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好,前面是讲到你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当下的现世果报;这个地方是讲到你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你未来的果报是怎么样。我们解释一下。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国中」的人民,这地方的「天人」,主要指的是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的人民,这个都是凡夫众生。他投生到我极乐世界,受用我这一期的果报,啊,在那个地方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好了,等到他这个极乐世界的「寿」命结束了,假设他来到我这个极乐世界这么一趟以后,在他未来的生命当中,又到「三恶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觉」了。
我们在经论当中经常看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庄严」;但是很少听到离开极乐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比较少,那这个愿文就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说只要你去了一趟极乐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只要你去过一次,你这一次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你绝对不可能再堕到三恶道去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比如说你今天盖了一间义德寺(哈),你敢保证说「你来义德寺住过一天晚上,离开义德寺不堕三恶道」?很难,对不对,很难。在大陆有一个讲净土的法师,他讲一个观念是错误的,他说「在座的诸位很多都是从极乐世界回来的,只是你自己胡涂忘掉了」,这一句话完全不合乎经义,你到极乐世界回来,你还胡涂、忘掉!甚至于有可能造业、甚至堕落到三恶道!那跟这个本愿是违背的嘛。你知道一个人不到三恶道是什么阶位吗?至少是位不退,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于实相理如实安住了,断了见惑的。断了见惑的菩萨他有三种功德:第一个、他成就道共戒,他永远不会造过失的,远离众罪;第二个、他生死将尽,他三界的生死即将结束了;第三个、不堕恶趣。所以我们从这个愿可以看得出来,只要你这个人到了极乐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乐、积集很多的资粮,只要你从极乐世界出来,起码的保证,在你成佛之前,你不会有三恶道的危机了。我们如果读宗喀巴大师的下士道,就是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他先求归依,道前基础:归依三宝、归依上师,把三宝跟上师当做救拔你的对象;然后下一个中士道就是修出离心。诸位知道宗喀巴大师出离心怎么修的吗?就是思惟地狱的苦啊。所有的菩萨要离开三界的原因都很简单,就是我不想到地狱去,所以我要离开三界。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思惟出离心就是:「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虽然诸位今天得到一个人的果报,但是你这个果报体只是你阿赖耶识当中某一个善业起现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地狱的业,在那个地方睡觉,哪一天要显现出来是不知道。所以菩萨因为畏惧地狱的苦,所以赶快出离三界,所以你就知道这地狱的果报对我们的伤害多大。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第一个、在极乐世界的果报没有三恶道;第二个、你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从此以后你再也不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二层保证。诸位在修止观的时候要把这一段列进去的。
丁三、不闻恶名愿(十六)
经文
好,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天┐
─ ┤ ├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好,前面是讲到邪恶的果报,远离恶果;这个地方是远离邪恶的因,要远离这个邪恶的因地。我们先解释一下。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天」跟「人」,在他这一期生命当中,假设有听「闻」到邪恶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觉」。
这个邪恶的名言就很容易造成邪恶的思想,而邪恶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业。我们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诸位知道在判罪的时候有四个因素:因、缘、法、业。以杀生来说,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而整个判罪要成立,第一个要有杀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动机。你, , 今天身为一个律师,你为人家判罪,你第一个一定要问他「你当时是什么心态」,先把他的心态抓出来。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现在开车,从义德寺开到台中去,你知道你这台车子压死过几只蚂蚁吗?我看至少一百只以上,对不对!那我问你:你有造杀业吗?对了,没有,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嘛,你怎么跟他判罪呢?我在开车,我的目的是要开车,我的目的不是要去杀死牠们。所以在判罪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杀因,没有杀因,后面的缘、法、业都不能够成立,因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他没有犯罪动机。所以你开车压死一百只蚂蚁的业,比不上你刻意去杀死一只蚂蚁的业,因为你刻意去杀,你有犯罪动机,那就构成业了。所以犯罪必须有思想的引导,他要有一种故意的思想,思心所的引导。
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就有这样的智慧,就是说一个人会造业,从犯罪心理学来说,他就是有邪恶的思想。你不是说把门关起来、眼睛闭起来不看、耳朵不要去听,这不可能的嘛,你要彻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释放错误的名言给他。我们的思想是由名言熏习而成的,从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讲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呵),这不是一句好话。我们平常讲话很重要,因为讲话表现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讲话不要老是说「我喜欢、我喜欢」,这对你非常不利;你应该说「我应该怎么样」(笑),你要多讲说「我应该要去拜佛、我应该要去做功课」。诸位如果要调伏烦恼,我建议大家,你一天当中尽量不要说「我喜欢怎么样」,这句话不要讲,我保证你思想会改变,你把「我喜欢」改成「我应该」,这就对了。诶,这是潜移默化的,你不要看!你这个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后,你的思想就转变了。你看很多人读了大乘《般若经》以后,他讲话就不一样,他讲话都是怎么样?他讲话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们讲话是一段式的,你看读过《大般若经》的人他说:诶,没有钱很烦恼,钱太多心不安,钱刚好最愉快。你看他讲话讲三段:太少了,你觉得很烦恼,生活所需有欠缺;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动不安;刚刚好,最愉快。你看美国人讲话都是讲单方面的,西方人,你看「不自由毋宁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萨,你听到以后会怎么说?「不自由毋宁死,太自由就堕落」,本来就是这样嘛。诸位你看大乘经典,佛陀在大乘经典讲话很少讲单边的,都是讲三分的,「远离二边,顺入中道」。佛陀就是怎么呢?你说你为什么要诵经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这些语言文字,「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当乐」,你把这些语言文字在心中背起来,不断的不断的熏习,你的思想就改变了,就以佛心为己心。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话、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话吸收了,总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样,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阿弥陀佛刚开始就规定:在极乐世界所讲的话,都要合乎大乘的实相。人跟人沟通讲话的地方,很少说「我喜欢怎么样」,在极乐世界没有「我喜欢」这三个字,只有「我应该怎么样」。所以在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绝对找不到,所以你的思想在运转的时候,你终是会往中道的方向去运转,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大智慧,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邪见。
前面的不堕三恶道是远离这种邪恶的果报;这个地方是远离邪恶的思想,远离这个恶因。
丁四、三十二相愿(二十一)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天┐ ┌成┐
─ ┤ ├不悉┤ ├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满┘
好,前面是远离灾难跟痛苦,偏重在离苦;这个地方讲得乐,大乘佛法除了离苦还要得乐。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这当中有二种情况:第一个、他如果是刚刚往生的初发心菩萨,他能够成就一部分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设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萨,他就能够圆满「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设不如此的话呢,就「不取正觉」。
这个外表的身相,在佛教当中,最能够代表福德、智慧圆满的,就是三十二大丈夫相。在经典上说,只有二种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的:第一个是转轮圣王,就是统领四天下的转轮圣王;第二个就是佛陀,三界导师的佛陀。极乐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够「成」或者是「满」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三十二相在中国的相命学也非常重视,诸位如果研究过命相学,这个三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长者,今生衣食无缺了;如果你具足二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国王了,大丈夫相具足二相。这三十二相在面相学当中有八个相是特别重视的,我们讲这八个相就好,就是在中国的相术学非常重视的:第一个、顶成肉髻相,就是这个头顶上有一个肉髻。诸位你看天台宗的历代祖师,几乎每一个祖师都有顶成肉髻相,他这个头顶有这个肉髻。第二个、广长舌相,如果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鼻子盖住(呵呵),你这个人福报是很大的、福报很大的。第三个、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这个口水经常是甜美的。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口水都会比较苦涩,慢慢慢慢的你出家久了,福报修大了,你会发现你口水的味道会改变,就是你吃什么都觉得好吃,就是你的津液「得上味相」。第四个、四十齿相,你上下的牙齿加起来是四十颗牙齿,这个也是一个大福德之相。第五个、身端直相,身相特别的端直,行住坐卧都特别端直。第六个、手指纤长相,你那个手指头特别的长。在面相学上说「你手指特别的长,你这个手特别巧妙」。一般说做外科医生的人,手指头太短不太适合(哈──),诶,这是真的,你看手指长的人,人家会说他是拿笔的,就是比较巧妙,做什么手工艺都比较巧妙。第七个、手足柔软相,他的手跟足是柔软的,不会绷紧。我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把身体放…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