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7

  ..續本文上一頁的自在,他的入住出還不得自在,叫柔順忍。第叁個是無生法忍,「于一切法不起不作諸業行」,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對于無生法忍能夠無功用行,任運的現前,不管是在動中、不管是在靜中,所謂的「不動道場,身遍十方;一爲無量,無量爲一」,所以這個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是任運現前的。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一個加行位的菩薩,能夠不斷的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之下,很快的成就音響忍、柔順忍、乃至無生法忍,而且在這叁種智慧的加持之下,他的菩提心也不容易退轉。爲什麼?得到彌陀的護念。這個對我們菩薩道的確有很大的加持力。

   丁十一、聞名得忍願(叁十四)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消釋

   十方無量不可  無生

   ┌  ┐  ┌  ┐

  設我│思議諸佛世界│聞我 不得│法忍│

   ┤  ├  ─  ┤  ├者─不取正覺

  得佛└衆生之類──┘名字 菩薩│諸深│

   └  ┘

   總持

  好,我們加以解釋。當「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衆生之類」,這個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薩,這個是一般的菩薩。「聞我名字」,他在我名號功德的加持之下,能夠成就二種殊勝的功德:他能夠很快的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成就「無生法忍」,他能夠成就一種甚深廣大的智慧,這個「無生法忍」特別指的是一種法空智。初地菩薩雖然能夠成就我空,但是他法上不得自在,簡單的講他有生滅的對立,他認爲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對立、垢淨的對立、增減的對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是八地的菩薩。一個八地的菩薩,他的法空智特別現前,他對于這種對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沒有所謂的動態,比如說,诶,你在拜佛、你在靜坐、你在掃地(呵呵),古人說啊「工作就是修行」,其實這句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呵──)。我們現在,就像忏公師父說: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是,動靜一如。第二個「諸深總持」,他不但能夠很快的成就智慧,他的功德能夠成就「總持」不失,他在彌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這個就是名號的加持。那這個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作一個總結。

  我們的修行有二種的力量可以讓我們進步:第一個是內因力,就是你內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個是外緣力,就是叁寶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習、僧團的攝受,叁寶的加持力。這當中,外緣力對一個資糧位的菩薩又特別重要,資糧位的菩薩,因爲我們的心深受外境的影響,所以外境對我們的加持力很重要。舉一個例子,蕅益大師說:在甯國的一個地方當時有一個老人家,他從二十歲開始做慈善事業,修福五十年。幹什麼?他來生想要做一個出家人。只要哪一個地方要修橋、要鋪路、要做什麼慈善事業,他要有錢就出錢、沒錢就出力做義工,修了五十年。死掉以後,到閻羅王那個地方。閻羅王說:你不錯啊,修福報修了五十年,你想做什麼?老人家說: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想來生做一個出家人。這個閻羅王非常驚訝,他說: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不可能,你頂多做一個千戶長(千戶長就是管一千個家庭)。後來這個老人家說:沒有辦法做出家人,那我做燒火僧可以吧,我整天爲出家衆做最卑賤工作的燒火僧。閻羅王說:燒火僧你也沒有資格,五十年不夠資格。後來他很堅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閻羅王就給他一個機會:這樣子好了,我再給你幾年壽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好了。就把他放回來。所以蕅益大師講:甯國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作一燒火僧而不可得。但是呢,白鴿聽經,轉身成戒環禅師。說有一只白鴿,有一個老法師講經,牠就停在門外聽了幾分鍾,聽完以後飛走了。死掉以後變成一個出家衆,還不是普通的出家衆,是戒環禅師。這叁寶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要想盡任何的辦法跟叁寶結緣,非常重要。很多人說:我拿錢去布施慈善機構跟供養叁寶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結的緣不同嘛,一個是積集善業、一個是跟叁寶結緣,跟叁寶結緣,你未來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就差在這個地方。當然你說福報都一樣,但是在福報當中又多一個叁寶的加持力,而在《阿彌陀經》上說要跟叁寶結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憶念彌陀的聖號,憶念諸佛的聖號,最簡單。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經常能夠修本尊相應,我們這個菩薩在生命當中能夠很快的成就無生法忍,而且能夠成就不退轉。爲什麼?因爲本尊的護念。

   丁十二、欲生果遂願(二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消釋

   ┌系念我國┐

  設我 十方 聞我│  │欲生┌不果遂者

   ─  ─  ┼植衆德本┼  ┤

  得佛 衆生 名號│  │我國└不取正覺

   └至心回向┘

  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以後,「十方」的「衆生」,他能夠「聞我」的「名號」,以我的功德當本尊:一方面能夠「系念我國」,憶念淨土的功德;而且「植衆德本」,兼修戒定慧;最後「至心回向」,把功德加以回向。這個地方沒有講到發願,它是講「回向」。這個「回向」的結果是「欲生我國」,假設「不」滿願的話,「不取正覺」。

  這個願,我們把前面的十八、十九加以比較一下,我們看第九頁。十八、十九是在第九頁當中,被善導大師列入核心五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它的重點在于「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它的特點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說這個人對于彌陀的功德有強烈的歸依心,一心歸命、順從本願,這種人是下根人。下根人他也沒有發菩提心、他也沒有修諸功德,但是他對彌陀本尊的信心非常的堅定,善導大師說這個願的重點在「至心信樂」這四個字,它的成敗在這四個字。那這個第十九願,它是「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的時候彌陀現前,這個是上根人,因爲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而且他産生一種往生的願望,這個是上根人。我們再看第二十願,十八願是下根人、十九願是上根人,二十願是攝受中根人,他本身沒有像十八願的人信心那麼強,他也沒有像第十九願的菩提心那麼的堅固、還修諸功德,但是他多少能夠憶念彌陀的功德、還能夠修習戒定慧、多少潔身自愛、最後還功德回向,這個是攝受中根人。所以這十八、十九、二十剛好是這樣的分配。好,最後我們看:

  甲叁、結示勸修二

  乙一、總結法要

  我們四十八願介紹以後,我們以二段的內涵來作一個總結:首先把觀念作一個總結,第二個再把修行作一個總結。先從觀念上的溝通,我們先看「總結法要」,請合掌: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衆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複次,由無量光義,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這一段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對修學彌陀本尊相應的一個非常重要觀念的疏通,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

   ┌生┐

   ┌以┤ ├平等

   總 當┌光┐名 皆本衆│ └佛┘

  ┌ ─ ┤ ├ ─  ┤

  │標 知└壽┘號 生建立│能令 ┌光明┐┌同佛┐

  │   └  ┤  ├┤  ├也

  │   持名者└壽命┘└無異┘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衆生建立。」我們大家都知道依止本尊的功德,從淨土法門當中,它的名號是最重要的,持名。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誰代表阿彌陀佛?你的所觀境是什麼?」當然彌陀的身相也可以,但是名號最簡單,因爲你眼睛閉起來也可以持念,所以善導大師以後,都是以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就是你的本尊,它總持彌陀的功德。那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思呢?當你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聲音創造出來以後,它産生二大的加持力,一個是無量光、一個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蕅益大師說「就表示空間無障礙的意思」,無量「壽」是指時間無障礙。那這種時空無障礙是約什麼安立呢?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安「立」的,這個地方要注意,「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安立的,也就是說它對衆生會有加持力。如果這個名號是高高在上,是佛陀自己受用的,那就沒有用了。這個「名號」的無量「光」無量「壽」是給衆生來受用的,是約著「衆生」安「立」的。那約著衆生來安立是什麼意思呢?有二段話:第一個、從體性上來說,因爲「生佛平等」,說阿彌陀佛的功德我怎麼能夠受用呢?因爲我們這個明了的心,把它回歸到原點的時候,是清淨本然的,你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的,你現在打妄想的心是後來才有的。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心你把它歸零的時候,它也是清淨本然,因爲我們的清淨本然跟佛陀的清淨本然是一如無二如,所以你能夠進入彌陀的功德。爲什麼?因爲你的心跟他的心體性是不二,因爲這個道理,這個約體性來說。第二個、約作用上來說,只要你能夠憶念他、禮拜他、觀想他,你就能夠産生這個「光明壽」量的加持。達賴喇嘛說:所有的本尊相應法,你以文殊菩薩爲本尊也好、以觀世音菩薩也好,你要相信一個問題,你要相信你跟本尊的心是同體的,你要是不相信,你就很難修,所以這個「生佛平等」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總標。也就是說無量「光」無量「壽」是約著利益「衆生」而安「立」這個「名號」的。

  │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