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作伴;第二個是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除其本願,修短自在」,二個都很好。

  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極樂世界的壽命無量直至成佛,請示法師這樣的思想對不對?

  答:我們不能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爲那個世界不是你創造的,你可借用那個地方來修學,但是你不可以在那邊成佛,一個世界不准許有二個佛。這個是彌陀本願創造的世界,你等于是借他的光明來修學,借假修真;如果說你到極樂世界成佛,那這個思想是完全錯誤的,你不可以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後發願,發了願以後,到衆生的世界積功累德,去滿你的願,願成就了,那個國土就「啪」出現了,然後別人再來依靠你。你不能夠說別人創造那個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開山祖師(衆笑),這個道場必須是你自己蓋的,否則你沒有辦法成佛的。

  問:到極樂世界皆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種好?

  答:是的,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問:在極樂世界有天人之分嗎?

  答:有的。不過極樂世界的天人,我們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回是豎的,所以他彼此不能見聞,我們跟畜生道可以見聞;極樂世界的四土是橫具的。他的天人,什麼叫做天人?就是這些凡聖同居土,上面還有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叁土的衆生可以互相的接觸、可以互相見聞,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幹什麼,你可以看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他也可以看到你,他可以互相往來的。你看《阿彌陀經》說:你可以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蕅益大師說:什麼叫做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薩。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民是互相見聞、互相在一起的。

  我在想一個問題,極樂世界啊,我在做《四十八願》我在想:阿彌陀佛的想法,他是從真善美出發的,真善美。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東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惡劃等號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麼?鑽石,鑽石的成就過程是充滿著血腥跟暴力。美國有一個作者說:我們受用的鑽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裝飾品,這些美好的鑽石有叁分之一來自非洲,而得到這個鑽石都是經過殺戮,只要一個鄉村如果發現有鑽石,這個鄉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殺掉,一個都不能夠留下來,所以他的作品名字叫做《滴血鑽石》,鑽石是滴血。然後它成就以後,我們看到鑽石,又産生很多貪欲的煩惱。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塵,都是跟邪惡有關。你看我們修行爲什麼要都攝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塵所轉。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極樂世界是怎麼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安排,先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然後你在美好的世界當中産生善良的心,産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從美中培養你的善心,然後從善心當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這叁個角度,你大概對極樂世界國土的綱要抓到了:第一個、它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你産生欣求;第二個、它從美好當中引發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羅蜜的善念;第叁個、然後從善念當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實。我們常說一句話「借假修真」,這句話剛好運用到極樂世界,先假借這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看到美好的東西我們會喜歡,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有辦法引導你生起善念,最後從有相的善念入無相的空性。诶,這個思考不錯,諸位以後成就國土,可以參考這個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諸位如果有空的話,可以把「核心五願」背一背,因爲它等于是整個極樂世界淨土因果的綱要,前面五個願,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功德、因地的修學,然後再把後面的這些願,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幾個重要的把它背起來,然後在心中不斷的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産生一次的感應,說實在極樂世界憶佛念佛,淨土法門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緣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七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叁頁「丁十五、那羅延身願」。

  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印光大師說是「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說身爲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不管是今生的離苦得樂、或者是來生的功德莊嚴,主要還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這樣的一種特色,當然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有所不同。我們一般的聖道門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主要是仰仗你內在心靈的力量,來斷惑證真;淨土宗的修學,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是要讓你的心力跟佛力産生交互的作用,我們叫做「感應道交」,所以感應道交是整個淨土宗的修學宗旨,也可以說是一個修學的目標,你必須要用盡一切的方法,讓你心靈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感應道交,這個是淨土宗的最高目標。那怎麼樣達到感應道交的目標呢?它的一個根本的宗旨是什麼?在這樣一個修學的傳承當中,最早提出感應道交修學方法的,就是印度的祖師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在《往生論》當中提出了「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認爲我們凡夫要跟佛陀感應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一心歸命。那怎麼修一心歸命呢?天親菩薩提出了五個法門,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意業的作願觀察回向,就是身口意的相應,這樣子能夠把你的心,慢慢慢慢跟佛陀的心,二個就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了,所以最早提出淨土宗修學宗旨的是天親菩薩「一心歸命」的思想。這種思想傳到中國以後,善導大師把它發揮出來,善導大師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裏面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說:其實第十八願是整個修學淨土宗的主要宗旨,所以叫做願王。十八願當中的根本思想就只有八個字,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認爲這八個字是整個淨土宗當中修學的成敗關鍵。淨土宗它不怕你煩惱重、它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你要感應道交必需要具足這八個字,「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那這八個字怎麼解釋呢?太抽象了。所以善導大師說「這八個字其實就是順從本願的意思」,這句話就把整個淨土宗的中心思想挑出來。就是說你一個念佛的人,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是最恰當的呢?就是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不能夠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要說「我這個人業障深重、我是福報不夠」,這樣子就叫做抗拒本願。你內心當中念佛的時候,只有一種想法,順從本願的想法,這個就是後來蕅益大師延伸出來所謂的「真實信心」。其實我們看名相一再改變,或者到最後印光大師叫「老實念佛」,其實都是這個道理。老實念佛也好、真實信心也好、順從本願也好、一心歸命也好,就是彌陀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地方的問題點就是你對淨土宗要産生一種強烈不共的信心,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煩惱,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教理的學習,來拔除你內心的疑根,你疑根未拔,你很難順從本願的。比如說你念這一句佛號,讓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成就大乘的正見,從對四十八願的學習當中,慢慢慢慢的拔除你內心的疑根,未來我們念佛的時候就能夠「順從本願、一心歸命」,就這個道理。

   丁十五、那羅延身願(二十六)

  經文

  我們先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跟前面的壽命無量願是有關系的。這個願因爲我們講到正報,正報當中第一個談到他壽命的長短,現在進一步談到在這麼長的壽命當中,他的整個身體狀態是怎麼回事,前面是講他的結果,這個地方講到他生命的過程,我們加以消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他所得到的色身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呢,假設「不」能成就「金剛那羅延身」,我就「不」成佛。這個「金剛」是一個天上金剛力士的名稱,他的名稱叫金剛力士,是諸天的護法神;「那羅延」是比喻金剛的色身是非常的堅固,「那羅延」翻成中文叫堅固,是比喻他的色身,說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身體非常的強壯堅固,不衰不壞,沒有衰老,而且沒有病痛的破壞,所以叫做「那羅延」。

  一般來說,我們在整個聖道門當中,要以精進力的緣故而得堅固身。說這個人他的身體,你看他的樣子六十幾歲還很年輕。爲什麼他的色身這麼堅固呢?就這個人的心特別的精進,他隨時把心力提起來、隨時讓自己保持全力以赴的最佳狀態,這種人他不容易衰老,因爲他精進。以慈心不殺的緣故而得無病痛,诶,爲什麼他都沒有什麼病痛呢?因爲他過去生沒有殺害衆生,他走路的時候很小心,他對每一個衆生都釋放他的慈悲心。你看阿難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阿難尊者一生當中做佛陀的侍者,他從來沒有生過病;薄拘羅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也沒有生過病。佛弟子當中有二個阿羅漢從來沒有生過病,一個阿難尊者、一個薄拘羅尊者。你看舍利弗他是阿羅漢,他有一次病到最後連站都站不起來,佛陀說法的時候,弟子用擔架把他擡到法堂去聽法,所以這阿羅漢的果報體也各式各樣。

  在極樂世界的人民當中,阿彌陀佛所提供你的果報體,不但是壽命的長,而且他的身體,你在這一期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第一個、你沒有衰老的現象出現,你永遠保持年輕的相貌、永遠保持一個美好的體力;第二個、你一生當中沒有病痛,這個非常重要。《華嚴經》說:我們菩薩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因爲你一生病以後,你整個氣血筋脈都不通,就障礙你去修學聖道。我看蕅益大師一生的傳記當中,蕅祖一生當中真的是爲病痛所苦,你看他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