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生极乐─即生十方
│ 复 由无量 故 │
│ ┌ ─ ─ ┼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
│ │次 光义 众生│
├别明┤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 │
│ │由无量 故极乐 即是一 ┌此生成佛
│ └ ─ ─ ─皆定┤
│ 寿义 人民 生补处 └不至异生
那什么是无量光、无量寿呢?它的效果如何呢?第二段加以说明。因为「无量光」的空间无碍,所以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在依报的环境上来说,「生极乐」世界,你就能够普遍的遨游「十方」世界,这空间没有障碍;从正报来说,你「见」到「阿弥陀佛」,你也同时「见」到「十方诸佛」;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你自己「能」够「自度」,你也能够同时「普利一切」。为什么你能做到──到极乐世界就生十方世界、见阿弥陀佛就见十方诸佛、你能够自度也能够度他呢?因为这个佛号有「无量光」的加持力,就因为这个道理。「由无量寿」的因缘,「极乐」世界「人民」就「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说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我寿命那么长呢?我一直到成佛的这个过程都不要经过死亡呢?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寿命呢?不是因为你的慈悲心招感的,因为有「无量寿」的力量。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为了无量光、无量寿这二句话啊,他花了尘点劫的时间去修行,把这二个话填满,然后让大家来受用。这二句话看起来简单,他要花很多时间的思惟,五劫的时间思惟,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把这二句话填满,然后释放出来给大家来受用。但是你要进去,你还得有方法。但是你进去以后,你就能够受用无量光、无量寿这二种加持力。那怎么进去呢?蕅益大师就说明了:这无量光、无量寿很不错啊,时空无碍,那我们怎么去修本尊相应法呢?这以下二句话非常重要,修本尊相应法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看:
│ 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
│ ┌ ─┐
│ │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 │愿深思之!
└结示─当知┤ ├
│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愿深思之!
└ ┘
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
「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开「阿弥陀佛名号」,也不能够开显你「一念心」。本尊相应法有二个东西,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这个佛力叫做无量光、无量寿,它等在这个地方,你的心力。诸位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谁先采取主动?是佛先主动、还是你先主动?对了,众生要采取主动。你没有这个心力的忆念,你看它第一句话:没有心力的忆念,就没有佛力的加持;没有佛力的加持,你心力的功德也不能显现:这个是从反面来说。我们从正面来说:你由心力的忆念,启动了佛力,佛力对你产生的加持力,你又提升,提升以后你又忆念他,他又加持你,所以心力忆念佛力、佛力又加强心力,心力再忆念佛力、佛力再加强心力,产生一个心佛之间的展转增胜、感应道交。所以诸位要知道,修本尊相应法,阿弥陀佛的部分已经准备好了,他已经把无量光、无量寿准备好,问题是你要怎么进入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来受用它的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你要栽培信心跟愿望。好,我们作一个总结:
乙二、结示劝修
┌佛力─弥陀大愿力─能应(月)┐
│ │
├法力─名号功德力┐ ├感应道交(月影)
│ ├能感(水)┘
└心力─自心功德力┘
你有前面的概念以后就可以修学了,总而言之在整个修学当中有三力的加持,「佛力、法力、心力」。我们第一个要相信「弥陀」的四十八愿是存在的,但这个四十八愿的力量,他是把它摄受在名号当中,以无量光、无量寿来作总持。所以我们这个「心力」,诸位要知道,我再讲一下:你的心力要忆念佛号,才能够去触动四十八愿。你说「我的心怎么启动呢」?你先了解四十八愿,先有目标。我们四十八愿了解以后,你以四十八愿为你心中的目标,然后用心力去忆念佛号,你就可以把四十八愿慢慢的启动起来,所以叫做「感应道交」难思议,你具足信心、具足愿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来忆念圣号,你就在这个忆念当中,慢慢的慢慢的把四十八愿的功德,在你生命当中慢慢的表现出来,包括今生的离苦得乐、包括来生的万德庄严,但是你心里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看一个总结:
┌─ ┐
│ │
│︵ ︵│┌ ┐
│心 法││ │┌ ┐ ┌能所双亡
│持 持├┤ ├┤ ├ ……┤
│法 心││ │└ ┘ └心佛不二
│︶ ︶│└ ┘
│ │
└─ ┘
─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竟─
心佛之间的互动,第一个你的「心」、你看我们的心刚开始是黑点很多、杂染的心,但是没关系「心持法」,你的「心」来受「持」弥陀圣号的「法」,「法」也能够「持心」,它对你产生了加持,然后你的黑点就减少了,减少了以后再怎么样?「心持法、法持心」,又减少,然后「心持法、法持心」,到最后「能所双亡、心佛不二」,所以本尊相应法到最后的圆满是──你进入本尊的心中,本尊进入你的心中,最后你跟本尊达到不二,这个是本尊相应法最高的目标,「能所双亡、心佛不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你在了解四十八愿,你要了解这四十八愿是存在现在的一个功德,是现在式,不是过去已灭、也不是未来将成。说「诶,这四十八愿是某一个菩萨发愿」,那完蛋了,你现在没有办法受用。所以这个地方《阿弥陀经》讲「今现在说法」,为什么要强调现在式呢?蕅益大师说「现在」这二个字很重要,要没有「今现在说法」那完蛋了,这四十八愿不晓得是过去式、还是未来式,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今现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这几堂课所探讨的四十八愿,都是已经存在法界的四十八种力量,而浓缩来说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等待你明了的心跟它相应。好,这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大乘经典的三段思考模式,跟《心经》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一样的吗?请法师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答:这个法空智是很难成就的,而且初学者也不见得要成就,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增减相,你昨天拜了二百拜,你的功力增加了;你今天为了度化众生、为了跟人家开示,去做其它的慈善事业,你变成一百拜,你今天是不是减少了?在这一增一减当中,你的心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分别?一般人会有。你拜了二百拜,心比较寂静;拜一百拜,心比较躁动。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的法执是难免的,我们一定会有增减相的分别、有生灭相的分别,我们喜欢存在的东西、不喜欢消失的东西,我们不喜欢一个东西灭。阿罗汉喜欢「灭」,人天的凡夫喜欢「生」、存在,阿罗汉对存在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兴趣、完全没有。生灭相、「垢净相」,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坏人跟看到一个好人,你的心会平等吗?你不可能平等。诶,这个是持戒的比丘、这个是不持戒的比丘,我相信你内心会分别,对不对!所以我们很难超越垢净相,但是也不必要马上超越。所以这个只是一个很正常的法执,我们喜欢清净法、我们喜欢增加的法,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要达到超越对立的,你才能够成就圆满的功德。当你的心中还有取舍的时候,你就是不会圆满,但是刚开始不要求圆满。
问:关于核心五愿,这个第十一愿「住定证灭愿」,没有摄受在出世解脱当中,这当中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吗?
答:这核心五愿是善导大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子做我也不知道,我只有顺从他的意思,不过习惯性都是先讲核心五愿。
问:净土法门的殊胜对众生的究竟利益,就因果的事相来说,是不是在佛法利生当中「弘扬净土法门」功德较大?
答:印光大师、善导大师都有这个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子,身为一个宗教师跟身为一个学者,他的责任不一样。学者是求「真」的,他研究一个主题,他不一定要对众生有帮助,他是求真相,他把真相丢出来,而且学者带有批判性;但宗教师不一样。学者可以去研究一个荒唐的主题,没有人有意见,这是他的兴趣,他只要把这个真相──为什么这个树叶是绿色的?他就可以研究了,他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说「它为什么是绿色的」,听到以后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但他就是花一辈子的时间研究。但是弘法的态度不一样,弘法是要有四悉檀的──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很多人都说「你们宗教师在讲课,带有宗教的味道」,没有错,就应该有宗教的味道。批判性的文章让学者去研究,宗教师是启发人的善,所以宗教师坚持「善」,我们不坚求「真」,没有必要追求「真」。印光大师讲:因为众生的时间有限。你讲那么多其它的法门,你说你弘扬一个很冷僻的法门,可不可以?也可以啊,但是他听完了以后没有办法修。你能够让他很快的时间接触弥陀的圣号、很快得度,这个就是「惠以众生真实利益」,他时间有限,赶快抓住弥陀的名号,他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师的使命感跟学者的使命感是不一样的,宗教是求善。所以我觉得四十八愿你不要每一个都背起来,不必,你又不是做学术研究,你把四十八愿重点的地方、能够启发你信愿的地方背起来就可以了,只要能够让你产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够了。你想要到美国去,你不一定要把美国几百年的历史都背起来,不必,是不是。只要美国有一个特殊的功德能够启发你的愿望,那就够了。所以说净土法门的确有它真实利益的效果。
问:第十九愿所摄受的根机包括凡夫吗?其修行的助行回向净土,非以念佛为正行?
答:当然是包括凡夫,不包括凡夫的话,那弥陀发这个愿干什么!弥陀发了四十八愿,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凡夫而发的,除了少数的普等三昧、清净解脱三昧以外。
问:出家众欲修习净土法门,请问一整天的课程应该怎么安排?
答:净土法门包括身口意三业的相应,应该要有一天的拜佛,因为你一天不拜佛,你身体的状态也不会好,而且消业障也有效果,有一天的拜佛。我们在净律佛学院目前是这样,你可以把一天当中分成六堂功课,每一堂功课差不多是七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左右,然后就拜佛三十分钟、然后静坐、然后看书;看书以后,好,再下一堂功课,再拜佛、静坐、看书。你可以把时间分成六堂课、或者四堂课,如果四堂课,那时间就拉长。功课做完的时候,你也可以休息一下,喝个水、经行一下,然后时间到再做第二堂功课。总而言之,你的修学是由粗到细,先拜佛、静坐、再看书,先行门再解门。至于你每一天要几堂功课、每一堂功课的时间要多久,那要看你的体力跟精神来安排。
问:一个修行人在善根成熟的时候,遇到了状况,后来减少用功;在临命终的时候,前段的修行的资粮会起现行吗?
答:不一定,要看临终的正念。我们所有的善根、福德都跑到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去,而临命终的时候是哪一个起现行?那要看你生起什么念头。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忆念阿弥陀佛,你才能够把你今天这个净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他到底是什么起现行,就看你临终的念头。
这个戒律的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
问:经过师父的分析、解释四十八愿,弟子对弥陀的功德有更丰富的认知;但是极乐世界的庄严,弟子粗糙的凡夫,很难加以想象。我们平时诵念赞佛偈、《阿弥陀经》,分别描述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可否请师父提供你的作观方式以供参考。
答:我觉得我的作观方式不见得对你有帮助(呵),因为每一个人的欢喜不一样。我对极乐世界五种神通有特别的感觉,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果报体的障碍太大了,我们只能够在一个很小的时空范围缠绕,「五种神通」你能够供养十方诸佛,那是何等的境界啊。我觉得能够让我去有二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一个、五种神通;第二个、寿命久远。我现在已经恨透了这个分段生死,因为你慢慢慢慢修行不错了,你看一个人修行到一个程度,你刚开始出家,你哪有时间修行,诸位看看初学者哪有时间修行,整天就是应付烦恼、烦恼那么粗重,没事赶快去拜佛,修什么行!你整天就是忙着心中的烦恼,要把它安抚下来。等到你出家二十年,这些贼慢慢慢慢都被你逼回洞里面去了,哎呀,太平世界出现了。你这个时候看书也看得很欢喜;你看到什么人,你有很深的人生经验。但是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又要面临死亡了。你想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又胡里胡涂的,过了几十年又善根深厚,又开始修行不错又死掉了。你想想看,这个是很可怕的,你的生命不能一加一等于二!我相信很多的老修行都有这种感觉,年纪大了,哎呀,实在是──福德资粮也够了、内心也一帆风顺,但是体力不行了、寿命也不久了。所以我个人觉得,有二个愿就足够让我下定决心往生了:第一个、五种神通(众笑),你看看那个力量多大。你现在不要说到台北去,你到美国都没有办法去,何况能够到十方世界、遨游十方诸佛世界呢?第二个、寿命久远,而且他还没有病痛,你看看,专心的修学。我想我们今天不是一个学者,求完整性,这个给学者作学术研究;你要找几个愿,你觉得对你真的很重要的,只要能够说服你自己往生就够了,这个就是好愿。寿命久远、五种神通、没有病痛。那远离恶道当然也很重要啊,一个人不能到三恶道去,比如说你害怕到三恶道而求往生也不错,我们都有三恶道的业,远离恶道、身相庄严。所以这个就是你自己要去观想。那这个只是正报而已,依报还很多──七宝池、八功德水,你住的环境都很殊胜,依正庄严。还有你能够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总而言之,你应该规划出净土的远景,然后用这个远景来启发你的精进,你告诉你自己「今生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你来生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因缘会出现,要把生命放在未来,这样子你就有修行的动力了。
好,这一堂课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我们要感谢和尚尼的慈悲,和尚尼的提议,我们才有这四十八愿可以学习,谢谢,阿弥陀佛。
转正*轮不能依靠少数几个人,这个转得很辛苦啊(众笑)!这个*轮是一个大*轮,大家都有责任,我希望大家听了四十八愿以后,请大家告诉大家。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四十八愿功德,他们为什么没有去依靠佛陀,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这个责任、把这个净土的大*轮转动起来,要靠大家的努力啊(笑),你不能够把责任推给我(众笑),好,谢谢大家啦,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