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
設我┌他方國土┐聞我│ │
┤ ├ ┤ 供養無量不可 ├
得佛└諸菩薩衆┘名字│住是 一發┌ ┐│
└ ─ ┤思議諸佛世尊├┘
叁昧 意頃│ │
└而不失─定意┘
┌若不爾者
┤
└不取正覺
這個本尊功德也是針對加行位的菩薩。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這些加行位的「菩薩」,他在叁昧當中能夠「聞我名字」,以我的名號、或以我的身相來當做所緣境,這樣子的禅定有什麼樣的效果呢?「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他這個叁昧有二種效果:第一個「清淨」,第二個「解脫」。什麼叫「清淨」呢?心無染著,在禅定當中對于所緣境不會産生染著,無住。第二個、這種禅定能夠離諸障礙,叫做「解脫」,他能夠遠離身心的障礙。那這個「清淨解脫叁昧」合起來說,什麼叫做心無染著、遠離障礙呢?古德說就是「他能夠動靜一如」,在動中能産生靜相、在靜中能産生動相,這個是很難成就的,一定要2l41八地的無功用行,才能夠遠離動靜二相的對立。一般我們在禅定當中,你若是起來掃地,你禅定就會失掉,你不可能在掃地當中還繼續禅定,不可能,「動則無定、定則無動」,這個是禅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爲相應的時候,他這個禅定相有「清淨解脫」的作用,就能夠動靜一如。什麼叫做動靜一如呢?這當中講出其中一個實際的狀況,你「住」在這種清淨解脫「叁昧」當中,「一發意頃」,就是在一念之間,你就可以在禅定當中,同時「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且還「不失」其禅「定」的心念,定中供佛,還在定中,這個完全是一種無功用的作用。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禅定「動則無定、定則無動」,《往生論》對這個定中供佛,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夠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說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他才能夠身心安住在禅定當中,而同時普遍十方,一則供養諸佛,二則教化衆生。那在自利當中,你那個明了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夠産生定中供佛的效果。但是一個加行位的菩薩,他因爲能夠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當中就能夠「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個也是因爲我們依止本尊的加持而産生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清淨解脫叁昧」。前面的「普等叁昧」是指量的廣大,他在一個法當中,能夠同時攝受到無量的法,量一即一切;這個地方是講他本質上的提升,他能夠遠離動靜對立的這種差別:一個是量的廣大,一個是本質上的提升。爲什麼?因爲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這個彌陀本願攝受。
諸位你慢慢學佛愈來愈久,你會發覺你這個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確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單獨的心力,能夠産生這個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進去,那會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來。
丁九、聞名不退願(四十七)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他方國土┐聞我 不即
┤ ├ ─ ─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得佛└諸菩薩衆┘名字 得至
這個地方正式所攝受的還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說「也兼修凡位資糧位的菩薩」,我們先講它正式攝受的。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衆」。當然菩薩他有時候修學禅定、有時候修習智慧、有時候修習持戒等等,但是他在整個六波羅蜜當中,又加修一個本尊相應法「聞我名字」。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他能夠成就一種「不退轉」的功德,就是他所成就的功德特別的堅固。我們一般的菩薩修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你不要說資糧位,加行位的菩薩都容易退失,你看一個禅定的人,他要是幾天沒有打坐,他禅定就失掉了。但是以本尊相應所修學的六波羅蜜,就是他那個六波羅蜜的功德加上佛號的因緣,他對六波羅蜜的功德有一種堅固的作用,不容易退失掉。我們這樣子講好了,首先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你相信佛菩薩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深信諸佛皆充滿;但是你要啓動每一尊佛的功德,有一個條件,你要跟他有緣。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法界當中,有彌陀的四十八願、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很多的願、有藥師佛很多的願,在法界當中;但是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佛陀不能主動的加被我們,他不能采取主動。這就是爲什麼佛菩薩要産生加持效果前面都要加四個字「聞我名字」,你要先産生主動,佛陀才能夠産生感應。當我們修習本尊相應的時候能夠産生一種「不退轉」的功德,那這個地方古德說「也包括凡位菩薩」。這個在無上菩提不退轉,你看《阿彌陀經》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蕅益大師他也提出一個觀念,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者,這個老者退休以後,他家的年輕人講話刺激他,他感到很痛苦,就來到精舍要出家。那這個時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前都沒有跟叁寶結緣」,沒有拜過佛陀、沒有稱念佛陀的名號、心中也沒有想過佛,心中所想的都是世間這些五欲的事情,所以這個人沒有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光陰。這個時候這個老者就在精舍門前哭,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你爲什麼哭啊?我要出家,僧團不讓我出家。佛陀就把他帶過來親自給他剃度,剃度以後還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就問了:他沒有善根,怎麼證得阿羅漢果?他在八萬大劫之前(超過阿羅漢神通),他以前是一個樵夫,後來被老虎所追,跑到樹上去,在緊急的情況下稱念一聲「南無佛」。诶,跟佛陀結緣了,所以佛陀能夠采取行動。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老者要去出家,出不成在門前哭,怎麼那麼剛好釋迦牟尼佛回來?你回答我,爲什麼這麼剛好?爲什麼你在那邊哭的時候佛陀沒有回來?(衆笑)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沒有任何的想法。諸位你看我們大殿的鍾,那個鍾它完全沒有意見:你輕輕的撞它,它就輕輕的響;你很大力去撞它,它就出很大聲;你不撞它,它就永遠沒有聲音。你說這個鍾存不存在?它存在啊,但是問題是你要去撞它。我們今天有些人他遇到逆境的時候,叁寶完全沒有采取行動,就讓他自甘墮落,甚至于自殺到叁惡道去;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時候,叁寶實時現前,把他從逆境當中救過來:這個就是諸法因緣生,因爲他過去生跟叁寶結下深厚的因緣。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就诃責禅宗的人說:所有修行人的比例當中,退轉比例最高的就是禅宗。爲什麼?禅宗當中,第一個、他不做早晚課,他的禅堂也沒有安佛像,就寫一個「舍」字(哈哈),慈悲喜舍的舍,上面寫一個舍字,大家在那邊打坐。你到了大殿也沒有拜叁拜佛陀、眼睛也沒有看到佛陀、嘴巴念一句佛號就要去刷牙。那你跟叁寶都沒有結緣嘛,難怪你看五祖戒禅師,一死掉以後變成蘇東坡,你看迷糊到這樣子,看到叁寶都沒感覺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給孤獨長者他是一個世俗人、做生意的,非常忙碌的一個大長者,他一聽到佛陀的聲音,聽到「佛陀」這二個字,毛細孔豎起來,很快就成就初果了,一個在家居士!因爲他跟叁寶緣深。所以諸位不要忽略了,我們在佛堂當中,每一個禮拜、我們心中每一個稱念,這個對未來的生命當中都是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每一句佛號都産生一種不退轉的力量,你未來的得度,就是你在不經意的過程當中累積成就的。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今天憶念本尊,每一個功德,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沒有失掉,佛號就永遠在你的心中。只要阿彌陀佛的力量還在,你就有一分得度的因緣,只要這個佛號進入你的心中,即使你沒有往生,它的效果永遠都不會失掉,生生世世陪著你。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到能夠成就不退轉的力量,也就是說你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有這種效果。
丁十、得叁法忍願(四十八)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消釋
┌第一┐
設我┌他方國土┐聞我 不即│ │
┤ ├ ─ ┼第二┼法忍─
得佛└諸菩薩衆┘名字 得至│ │
└第叁┘
─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講到不退轉的範圍很廣,包括了整個凡夫、也包括了聖人;但是這個地方把不退轉的功德再講得更殊勝。什麼叫做不退轉?有叁種不退。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以後,「他方國土」的「諸菩薩衆」,這個地方「諸菩薩衆」是指加行位的菩薩,他能夠修學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來受持「我」的「名」號、來頂禮我的功德,他就能夠很快的成就「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叁法忍」,在整個「佛法」當中,對于無上的菩提心,能夠成就堅固而「不退轉」,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法忍」的意思我們加以解釋。這個「法」是所證之理,什麼叫所證之理呢?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叫「法」;這個「忍」是能證之心,就是智慧: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安住在真如理,這個叫做「法忍」。那這個心安住在真如理,它有淺深的差別,就分成叁個層次:最淺的忍叫做音響忍,音響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聞其聲,未見其人」,我剛剛聽到忏公師父的聲音,但是我沒有看到他的人,這是比喻叁賢位的菩薩。叁賢位的菩薩對真如理還沒有如實的證入,但是他産生堅定的勝解,這個叫做音響忍,但聞其聲,但是不見其人。第二個叫柔順忍,「舍妄歸真,心柔智順」,他已經能夠破除妄想,而回歸到真實的,這個是指初地到七地的菩薩,他能夠産生柔順,他的心對于真如已經能夠調柔善順,順從真如,但是還不得完全…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