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力量産生的時候,就觸動了佛力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在修淨土的時候,當然你首先要先規劃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然後你要相信你可以成就。所以這個地方講,舍利弗,你要相信極樂國土是依止叁種功德力之所莊嚴——心力、法力、佛力,這件事情你要先相信。這個地方等于是在建立信心的第一段,它有四段的地方要你建立信心的。
我們看第二段,合釋能受所受。前面是單獨約著所受用的國土來說明,這以下把能受用的衆生跟所受用的國土,把它合起來說明。這個能受所受總共是有兩段,我們看第一段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前面的依正莊嚴,它的規劃都是單一的,蓮花、宮殿,果報都是單一的,這個地方是廣泛地講到五根,五根當然是能受用了,所受用的是五塵,把這個遍及到五根五塵。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正名,我們看經文: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段經文我們是從兩方面來解釋:第一段是講到這個勝妙五塵,殊勝的勝,微妙的妙,勝妙五塵,先講到這個所受用的五塵;第二段是講到能受用的衆生,講到五種神通。我們先看所受用。佛陀這個時候又招呼了舍利弗,又講出極樂國土的一個相貌,來方便我們末世衆生在心中能夠規劃出一個願景。這個地方他講出叁種莊嚴:第一個,常作天樂,這個地方古德是把它判作虛空的莊嚴。虛空,我們虛空很多的噪音,但極樂世界的虛空很多的天然之樂,天樂就是天然之樂,微妙天然之樂,很多悅耳的音聲,這個叫虛空莊嚴。第二個叫作大地的莊嚴,前面講虛空,這邊講大地,我們大地當然很多的垃圾或者是泥土。極樂世界的大地是怎麼莊嚴呢?黃金爲地,這大地莊嚴。第叁個是中間的莊嚴,虛空跟大地中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不管白天晚上,經常有白色的蓮花,緩緩地降下來,這是中間的莊嚴。這叁種莊嚴古德是把它判成五塵的莊嚴,怎麼說呢?常作天樂是聲塵的莊嚴,音聲,你在極樂世界所聽到的音聲都是悅耳的;黃金爲地是色跟觸,顔色,顔色當然黃金是最好的;觸,極樂世界的黃金是柔軟的,所以它的觸感特別好,色、觸;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呢?是講到香跟味,它有香跟美好的滋味。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極樂世界的勝妙五塵,這個地方大家也可以加以規劃。這個地方是講到所受用的莊嚴。
這以下講能受用的根,那麼是誰來受用呢?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能夠受用的衆生,就是在清旦(清旦就是清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叫清旦),這個時候極樂世界的衆生就拿著這個衣裓(衣裓是以布作成的袋子,就像我們的僧袋一樣,用布作成的袋子),把這個袋子裝了很多曼陀羅花,幹什麼呢?供養其他世界的十萬億尊佛,供養以後還來得及到極樂世界吃早餐,乃至于做種種的經行。當然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意思,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意思。說是極樂世界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它表示什麼意思?我們看蕅益大師的開示,《附表第五》。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在本經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景象。當然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越深透,我們的信心、我們的願力、我們念佛的行動都會加強。那我們怎麼理解這段經文呢?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地方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
蕅益大師分成叁層的意思來解釋,我們先看第一段: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我們從這個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得到一個理解,就是這個地方很清楚地知道,我們可以肯定,極樂世界的衆生是有神通的,有神通,他若沒有神通就不能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種神足通是怎麼樣的相貌呢?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也就是說他的果報體在極樂世界,但他的分身遍滿到十方世界去,這種叫作意生身,意是第六意識的意,生是生命的生,意生身。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很清楚,我們是爲了成佛、爲了菩提道而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不是到那個地方享受的。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爲了提供衆生方便于成就佛道,這個神足通是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在成佛的過程。你看你要上求佛道,你要下化衆生,這個神足通是很重要,我們講這個交通工具。你要親近哪一個佛陀,你要破除這個距離的障礙,你要度化衆生你也是要靠神足通。所以說,極樂世界從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肯定極樂世界它提供一個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使令我們很快地能夠去供佛,乃至于度化衆生,這第一個理解。
我們看第二段。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刹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前面是講到正報,這個地方講依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它第二層意思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可以知道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也有它的特色,就是極樂世界的國土,它的聲音、它的每一個色塵,乃至于它的整個五塵的狀態,跟十方世界是貫徹無礙的。貫徹無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套一句現在話來說,極樂世界的資訊是特別的發達。你可以從極樂世界寶樹當中的樹葉,看到十方諸佛弘揚佛法的情況。你說我現在要學《藥師經》,你就知道哪一尊佛在講《藥師經》,你才能夠用神通過去。你說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怎麼知道那個地方有佛呢?你一定要有資訊。所以說,我們從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可以知道你雖然是往生在極樂世界,但是你的資訊跟十方的佛世界是相通的,所以講極樂世界跟十方叁寶是貫徹無礙的,他彼此間是可以貫穿的。你看我們在娑婆世界,其他佛世界發生什麼事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錯過很多增上的機會。所以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你一定是先知道那個一地方有佛你才能夠供養。所以從這段經文,我們得到第二個理解,極樂世界可以當下地去通達十方諸佛的相貌。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再往下講。
第六卷
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五面,《附表第五》,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在本經當中對淨土的描述,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能夠隨心自在地到十方世界供佛。當然這句話的意思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就是神足通不可思議,第二,極樂世界的資迅跟十方諸佛是相通的。根據前面的兩點,澫益大師就作出了總結,我們看這樣的一個總結: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那麼到底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啓示呢?就是說我們一個資糧位的菩薩,我們對來生的規劃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規劃繼續在叁界求增上生,第二個你到淨土去親近阿彌陀佛,乃至于親近十方諸佛。那麼你做出這兩個不同的規劃,會有兩個什麼不同的結果呢?
我們先看第一種情況,假設你來生是求增上生,當然你又來到了娑婆世界。身爲一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什麼相貌呢?濁重惡障,你內心還沒有成佛之前,肯定很多的煩惱業力會不斷地幹擾你,內憂;惡障,你跟十方諸佛有很多空間的障礙,你雖然喜歡憶念歸依十方諸佛,但是你沒辦法去親近他們,外患。你內心深受煩惱業力的幹擾,但是又苦于找不到良好的善知識,所以跟極樂世界是不隔而隔。換句話說,你今天身爲資糧位的菩薩,你很想要上求佛道,你想要親近十方諸佛,但是在娑婆世界你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夠親近佛像。親近佛像,不能親近真的佛,那當然差很多了,因爲佛像不能爲你說法。那麼假設你來生選擇到極樂世界,那就不同了。極樂世界它提供每一個衆生的果報體,它的功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甚深。你說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多人說哎呀,你們這些人真狹隘,十方諸佛有很多世界你都不去,到極樂世界。但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是鎖定極樂世界,但是你看結果不是。你剛開始是鎖定到極樂世界;但到極樂世界以後,你到十萬億個世界,所以講功德甚深,所以說與娑婆隔而不隔。
你今天以一個資糧位的菩薩,能夠到了極樂世界,成就這樣的一個意生身,你能夠供養十萬億佛,你的善根是不是能夠急速地增長?所以我認爲,在我們的成佛之道,當然你有很多選擇,但是你做出明確的決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判斷錯誤,你要付出很多不需要的代價,這是事實。當然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我們從經典跟祖師的開示,我們也慢慢知道一個消息。當然蓮池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的重點在于什麼,諸位知道嗎?他說極樂世界的人民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在所有的布施當中呢,佛陀是最好的福田,田是很重要。就像說你這個種子,你灑在一個幹枯的泥土,它就長不出水果出來;你這個種子灑在一個肥沃的土地,這個種子能夠長出很多水果。所以你說同樣布施,你供養一個畜牲,供養一個法師,供養一個阿羅漢,供養佛陀,是有差別的,爲什麼?田是不同的。就是說,小乘的學者跟大乘的學者,同樣修學空性,但是大乘佛法有不共于小乘的地方,大乘的菩薩必須要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在唯識學《攝大乘論》說,身爲一個菩薩你不能墮入到一個貧窮的狀態,爲什麼?因爲菩薩要利益衆生,你沒有福報,你講話沒有人要聽的。你要是阿羅漢,聽不聽隨便我,反正我又不想住持正法,續佛慧命,你不需要福德資糧;但是你要在一個衆生的世界,這種苦惱躁動的世界建立佛法,福德資糧非常重要。
我們講一個公案給大家理解一下。佛滅度以後才一百年,有一個阿育王,阿育王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轉輪聖王,因爲他的武功,他的武力很強大,就把整個印度統一了。當然統一印度也就殺了很多衆生,一定是用軍事統一嘛。那麼他殺了…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