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松才能够入定,绷紧的状态你很难入定。第八个、七处平满相,这个七处是二个手、二个肩膀、二个脚、还有头部,这七个地方都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们一般人这七个地方都会凹凸不平;大福德的人,从小他的身体都是圆满的,都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这个人,哦,大福报,全身是圆的(众笑)。我看了面相学,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审美观念极度错误(众笑)、非常错误,我们喜欢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们的审美观跟古代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古代的审美观合乎道理,我们现在的审美观完全是妄想捏造出来的,错误的,所以你就知道众生是往颠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连审美观都不一样,应该赞叹的没有赞叹(众笑),不应该赞叹的赞叹,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是多看看古书,你就知道:哎呀,现代的人实在是不对。
这三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是一百个福报才能够成就一个相,百福庄严嘛。什么叫做百福呢?我们先讲其中一个福,就是说这整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瞎眼睛了,你身为一个医生,你用种种的方便把娑婆世界众生的眼睛给治好,这个叫做一个福(呵──),你要修一百个福,才具足其中一个相,所以这个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的。那到了极乐世界,你能够「成满三十二相」。当然我们刚开始是借阿弥陀佛的光明,但是总有一天你也可以显现这个功德出来。
丁五、身金色愿(三)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天┐
─ ┤ ├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好,我们加以说明。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些「国中」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的「天人」,他们外表的身体要显现出「真金色」,这个「真金色」叫做紫金色,他的金不是黄金的金,是带有紫色的金。为什么紫金色呢?因为紫金色在所有颜色当中,它是一种性质柔软、而且尊贵庄严的颜色,特别尊贵的颜色,这世间少有。这个紫金色一般来说,我们内心若有禅定的功德,才能够现出紫金色。在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当中,他们的颜色都是黄金色的,古德说「这种金色的身体,非是业力有漏的善业所感,都是要禅定,一个人有禅定以后,才能够显出黄金色的」;那紫金色又比禅定更高了、更高了。
前面是讲到身相的形状,这个地方讲到颜色。这个地方古德说: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三十二相、又现出这种紫金色的光明呢?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说:为了使令众生欢喜而生信敬故。说你这个极乐世界的人民啊,他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极乐世界,他到处供养诸佛、有时候到众生的世界去度化众生,你有这样的身相庄严,你就能够让他产生欢喜心,而产生恭敬心,所以这个是使令众生产生欢喜恭敬的缘故。
我看一则新闻说美国有作一则调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他的外表的确很重要。说这个人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外表长得好,他的升迁机率会比较高,这是事实。比如说「诶,这个人我们不重外表」,这是我们嘴巴讲的,其实我们都很重视外表。他说「一个外表好的人,老板要升迁第一个会先考虑到他」,这个人没有什么能力,无所谓,长得庄严(呵),而且外表长得庄严的人他做了错事,人家比较容易原谅他(众笑),所以他占尽了便宜,好的有他的一份,坏的他又可以远离。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我们都是靠外表,我们的明了性读不到他的内心世界。
所以极乐世界必需有这样一种方便,三十二相、身金色。
丁六、形色相同愿(四)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天┐┌形┐ ┌好┐
─ ┤ ├┤ ├不同─有┤ ├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色┘ └丑┘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跟「人」,他外表的「形」状、跟他的整个肤「色」(我们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黄色、黑色的肤色)假设「不」相「同」,你能够分出「好」跟「丑」的差别的话,「不取正觉」。这个就是一种「形色相同」的「愿」。为什么发这个愿呢?古德说:凡夫造业是依止六根而造业,六根为什么造业呢?因为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我们这样看过去,我们不会动念头;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有好坏、有对立的东西、不平等啊,你就动念头,所以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这个念头为什么动呢?因为他看到不平等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必须把极乐世界不平等的差别相消灭掉。我发觉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有这样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头发全部理光(呵呵),不管你以前留什么发型,全部理光来,穿上同样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讲说「师父啊,你们佛学院的学生看起来脸都差不多啊」,我说「你看差不多,我们看得出来」,很多居士看出家众都觉得你们二个长得差不多,这是释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笑),因为他整个头发理掉、衣服穿相同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为你有不平等就容易产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产生造业,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况消灭掉,就远离很多的过失了。
丁七、衣服随念愿(三十八)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消释
┌随念─即至────┐自然
┌┤ ├
│└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在身
设我 国┌天┐欲得│
─ ┤ ├ ┤
得佛 中└人┘衣服│ ┌裁缝┐
│ │ │
└若有┼染治┼者─不取正觉
│ │
└浣濯┘
好,我们解释。前面我们是讲到极乐世界他身体的形状、肤色的差别等等,这个地方讲到他衣服跟饮食的受用。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天人」假设他想「得」到身上的「衣服」,那这衣服怎么出现的呢?「随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不用去买、不用去裁缝。这个衣服是出现什么衣服呢?「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佛」陀「所赞」叹的这种如「法」的、庄严的「服」装,合乎我们戒定慧的服装。假设在整个成就这个衣服的过程当中,你要去「裁缝」种种布料的裁缝,或者你要去做种种的「染」色,衣服穿过以后还要洗「濯」,这么多麻烦过程的话,就「不取正觉」。这个地方等于是减少我们衣食的拖累。我们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
我过去在莲音寺讲《灵峰宗论》,第一篇〈发心篇〉讲到发菩提心,为了无上菩提、为了广度众生而修学圣道,忏公师父那个时候在旁边听了这一段,听完以后他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中午吃饭他就开始发挥了,他说「我们这个修行发菩提心很重要」,他说我们在东北有一句话说「嫁汉嫁汉,为了穿衣吃饭」,说东北的女众为什么嫁汉呢?就是为了穿衣吃饭,这个想法不好;我们应该说「嫁汉嫁汉,为了国家民族」这才好(众笑)。老人家就是讲到发心的重要。当然「嫁汉嫁汉,为了穿衣吃饭」这个话会流传,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当中,为了衣服饮食而忙碌,也可以道尽一个老百姓的心态。阿弥陀佛当然就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远离这样一种麻烦的事情,衣食自然。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六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丁八、天眼普见愿」。
净土宗的修学它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只要不断的想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件事情就会成就。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这四十八种力量其实不断的在忆念我们;但是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花一点心思去忆念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是绝对可以成就的。所以我们在讲完课以后,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愿,你不断对它释放出你忆念的磁场,那么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绝对可以心想事成。
前面讲到正报庄严有讲到远离三途、身相庄严、衣食自然,这都是一种离苦得乐的相貌;这以下讲到五种神通。为什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要提供这五种神通的果报体呢?我们从《大般若经》当中得到了一些说明。《大般若经》中对菩萨开示说:菩萨发菩提心已,应修学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著(T05,71c)。菩萨你刚开始修学,先立定你的目标要成就佛道、发菩提心,然后修学般若波罗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内心当中安住在无所著。既无所著,为了游学诸佛国土故,而应学五通(T07,19a)。说你慢慢的成就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见,接下来干什么呢?为了游学十方诸佛国土、广作佛事的缘故,菩萨开始要修学五种神通,要修学禅定五种神通。那为什么修学五通呢?第一个、依止天眼而见其身形,看到同参道友的身形;第二个、依止天耳而辨其音声;第三个、依止神足而通达无碍;第四个、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第五个、依止宿命而知所从来。所以当菩萨发了菩提心、修学了般若波罗蜜以后,你要开始参学十方国土,开始一方面亲近十方诸佛、一方面成熟无量有情、广作佛事,你就应该要成就五通,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为了要参学十方国土的方便,所以阿弥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们看看他五通的相貌:
丁八、天眼普见愿(六)
经文
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消释
┌天眼─────┐
设我 国┌天┐ │ │
─ ┤ ├不得┤ ├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下至见百千亿 │
└ ┘
那由他诸佛国者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