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生極樂─即生十方
│ 複 由無量 故 │
│ ┌ ─ ─ ┼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
│ │次 光義 衆生│
├別明┤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 │
│ │由無量 故極樂 即是一 ┌此生成佛
│ └ ─ ─ ─皆定┤
│ 壽義 人民 生補處 └不至異生
那什麼是無量光、無量壽呢?它的效果如何呢?第二段加以說明。因爲「無量光」的空間無礙,所以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依報的環境上來說,「生極樂」世界,你就能夠普遍的遨遊「十方」世界,這空間沒有障礙;從正報來說,你「見」到「阿彌陀佛」,你也同時「見」到「十方諸佛」;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你自己「能」夠「自度」,你也能夠同時「普利一切」。爲什麼你能做到──到極樂世界就生十方世界、見阿彌陀佛就見十方諸佛、你能夠自度也能夠度他呢?因爲這個佛號有「無量光」的加持力,就因爲這個道理。「由無量壽」的因緣,「極樂」世界「人民」就「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說爲什麼到了極樂世界我壽命那麼長呢?我一直到成佛的這個過程都不要經過死亡呢?爲什麼會有這麼長的壽命呢?不是因爲你的慈悲心招感的,因爲有「無量壽」的力量。諸位要知道,阿彌陀佛爲了無量光、無量壽這二句話啊,他花了塵點劫的時間去修行,把這二個話填滿,然後讓大家來受用。這二句話看起來簡單,他要花很多時間的思惟,五劫的時間思惟,用塵點劫的六波羅蜜,把這二句話填滿,然後釋放出來給大家來受用。但是你要進去,你還得有方法。但是你進去以後,你就能夠受用無量光、無量壽這二種加持力。那怎麼進去呢?蕅益大師就說明了:這無量光、無量壽很不錯啊,時空無礙,那我們怎麼去修本尊相應法呢?這以下二句話非常重要,修本尊相應法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看:
│ 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
│ ┌ ─┐
│ │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 │願深思之!
└結示─當知┤ ├
│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願深思之!
└ ┘
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開「阿彌陀佛名號」,也不能夠開顯你「一念心」。本尊相應法有二個東西,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這個佛力叫做無量光、無量壽,它等在這個地方,你的心力。諸位我問你們一個問題:誰先采取主動?是佛先主動、還是你先主動?對了,衆生要采取主動。你沒有這個心力的憶念,你看它第一句話:沒有心力的憶念,就沒有佛力的加持;沒有佛力的加持,你心力的功德也不能顯現:這個是從反面來說。我們從正面來說:你由心力的憶念,啓動了佛力,佛力對你産生的加持力,你又提升,提升以後你又憶念他,他又加持你,所以心力憶念佛力、佛力又加強心力,心力再憶念佛力、佛力再加強心力,産生一個心佛之間的展轉增勝、感應道交。所以諸位要知道,修本尊相應法,阿彌陀佛的部分已經准備好了,他已經把無量光、無量壽准備好,問題是你要怎麼進入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世界,來受用它的功德,問題在這個地方,你要栽培信心跟願望。好,我們作一個總結:
乙二、結示勸修
┌佛力─彌陀大願力─能應(月)┐
│ │
├法力─名號功德力┐ ├感應道交(月影)
│ ├能感(水)┘
└心力─自心功德力┘
你有前面的概念以後就可以修學了,總而言之在整個修學當中有叁力的加持,「佛力、法力、心力」。我們第一個要相信「彌陀」的四十八願是存在的,但這個四十八願的力量,他是把它攝受在名號當中,以無量光、無量壽來作總持。所以我們這個「心力」,諸位要知道,我再講一下:你的心力要憶念佛號,才能夠去觸動四十八願。你說「我的心怎麼啓動呢」?你先了解四十八願,先有目標。我們四十八願了解以後,你以四十八願爲你心中的目標,然後用心力去憶念佛號,你就可以把四十八願慢慢的啓動起來,所以叫做「感應道交」難思議,你具足信心、具足願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來憶念聖號,你就在這個憶念當中,慢慢的慢慢的把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生命當中慢慢的表現出來,包括今生的離苦得樂、包括來生的萬德莊嚴,但是你心裏的准備是很重要的。
好,我們看一個總結:
┌─ ┐
│ │
│︵ ︵│┌ ┐
│心 法││ │┌ ┐ ┌能所雙亡
│持 持├┤ ├┤ ├ ……┤
│法 心││ │└ ┘ └心佛不二
│︶ ︶│└ ┘
│ │
└─ ┘
─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竟─
心佛之間的互動,第一個你的「心」、你看我們的心剛開始是黑點很多、雜染的心,但是沒關系「心持法」,你的「心」來受「持」彌陀聖號的「法」,「法」也能夠「持心」,它對你産生了加持,然後你的黑點就減少了,減少了以後再怎麼樣?「心持法、法持心」,又減少,然後「心持法、法持心」,到最後「能所雙亡、心佛不二」,所以本尊相應法到最後的圓滿是──你進入本尊的心中,本尊進入你的心中,最後你跟本尊達到不二,這個是本尊相應法最高的目標,「能所雙亡、心佛不二」。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你在了解四十八願,你要了解這四十八願是存在現在的一個功德,是現在式,不是過去已滅、也不是未來將成。說「诶,這四十八願是某一個菩薩發願」,那完蛋了,你現在沒有辦法受用。所以這個地方《阿彌陀經》講「今現在說法」,爲什麼要強調現在式呢?蕅益大師說「現在」這二個字很重要,要沒有「今現在說法」那完蛋了,這四十八願不曉得是過去式、還是未來式,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今現在」。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這幾堂課所探討的四十八願,都是已經存在法界的四十八種力量,而濃縮來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等待你明了的心跟它相應。好,這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大乘經典的叁段思考模式,跟《心經》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一樣的嗎?請法師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答:這個法空智是很難成就的,而且初學者也不見得要成就,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增減相,你昨天拜了二百拜,你的功力增加了;你今天爲了度化衆生、爲了跟人家開示,去做其它的慈善事業,你變成一百拜,你今天是不是減少了?在這一增一減當中,你的心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分別?一般人會有。你拜了二百拜,心比較寂靜;拜一百拜,心比較躁動。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的法執是難免的,我們一定會有增減相的分別、有生滅相的分別,我們喜歡存在的東西、不喜歡消失的東西,我們不喜歡一個東西滅。阿羅漢喜歡「滅」,人天的凡夫喜歡「生」、存在,阿羅漢對存在的東西完全沒有任何興趣、完全沒有。生滅相、「垢淨相」,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壞人跟看到一個好人,你的心會平等嗎?你不可能平等。诶,這個是持戒的比丘、這個是不持戒的比丘,我相信你內心會分別,對不對!所以我們很難超越垢淨相,但是也不必要馬上超越。所以這個只是一個很正常的法執,我們喜歡清淨法、我們喜歡增加的法,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是要達到超越對立的,你才能夠成就圓滿的功德。當你的心中還有取舍的時候,你就是不會圓滿,但是剛開始不要求圓滿。
問:關于核心五願,這個第十一願「住定證滅願」,沒有攝受在出世解脫當中,這當中有什麼樣的特殊性嗎?
答:這核心五願是善導大師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子做我也不知道,我只有順從他的意思,不過習慣性都是先講核心五願。
問:淨土法門的殊勝對衆生的究竟利益,就因果的事相來說,是不是在佛法利生當中「弘揚淨土法門」功德較大?
答:印光大師、善導大師都有這個看法。我的看法是這樣子,身爲一個宗教師跟身爲一個學者,他的責任不一樣。學者是求「真」的,他研究一個主題,他不一定要對衆生有幫助,他是求真相,他把真相丟出來,而且學者帶有批判性;但宗教師不一樣。學者可以去研究一個荒唐的主題,沒有人有意見,這是他的興趣,他只要把這個真相──爲什麼這個樹葉是綠色的?他就可以研究了,他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說「它爲什麼是綠色的」,聽到以後對你也沒有什麼幫助,但他就是花一輩子的時間研究。但是弘法的態度不一樣,弘法是要有四悉檀的──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很多人都說「你們宗教師在講課,帶有宗教的味道」,沒有錯,就應該有宗教的味道。批判性的文章讓學者去研究,宗教師是啓發人的善,所以宗教師堅持「善」,我們不堅求「真」,沒有必要追求「真」。印光大師講:因爲衆生的時間有限。你講那麼多其它的法門,你說你弘揚一個很冷僻的法門,可不可以?也可以啊,但是他聽完了以後沒有辦法修。你能夠讓他很快的時間接觸彌陀的聖號、很快得度,這個就是「惠以衆生真實利益」,他時間有限,趕快抓住彌陀的名號,他産生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諸位要知道,宗教師的使命感跟學者的使命感是不一樣的,宗教是求善。所以我覺得四十八願你不要每一個都背起來,不必,你又不是做學術研究,你把四十八願重點的地方、能夠啓發你信願的地方背起來就可以了,只要能夠讓你産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夠了。你想要到美國去,你不一定要把美國幾百年的曆史都背起來,不必,是不是。只要美國有一個特殊的功德能夠啓發你的願望,那就夠了。所以說淨土法門的確有它真實利益的效果。
問:第十九願所攝受的根機包括凡夫嗎?其修行的助行回向淨土,非以念佛爲正行?
答:當然是包括凡夫,不包括凡夫的話,那彌陀發這個願幹什麼!彌陀發了四十八願,絕大部分都是爲了凡夫而發的,除了少數的普等叁昧、清淨解脫叁昧以外。
問:出家衆欲修習淨土法門,請問一整天的課程應該怎麼安排?
答:淨土法門包括身口意叁業的相應,應該要有一天的拜佛,因爲你一天不拜佛,你身體的狀態也不會好,而且消業障也有效果,有一天的拜佛。我們在淨律佛學院目前是這樣,你可以把一天當中分成六堂功課,每一堂功課差不多是七十五分鍾到九十分鍾左右,然後就拜佛叁十分鍾、然後靜坐、然後看書;看書以後,好,再下一堂功課,再拜佛、靜坐、看書。你可以把時間分成六堂課、或者四堂課,如果四堂課,那時間就拉長。功課做完的時候,你也可以休息一下,喝個水、經行一下,然後時間到再做第二堂功課。總而言之,你的修學是由粗到細,先拜佛、靜坐、再看書,先行門再解門。至于你每一天要幾堂功課、每一堂功課的時間要多久,那要看你的體力跟精神來安排。
問:一個修行人在善根成熟的時候,遇到了狀況,後來減少用功;在臨命終的時候,前段的修行的資糧會起現行嗎?
答:不一定,要看臨終的正念。我們所有的善根、福德都跑到阿賴耶識這個大倉庫去,而臨命終的時候是哪一個起現行?那要看你生起什麼念頭。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一定要憶念阿彌陀佛,你才能夠把你今天這個淨土的善根啓發起來。所以他到底是什麼起現行,就看你臨終的念頭。
這個戒律的問題我就不回答了,因爲這不是我的專業。
問:經過師父的分析、解釋四十八願,弟子對彌陀的功德有更豐富的認知;但是極樂世界的莊嚴,弟子粗糙的凡夫,很難加以想象。我們平時誦念贊佛偈、《阿彌陀經》,分別描述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可否請師父提供你的作觀方式以供參考。
答:我覺得我的作觀方式不見得對你有幫助(呵),因爲每一個人的歡喜不一樣。我對極樂世界五種神通有特別的感覺,我覺得我們今天這個果報體的障礙太大了,我們只能夠在一個很小的時空範圍纏繞,「五種神通」你能夠供養十方諸佛,那是何等的境界啊。我覺得能夠讓我去有二個很重要的條件:第一個、五種神通;第二個、壽命久遠。我現在已經恨透了這個分段生死,因爲你慢慢慢慢修行不錯了,你看一個人修行到一個程度,你剛開始出家,你哪有時間修行,諸位看看初學者哪有時間修行,整天就是應付煩惱、煩惱那麼粗重,沒事趕快去拜佛,修什麼行!你整天就是忙著心中的煩惱,要把它安撫下來。等到你出家二十年,這些賊慢慢慢慢都被你逼回洞裏面去了,哎呀,太平世界出現了。你這個時候看書也看得很歡喜;你看到什麼人,你有很深的人生經驗。但是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又要面臨死亡了。你想你來生再來的時候又胡裏胡塗的,過了幾十年又善根深厚,又開始修行不錯又死掉了。你想想看,這個是很可怕的,你的生命不能一加一等于二!我相信很多的老修行都有這種感覺,年紀大了,哎呀,實在是──福德資糧也夠了、內心也一帆風順,但是體力不行了、壽命也不久了。所以我個人覺得,有二個願就足夠讓我下定決心往生了:第一個、五種神通(衆笑),你看看那個力量多大。你現在不要說到臺北去,你到美國都沒有辦法去,何況能夠到十方世界、遨遊十方諸佛世界呢?第二個、壽命久遠,而且他還沒有病痛,你看看,專心的修學。我想我們今天不是一個學者,求完整性,這個給學者作學術研究;你要找幾個願,你覺得對你真的很重要的,只要能夠說服你自己往生就夠了,這個就是好願。壽命久遠、五種神通、沒有病痛。那遠離惡道當然也很重要啊,一個人不能到叁惡道去,比如說你害怕到叁惡道而求往生也不錯,我們都有叁惡道的業,遠離惡道、身相莊嚴。所以這個就是你自己要去觀想。那這個只是正報而已,依報還很多──七寶池、八功德水,你住的環境都很殊勝,依正莊嚴。還有你能夠親近佛陀、親近善知識。總而言之,你應該規劃出淨土的遠景,然後用這個遠景來啓發你的精進,你告訴你自己「今生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爲你來生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因緣會出現,要把生命放在未來,這樣子你就有修行的動力了。
好,這一堂課就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我們要感謝和尚尼的慈悲,和尚尼的提議,我們才有這四十八願可以學習,謝謝,阿彌陀佛。
轉正*輪不能依靠少數幾個人,這個轉得很辛苦啊(衆笑)!這個*輪是一個大*輪,大家都有責任,我希望大家聽了四十八願以後,請大家告訴大家。我覺得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四十八願功德,他們爲什麼沒有去依靠佛陀,因爲他們不知道。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這個責任、把這個淨土的大*輪轉動起來,要靠大家的努力啊(笑),你不能夠把責任推給我(衆笑),好,謝謝大家啦,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