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松才能夠入定,繃緊的狀態你很難入定。第八個、七處平滿相,這個七處是二個手、二個肩膀、二個腳、還有頭部,這七個地方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們一般人這七個地方都會凹凸不平;大福德的人,從小他的身體都是圓滿的,都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這個人,哦,大福報,全身是圓的(衆笑)。我看了面相學,我發現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念極度錯誤(衆笑)、非常錯誤,我們喜歡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們的審美觀跟古代有點不一樣,我覺得古代的審美觀合乎道理,我們現在的審美觀完全是妄想捏造出來的,錯誤的,所以你就知道衆生是往顛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連審美觀都不一樣,應該贊歎的沒有贊歎(衆笑),不應該贊歎的贊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是多看看古書,你就知道:哎呀,現代的人實在是不對。

  這叁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是一百個福報才能夠成就一個相,百福莊嚴嘛。什麼叫做百福呢?我們先講其中一個福,就是說這整個娑婆世界的衆生都瞎眼睛了,你身爲一個醫生,你用種種的方便把娑婆世界衆生的眼睛給治好,這個叫做一個福(呵──),你要修一百個福,才具足其中一個相,所以這個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的。那到了極樂世界,你能夠「成滿叁十二相」。當然我們剛開始是借阿彌陀佛的光明,但是總有一天你也可以顯現這個功德出來。

   丁五、身金色願(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 ┤ ├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好,我們加以說明。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些「國中」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天人」,他們外表的身體要顯現出「真金色」,這個「真金色」叫做紫金色,他的金不是黃金的金,是帶有紫色的金。爲什麼紫金色呢?因爲紫金色在所有顔色當中,它是一種性質柔軟、而且尊貴莊嚴的顔色,特別尊貴的顔色,這世間少有。這個紫金色一般來說,我們內心若有禅定的功德,才能夠現出紫金色。在色界、無色界的天人當中,他們的顔色都是黃金色的,古德說「這種金色的身體,非是業力有漏的善業所感,都是要禅定,一個人有禅定以後,才能夠顯出黃金色的」;那紫金色又比禅定更高了、更高了。

  前面是講到身相的形狀,這個地方講到顔色。這個地方古德說:爲什麼極樂世界的人民爲什麼會有這麼好的叁十二相、又現出這種紫金色的光明呢?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說:爲了使令衆生歡喜而生信敬故。說你這個極樂世界的人民啊,他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極樂世界,他到處供養諸佛、有時候到衆生的世界去度化衆生,你有這樣的身相莊嚴,你就能夠讓他産生歡喜心,而産生恭敬心,所以這個是使令衆生産生歡喜恭敬的緣故。

  我看一則新聞說美國有作一則調查,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他的外表的確很重要。說這個人沒有什麼才華,但是外表長得好,他的升遷機率會比較高,這是事實。比如說「诶,這個人我們不重外表」,這是我們嘴巴講的,其實我們都很重視外表。他說「一個外表好的人,老板要升遷第一個會先考慮到他」,這個人沒有什麼能力,無所謂,長得莊嚴(呵),而且外表長得莊嚴的人他做了錯事,人家比較容易原諒他(衆笑),所以他占盡了便宜,好的有他的一份,壞的他又可以遠離。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爲我們都是靠外表,我們的明了性讀不到他的內心世界。

  所以極樂世界必需有這樣一種方便,叁十二相、身金色。

   丁六、形色相同願(四)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形┐  ┌好┐

   ─ ┤ ├┤ ├不同─有┤ ├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色┘  └醜┘

  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跟「人」,他外表的「形」狀、跟他的整個膚「色」(我們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黃色、黑色的膚色)假設「不」相「同」,你能夠分出「好」跟「醜」的差別的話,「不取正覺」。這個就是一種「形色相同」的「願」。爲什麼發這個願呢?古德說:凡夫造業是依止六根而造業,六根爲什麼造業呢?因爲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我們這樣看過去,我們不會動念頭;但是如果你看到一個有好壞、有對立的東西、不平等啊,你就動念頭,所以古人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這個念頭爲什麼動呢?因爲他看到不平等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必須把極樂世界不平等的差別相消滅掉。我發覺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有這樣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頭發全部理光(呵呵),不管你以前留什麼發型,全部理光來,穿上同樣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講說「師父啊,你們佛學院的學生看起來臉都差不多啊」,我說「你看差不多,我們看得出來」,很多居士看出家衆都覺得你們二個長得差不多,這是釋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笑),因爲他整個頭發理掉、衣服穿相同嘛。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爲你有不平等就容易産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産生造業,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況消滅掉,就遠離很多的過失了。

   丁七、衣服隨念願(叁十八)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消釋

   ┌隨念─即至────┐自然

   ┌┤  ├

   │└如佛所贊─應法妙服┘在身

  設我 國┌天┐欲得│

   ─ ┤ ├  ┤

  得佛 中└人┘衣服│  ┌裁縫┐

   │  │  │

   └若有┼染治┼者─不取正覺

   │  │

   └浣濯┘

  好,我們解釋。前面我們是講到極樂世界他身體的形狀、膚色的差別等等,這個地方講到他衣服跟飲食的受用。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天人」假設他想「得」到身上的「衣服」,那這衣服怎麼出現的呢?「隨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不用去買、不用去裁縫。這個衣服是出現什麼衣服呢?「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佛」陀「所贊」歎的這種如「法」的、莊嚴的「服」裝,合乎我們戒定慧的服裝。假設在整個成就這個衣服的過程當中,你要去「裁縫」種種布料的裁縫,或者你要去做種種的「染」色,衣服穿過以後還要洗「濯」,這麼多麻煩過程的話,就「不取正覺」。這個地方等于是減少我們衣食的拖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

  我過去在蓮音寺講《靈峰宗論》,第一篇〈發心篇〉講到發菩提心,爲了無上菩提、爲了廣度衆生而修學聖道,忏公師父那個時候在旁邊聽了這一段,聽完以後他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中午吃飯他就開始發揮了,他說「我們這個修行發菩提心很重要」,他說我們在東北有一句話說「嫁漢嫁漢,爲了穿衣吃飯」,說東北的女衆爲什麼嫁漢呢?就是爲了穿衣吃飯,這個想法不好;我們應該說「嫁漢嫁漢,爲了國家民族」這才好(衆笑)。老人家就是講到發心的重要。當然「嫁漢嫁漢,爲了穿衣吃飯」這個話會流傳,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當中,爲了衣服飲食而忙碌,也可以道盡一個老百姓的心態。阿彌陀佛當然就考慮到這一點,就是遠離這樣一種麻煩的事情,衣食自然。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六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頁「丁八、天眼普見願」。

  淨土宗的修學它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只要不斷的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這件事情就會成就。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這四十八種力量其實不斷的在憶念我們;但是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花一點心思去憶念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是絕對可以成就的。所以我們在講完課以後,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願,你不斷對它釋放出你憶念的磁場,那麼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絕對可以心想事成。

  前面講到正報莊嚴有講到遠離叁途、身相莊嚴、衣食自然,這都是一種離苦得樂的相貌;這以下講到五種神通。爲什麼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要提供這五種神通的果報體呢?我們從《大般若經》當中得到了一些說明。《大般若經》中對菩薩開示說:菩薩發菩提心已,應修學般若波羅蜜,于一切法無所著(T05,71c)。菩薩你剛開始修學,先立定你的目標要成就佛道、發菩提心,然後修學般若波羅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內心當中安住在無所著。既無所著,爲了遊學諸佛國土故,而應學五通(T07,19a)。說你慢慢的成就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見,接下來幹什麼呢?爲了遊學十方諸佛國土、廣作佛事的緣故,菩薩開始要修學五種神通,要修學禅定五種神通。那爲什麼修學五通呢?第一個、依止天眼而見其身形,看到同參道友的身形;第二個、依止天耳而辨其音聲;第叁個、依止神足而通達無礙;第四個、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第五個、依止宿命而知所從來。所以當菩薩發了菩提心、修學了般若波羅蜜以後,你要開始參學十方國土,開始一方面親近十方諸佛、一方面成熟無量有情、廣作佛事,你就應該要成就五通,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爲了要參學十方國土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們看看他五通的相貌:

   丁八、天眼普見願(六)

  經文

  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消釋

   ┌天眼─────┐

  設我 國┌天┐  │  │

   ─ ┤ ├不得┤  ├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下至見百千億 │

   └  ┘

   那由他諸佛國者

  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