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是外道,他根本看到佛陀就不起欢喜心的。但是这个婆罗门居士今天刚好心情很好去喝酒,喝醉了酒。喝醉了酒啊,就精神错乱,跑到佛陀的精舍面前就大呼小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这个时候比丘很生气,说这个吵!佛陀就说机会不可失啊!这个婆罗门他多生多劫都是外道,好不容易现在起颠倒要出家,赶快抓进来!抓进来就给他剃度了。剃度以后他第二天酒醒过来,哎?我怎么跑到僧团呢?就赶快回去了。那么弟子就讥嫌说,佛陀啊!你看你明明知道他是外道,你要给他剃度!他说他这样子比没有剃度还好啊!所以这个公案你体会看看,种下善根是很重要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
请问法师,四念处跟南传经典的《四念处经》的身受心法有何不同?
是完全一样的。不过大乘的四念处是比较广了,比较广一点。
一个修学净土的人是否可以兼修四念处?
可以,可以兼修四念处。因为你要知道,修净土是做两件事,我们在打佛三会说明。我们到正式操作的时候,你整个佛三就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打得念头死,第二个建立弥陀佛。你把你现有的妄想慢慢地消灭;第二个把佛号建立起来。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其实整个佛三就是在扭转你心念的差别,你本来心念是往这个方向的,把它调过来。那么打得念头死,你如果兼修四念处有帮助,有帮助;但是建立弥陀佛,跟四念处就没有关系了,那完全是你自己对《阿弥陀经》的了解,你怎么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你发愿你要做到,然后付诸念佛的行动。所以就着破妄来说,四念处有帮助,可以当助行。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也会有消失的一天?
极乐世界是因缘所生法,它是要有人发愿的因缘,然后去修行,才创造极乐世界。那么你记住一句话,一切法是,只要它有生起,它就会消失。除了我们清净本性以外,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的。所以极乐世界要消失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走难行道了,别无选择了。
那么极乐世界有生灭,那些当生没有成就往生的,如果有一世成功的话,极乐世界没有了,那么他们要去哪里?
来三界啊,那还能去哪里?没有极乐世界,那你就随业流转。我们现在的选择不多,我们来生有三种选择:第一个到涅槃,到涅槃我们没办法去;第二个到娑婆;第三个到极乐世界。就三种。因为你一定有来生的嘛!如果我们没有来生,其实事情很简单:那你不要规划来生,你及时行乐就好了!但是你相信有来生的时候,你要想想看,你做好来生规划。一个人,你要把你精神体力百分之五十放在今生。我们今生有生命,不能完全放弃,可以理解。我为了赚钱让今生快乐一点,我觉得可以理解,身为有情众生,你有权力让今生快乐一点,可以的。但是你把所有精神体力投注在今生,你死亡的时候你一定失望,因为你才知道你来生都没有规划好,那怎么办哪?所以你要拨出百分之五十的时间,为来生做准备,是这样子的。很多人到了死亡的时候才来规划来生,其实都来不及了。我们有一天一定要面临死亡,迟跟早,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会做好规划的。
听说极乐世界分里面跟外面,就象弥勒净土一样?
经典有这样讲吗?应该没有吧!应该是有莲花跟非莲花的差别,不是里面外面。
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如何消罪业?
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到了极乐世界你内心有戒定慧,你自然会有消罪业的方法。
师父你好,请问万一我往生极乐世界的下品或边地,怎么办?还能够学佛吗?
你记住一句话,不管你到边地,不管你是下品,不管你是什么,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记住这句话就够了。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完全在阿弥陀佛的掌控之下,你说你怎么办?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们最怕就是我们生长在业力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照顾我们。你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完全活在阿弥陀佛的光芒当中,只是说比较中间跟比较旁边,比较旁边也是阿弥陀佛的光芒嘛,你怕啥,是不是?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第七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辛二、化无情声。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在大乘佛法的修行内涵当中,我们大方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发愿,第二大类是修行。
发愿就是必须在修行之前设定一个修学的目标。从佛法的因缘观,就是说你今天造作一个业力,你就会有一个结果。那么假设我们不设定目标,我们到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习善法而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会感到后悔。所以说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你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确定出来,才能够去修习资粮,去趋向这个结果。
那么净土宗的目标的设定,我们从本经的观察,就是你对来生的规划,对净土的功德庄严,你怎么来设定、怎么去规划你来生的归依境。在本经当中有两个重点,你必须要去规划的。第一个,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安乐的果报是约着受用来说,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经文,极乐世界你可以受用莲花的庄严,你可以在七宝池、八功德水的状态之下受生,莲花化生,免除胞胎的受胎之苦。那么这个受生以后,花开以后,到宫殿去安住,乃至于有种种的神通,那么在极乐世界,雨天曼陀罗花,黄金为地,虚空中很多的天乐。所以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你第一点要了解的,你既然是以极乐世界的净土当归依境,你就知道第一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安乐的。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清净的。那么前面的安乐是约着受用来说,这个地方是约着造业。在极乐世界的这样一个安乐当中,你能够造作两种清净业:第一个,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第二个,你在极乐世界能够经常听闻正法,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产生智慧善根的增长。所以我们今天在规划来生净土的一个归依境的时候,你必须把安乐跟清净这两种因素都同时地规划下去,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归依境。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当中,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他说很多人把净土想象成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忽略了净土是一个清净的功德。所以他把净土只是规划成安乐,而忽略了净土是一种清净的道业,他只是为了安乐而求生净土。他说这样子的结果,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的归依境是安乐,那么你的归依境不是净土,而是诸天,诸天才是安乐嘛。因为你丧失了这样一种清净的力量,那么你所规划的净土,事实上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趋向归依境的时候,你刚好是趋向于天界。因为你为了安乐而求生净土,你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念佛,快乐的时候你不念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往生净土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你是为了要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而求生净土的,不完全只是为了追求安乐而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其实占了很多篇幅在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提醒修习净土的人在设定归依境的时候要正确,因为第一个因地的错误,你整个修行的方向就偏差了。感应道交,结果你不是跟净土感应道交,你跟诸天感应道交。
所以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介绍了极乐世界安乐果报以后,开始介绍极乐世界弘法的情况。那么在极乐世界听法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是根据有情的众生来听法,前面讲到了鸟类的说法,当然也包括了阿弥陀佛的说法,这都是一个有明了心识的佛或者众生的说法;这个地方讲到无情——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物质,这个物质也能够说法。我们看它是一个什么相貌。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地方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说明无情的声音,第二段再说明无情声音所得到的利益。
先看无情声音的相貌。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在极乐国土,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当中,经常有很多的微风在那个地方吹过来吹过去。那么微风吹动什么呢?吹动宝树。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我们居住的宫殿有很多的宝树,宝树的上面有很多由珍珠所串成的罗网,风一吹的时候,吹动的树叶也带动了罗网,这个时候出了很多微妙的音乐,这个音乐就好像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一样,一个相当丰富、相当微妙的音乐。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音乐是怎么来的?是由风引起的,风吹动了树,而创造出一种音乐的声音。那么这种音乐的声音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你很自然地就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面的音声是鸟类的,直接说出佛法的道理: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前面的鸟类它是怎么样,它是直接说法。这个地方叫间接说法,它是创造一种音乐,它本身没有佛法。音乐当然不是佛法,它只是一个旋律,但是你的心跟这个音乐接触的时候,你就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弘扬佛法是两种情况,第一个是直接地说出佛法的相貌,第二个是用音乐来带动你的善根。这个…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