎麼理解這句佛號呢?他這個佛號是無量壽,這太重要了,使令我們不要再退墮到輪回的情況。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佛號有點了解,第一個這個佛號是光明的,第二個這個佛號有長遠的壽命。我們的心接觸的時候,接觸這個佛號的時候,産生一個靈動,就是第一個現生的消業障,第二個來生一個長遠的壽命。這個是我們對佛號的理解。
我們看《附表第八》征釋名號,這個地方有兩段,我們看第一段: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那麼本經的修行方法簡單扼要,就是要你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很明確地說出這一個方法。那麼既然是這個樣子,就必須要先征釋名號。你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規劃一個歸依境的時候,趨向歸依境的時候,它那個行動是很多啊,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植衆德本,才能夠趨向歸依境的。《無量壽經》是廣修六度的。《觀經》是要觀想的,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本經在趨向你所歸依境的時候,它采取的資糧,它二話不出,什麼都沒提,…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