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生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說,既然我們的心能夠創造業力,我們的心也能夠改變業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所以這個時候它從這樣的一種因緣觀的理解,開始設定一個未來的目標。比如說,你可以設定你來生要做一個大國王,或者大富長者。你心中可以規劃一個願景,我希望來生呢,擁有很多的財富,很多的眷屬,具足廣大的權利;依止這個願景,你開始修學五戒十善,使令你生命的水流,慢慢地流向那個願景,人天乘的法門。你也可以規劃我來生要到涅槃的地方去,到一個不生不滅的、空寂的涅槃去,你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趨向涅槃,二乘法門。

   從本經的角度,它所設定的目標是來生成就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所以,既然你是設定這個莊嚴,你必須要了解,到底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你才能夠在心中規劃一個願景。從本經的說明,我們大概知道,第一個,你要規劃一個蓮花。就是你剛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受生的地方就是在八功德水,在上面很多的蓮花;當這個蓮花開放以後,你就産生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這個果報體,它開始生起以後,你就可以飛到天上的宮殿去,或者到地上的樓閣去安住,你有所謂的住處的莊嚴。所以說前面的經文,廣陳彼土依正妙果,就是使令一個有志于求生西方淨土的人,你必須設定你心中的一個願景,它的正報是什麼相貌?依報是什麼相貌?就像你畫圖一樣,你必須要有資料來參考,我們前面講到了叁種莊嚴:第一個,生處莊嚴,你受生的處所——蓮花;第二個,你果報的莊嚴,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第叁個住處的莊嚴,有種種的宮殿。當我們心中已經規劃這樣的願景以後,我們應該使令自己怎麼修行,使令我們生命的水流趨向于這個願景呢?

  第一個,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第一個先建立信心,就是你這個願景出現了,你來生的一個方向出現了,目標出現了,第一個你要先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應該怎麼樣建立信心呢?我們這段經文就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看經文的地方,大家請合掌: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段經文的內涵在後面的經文有四次的重複,這是第一次的出現。我們先把這個文字作一個表面的消釋,然後再講它深層的義理,先作表面的消釋。當佛陀前面介紹了叁種莊嚴——生處莊嚴,住處莊嚴,還有果報的莊嚴,佛陀就告訴舍利弗說,這個極樂國土,它這種莊嚴是約著果地的功德來說。前面說的叁種莊嚴,這個莊嚴是由功德所成就,這個功德是因地。一切法因緣生,你沒有因地,就不能有結果。那麼這個功德指的是什麼呢?是叁種力量所成,就是當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的心把佛號現出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在宇宙間會産生叁種強大力量的和合:一個是佛力、一個是法力,一個是心力。也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這叁種力量就引導一個有情衆生,慢慢慢慢地趨向你所規劃的一個西方的淨土,就是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叁種功德之所莊嚴,這個是一個簡單的解釋。

  我們看《附表第四》,我們把這叁種功德作比較深入的探討。《附表第四》就是《補充講表》第叁面。我們要相信,我們所規劃的淨土的依正,我們是可以成就的。應該怎麼建立信心呢?第一個就是相信佛力不可思議,約佛,我們看蕅祖的開示: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這段,我們對佛力的信心就是說,你要知道,前面所說的住處莊嚴,宮殿樓閣的莊嚴跟生處的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怎麼會有這種莊嚴呢?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個,他發了《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這個廣大的願力,這是一種很大的力量;第二個,他用塵點劫的時間去修六波羅蜜,來填滿這個願。這種依止願來修行的叫作稱性功德,稱合清淨的本性所成就的功德。這簡別不是我們現在,雖然也能夠布施、持戒,但是因爲我們活在我們的妄想當中,所以我們不能夠成就功德莊嚴。阿彌陀佛他是從法身開始,依止清淨心發起願力來修六度,這個叫作稱性功德。這種功德從阿彌陀佛的自受用來說,他成就了四種淨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土,這個是他自受用。第二部分,他把這個淨土也開放給十方的衆生來同時跟他受用,普攝十方一切衆生, ,使令大家往生,來共同受用他所成就的淨土。

  這個地方我們必須把淨土的來由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在《維摩诘經》裏面所講到淨土是說,一個淨土的成就,必須是菩薩要先成就法身,他必須要先成就初地;在初地的清淨心當中,發起一個廣大的願力。比如說,這個菩薩,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的色身很多病痛,他深受病痛的折磨,他就想:假設我以後成就一個淨土,我希望我國土的衆生不能有生病的情況,無有衆苦。這個菩薩看到衆生的水質太差了,染汙的水太差了,我發願:以後我國土,裏面所有的水都必須具足八種功德。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以規劃出他未來淨土的相貌,他必須先發願。當然這個時候,因爲這個淨土是他自己要成就的,所以他怎麼發願都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佛國品》說:你發的願越困難,你要成就這個淨土所花的時間就要越多,因爲你這個國土的成就越困難。就像你蓋大殿一樣,你要這個大殿蓋得怎麼樣?要很複雜?你籌集的這個資金就要越多。所以我們們經常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當然從諸佛的法身來說,清淨法身,我空法空的真理是沒有差別的。爲什麼分出第一、第二呢?因爲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規劃的淨土,他特別地用心、設想周到,我們往後面的經文讀你就知道,他這個淨土的確是有很多地方,一般的淨土做不到的。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根據經文,規劃出一個我們未來生命的願景。你首先告訴你自己,這個地方的國土是佛陀的本願所成就的。

  我們在規劃願景的時候,諸位要知道,如果你今天是走自力法門,你靠你自己的戒定慧去成就一個淨土,你不用參考《阿彌陀經》,因爲你自己要成就的嘛!你要怎麼樣發願都可以。但是你是去到別人的淨土,你到阿彌陀佛的淨土,那你就沒有選擇權利了。你只有依據本經來規劃,因爲你是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去。所以,我們要首先知道就是說,我們所規劃的淨土不是我們自己要成就的,是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淨土,而這個淨土是彌陀《四十八願》所成就的。所以你第一個要相信,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他這個四十八願的力量創造了這個淨土,佛力不可思議。修淨土的人他如果不相信彌陀的本願攝受力,這個人就沒辦法修行了;因爲你所規劃的願景,你心中所規劃的這些正報、依報的莊嚴,都是佛陀成就的,它的背後是靠《四十八願》支持的。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你在把這個景象規劃出來的時候,你要相信佛力不可思議,所以有這個願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問題就是著衆釋。大家就開始問第二個問題了:我今天是到彌陀的淨土去,我畫出一個西方的淨土,這是彌陀成就的。那麼阿彌陀佛成就的淨土,怎麼能夠轉成我自己可以受用呢?爲什麼呢?是什麼道理呢?這當中就是有一個名號當中間的橋梁:我是業障凡夫,我的心是苦惱的,彌陀成就一個淨土,我的心要到淨土去,必須要靠阿彌陀佛聖號的加持。所以著衆,我們看第二段:

  複次,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前面是約著佛陀自己創造的淨土來說明他的力量,這個地方是約著衆生的受用。當然這段的開示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你這段的開示了解,你就終于知道什麼叫作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句話的意思,什麼叫無量光、無量壽你就了解了,我試圖解釋看看。

  那麼當佛陀創造了這樣的一個依正莊嚴的淨土以後,他怎麼樣來攝受衆生往生呢?他必須要創造一個橋梁,所以佛陀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聖號。他是怎麼創造這個聖號呢?佛陀把他過去生的《四十八願》的力量來當作衆生的善根之因,以六波羅蜜的功德當我們福德之緣。我們常常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從哪裏來?我們的福德從哪裏來?其實就從這句佛號來。因爲阿彌陀佛他創造了淨土以後,他同時把他的多生多劫的願力跟善根加持在這個佛號上,加持,就是把他的願力轉成無量光,把他的波羅蜜的善法轉成無量壽。當我們這個苦惱的、妄想的心接觸這個佛號的時候,就帶動了佛號的靈動,他那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力量就啓動。這個時候就使令一個念佛的人,他雖然在佛堂當中,心中憶念他的佛號,但是他的生命産生了巨大的變化。爲什麼呢?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你看這個人他什麼事也沒做,就到佛堂當中創造一個佛號,一句佛號念誦聽,創造一個佛號聽回去,創造一個佛號聽回去……感覺上,什麼事都沒有做,其實他的生命産生很大的變化,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經開始在改變了。因爲當他在憶念佛號的時候,他已經跟彌陀的大願産生一定的感應了。所以說,他心中所規劃的願景,哦!依報正報莊嚴,這個時候已經是念念地、點點滴滴地成就。而這個成就是怎麼回事呢?都是已經成就的,不是現在才成就,也不是當來才成就。這個地方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就是在講這個果地教,他力門、果地教。我剛剛講過,菩薩成就淨土有兩種方式,第一個自力成就,我不要靠別人,我自己創造淨土,叁大阿僧祗劫…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