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居士。婆羅門是外道,他根本看到佛陀就不起歡喜心的。但是這個婆羅門居士今天剛好心情很好去喝酒,喝醉了酒。喝醉了酒啊,就精神錯亂,跑到佛陀的精舍面前就大呼小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這個時候比丘很生氣,說這個吵!佛陀就說機會不可失啊!這個婆羅門他多生多劫都是外道,好不容易現在起顛倒要出家,趕快抓進來!抓進來就給他剃度了。剃度以後他第二天酒醒過來,哎?我怎麼跑到僧團呢?就趕快回去了。那麼弟子就譏嫌說,佛陀啊!你看你明明知道他是外道,你要給他剃度!他說他這樣子比沒有剃度還好啊!所以這個公案你體會看看,種下善根是很重要的,好過你什麼都不做!

  請問法師,四念處跟南傳經典的《四念處經》的身受心法有何不同?

  是完全一樣的。不過大乘的四念處是比較廣了,比較廣一點。

  一個修學淨土的人是否可以兼修四念處?

  可以,可以兼修四念處。因爲你要知道,修淨土是做兩件事,我們在打佛叁會說明。我們到正式操作的時候,你整個佛叁就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打得念頭死,第二個建立彌陀佛。你把你現有的妄想慢慢地消滅;第二個把佛號建立起來。有所破壞,有所建設。其實整個佛叁就是在扭轉你心念的差別,你本來心念是往這個方向的,把它調過來。那麼打得念頭死,你如果兼修四念處有幫助,有幫助;但是建立彌陀佛,跟四念處就沒有關系了,那完全是你自己對《阿彌陀經》的了解,你怎麼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你發願你要做到,然後付諸念佛的行動。所以就著破妄來說,四念處有幫助,可以當助行。

  爲什麼說極樂世界也會有消失的一天?

  極樂世界是因緣所生法,它是要有人發願的因緣,然後去修行,才創造極樂世界。那麼你記住一句話,一切法是,只要它有生起,它就會消失。除了我們清淨本性以外,所有的東西都會消失的。所以極樂世界要消失的話,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走難行道了,別無選擇了。

  那麼極樂世界有生滅,那些當生沒有成就往生的,如果有一世成功的話,極樂世界沒有了,那麼他們要去哪裏?

  來叁界啊,那還能去哪裏?沒有極樂世界,那你就隨業流轉。我們現在的選擇不多,我們來生有叁種選擇:第一個到涅槃,到涅槃我們沒辦法去;第二個到娑婆;第叁個到極樂世界。就叁種。因爲你一定有來生的嘛!如果我們沒有來生,其實事情很簡單:那你不要規劃來生,你及時行樂就好了!但是你相信有來生的時候,你要想想看,你做好來生規劃。一個人,你要把你精神體力百分之五十放在今生。我們今生有生命,不能完全放棄,可以理解。我爲了賺錢讓今生快樂一點,我覺得可以理解,身爲有情衆生,你有權力讓今生快樂一點,可以的。但是你把所有精神體力投注在今生,你死亡的時候你一定失望,因爲你才知道你來生都沒有規劃好,那怎麼辦哪?所以你要撥出百分之五十的時間,爲來生做准備,是這樣子的。很多人到了死亡的時候才來規劃來生,其實都來不及了。我們有一天一定要面臨死亡,遲跟早,一個有遠見的人,他會做好規劃的。

  聽說極樂世界分裏面跟外面,就象彌勒淨土一樣?

  經典有這樣講嗎?應該沒有吧!應該是有蓮花跟非蓮花的差別,不是裏面外面。

  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如何消罪業?

  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到了極樂世界你內心有戒定慧,你自然會有消罪業的方法。

  師父你好,請問萬一我往生極樂世界的下品或邊地,怎麼辦?還能夠學佛嗎?

  你記住一句話,不管你到邊地,不管你是下品,不管你是什麼,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變現,你沒有離開極樂世界的法身,你記住這句話就夠了。你沒有離開極樂世界的法身,你完全在阿彌陀佛的掌控之下,你說你怎麼辦?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們最怕就是我們生長在業力的世界,沒有人能夠照顧我們。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完全活在阿彌陀佛的光芒當中,只是說比較中間跟比較旁邊,比較旁邊也是阿彌陀佛的光芒嘛,你怕啥,是不是?

  好,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回向!

  

  

  

  

  

  

  

  

  

  

  第七卷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面,辛二、化無情聲。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在大乘佛法的修行內涵當中,我們大方向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是發願,第二大類是修行。

  發願就是必須在修行之前設定一個修學的目標。從佛法的因緣觀,就是說你今天造作一個業力,你就會有一個結果。那麼假設我們不設定目標,我們到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習善法而不設定目標,當結果出現的時候,你會感到後悔。所以說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你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先確定出來,才能夠去修習資糧,去趨向這個結果。

  那麼淨土宗的目標的設定,我們從本經的觀察,就是你對來生的規劃,對淨土的功德莊嚴,你怎麼來設定、怎麼去規劃你來生的歸依境。在本經當中有兩個重點,你必須要去規劃的。第一個,極樂世界是一個安樂的果報。安樂的果報是約著受用來說,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經文,極樂世界你可以受用蓮花的莊嚴,你可以在七寶池、八功德水的狀態之下受生,蓮花化生,免除胞胎的受胎之苦。那麼這個受生以後,花開以後,到宮殿去安住,乃至于有種種的神通,那麼在極樂世界,雨天曼陀羅花,黃金爲地,虛空中很多的天樂。所以你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你知道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是你第一點要了解的,你既然是以極樂世界的淨土當歸依境,你就知道第一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安樂的。

  第二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清淨的。那麼前面的安樂是約著受用來說,這個地方是約著造業。在極樂世界的這樣一個安樂當中,你能夠造作兩種清淨業:第一個,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第二個,你在極樂世界能夠經常聽聞正法,産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産生智慧善根的增長。所以我們今天在規劃來生淨土的一個歸依境的時候,你必須把安樂跟清淨這兩種因素都同時地規劃下去,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歸依境。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的注解當中,他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他說很多人把淨土想象成一個安樂的果報,但是他忽略了淨土是一個清淨的功德。所以他把淨土只是規劃成安樂,而忽略了淨土是一種清淨的道業,他只是爲了安樂而求生淨土。他說這樣子的結果,是不能往生的。因爲你的歸依境是安樂,那麼你的歸依境不是淨土,而是諸天,諸天才是安樂嘛。因爲你喪失了這樣一種清淨的力量,那麼你所規劃的淨土,事實上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趨向歸依境的時候,你剛好是趨向于天界。因爲你爲了安樂而求生淨土,你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念佛,快樂的時候你不念佛。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往生淨土是爲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你是爲了要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而求生淨土的,不完全只是爲了追求安樂而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在本經當中,其實占了很多篇幅在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提醒修習淨土的人在設定歸依境的時候要正確,因爲第一個因地的錯誤,你整個修行的方向就偏差了。感應道交,結果你不是跟淨土感應道交,你跟諸天感應道交。

  所以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介紹了極樂世界安樂果報以後,開始介紹極樂世界弘法的情況。那麼在極樂世界聽法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是根據有情的衆生來聽法,前面講到了鳥類的說法,當然也包括了阿彌陀佛的說法,這都是一個有明了心識的佛或者衆生的說法;這個地方講到無情——一個沒有明了性的物質,這個物質也能夠說法。我們看它是一個什麼相貌。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個地方我們分兩段來說明,第一段是說明無情的聲音,第二段再說明無情聲音所得到的利益。

  先看無情聲音的相貌。佛陀招呼舍利弗說:在極樂國土,在這樣的一個世界當中,經常有很多的微風在那個地方吹過來吹過去。那麼微風吹動什麼呢?吹動寶樹。我們說過,極樂世界我們居住的宮殿有很多的寶樹,寶樹的上面有很多由珍珠所串成的羅網,風一吹的時候,吹動的樹葉也帶動了羅網,這個時候出了很多微妙的音樂,這個音樂就好像百千種音樂同時俱作一樣,一個相當豐富、相當微妙的音樂。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音樂是怎麼來的?是由風引起的,風吹動了樹,而創造出一種音樂的聲音。那麼這種音樂的聲音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你很自然地就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面的音聲是鳥類的,直接說出佛法的道理: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前面的鳥類它是怎麼樣,它是直接說法。這個地方叫間接說法,它是創造一種音樂,它本身沒有佛法。音樂當然不是佛法,它只是一個旋律,但是你的心跟這個音樂接觸的時候,你就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弘揚佛法是兩種情況,第一個是直接地說出佛法的相貌,第二個是用音樂來帶動你的善根。這個…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