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好,前面是講到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當下的現世果報;這個地方是講到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你未來的果報是怎麼樣。我們解釋一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國中」的人民,這地方的「天人」,主要指的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的人民,這個都是凡夫衆生。他投生到我極樂世界,受用我這一期的果報,啊,在那個地方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好了,等到他這個極樂世界的「壽」命結束了,假設他來到我這個極樂世界這麼一趟以後,在他未來的生命當中,又到「叁惡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覺」了。
我們在經論當中經常看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功德莊嚴」;但是很少聽到離開極樂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比較少,那這個願文就講得很清楚了,就是說只要你去了一趟極樂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只要你去過一次,你這一次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你絕對不可能再墮到叁惡道去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比如說你今天蓋了一間義德寺(哈),你敢保證說「你來義德寺住過一天晚上,離開義德寺不墮叁惡道」?很難,對不對,很難。在大陸有一個講淨土的法師,他講一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說「在座的諸位很多都是從極樂世界回來的,只是你自己胡塗忘掉了」,這一句話完全不合乎經義,你到極樂世界回來,你還胡塗、忘掉!甚至于有可能造業、甚至墮落到叁惡道!那跟這個本願是違背的嘛。你知道一個人不到叁惡道是什麼階位嗎?至少是位不退,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于實相理如實安住了,斷了見惑的。斷了見惑的菩薩他有叁種功德:第一個、他成就道共戒,他永遠不會造過失的,遠離衆罪;第二個、他生死將盡,他叁界的生死即將結束了;第叁個、不墮惡趣。所以我們從這個願可以看得出來,只要你這個人到了極樂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樂、積集很多的資糧,只要你從極樂世界出來,起碼的保證,在你成佛之前,你不會有叁惡道的危機了。我們如果讀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就是剛開始修學的時候他先求歸依,道前基礎:歸依叁寶、歸依上師,把叁寶跟上師當做救拔你的對象;然後下一個中士道就是修出離心。諸位知道宗喀巴大師出離心怎麼修的嗎?就是思惟地獄的苦啊。所有的菩薩要離開叁界的原因都很簡單,就是我不想到地獄去,所以我要離開叁界。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思惟出離心就是:「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雖然諸位今天得到一個人的果報,但是你這個果報體只是你阿賴耶識當中某一個善業起現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顯現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很多地獄的業,在那個地方睡覺,哪一天要顯現出來是不知道。所以菩薩因爲畏懼地獄的苦,所以趕快出離叁界,所以你就知道這地獄的果報對我們的傷害多大。
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第一個、在極樂世界的果報沒有叁惡道;第二個、你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從此以後你再也不墮落到叁惡道去了:二層保證。諸位在修止觀的時候要把這一段列進去的。
丁叁、不聞惡名願(十六)
經文
好,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 ┤ ├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好,前面是講到邪惡的果報,遠離惡果;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因,要遠離這個邪惡的因地。我們先解釋一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天」跟「人」,在他這一期生命當中,假設有聽「聞」到邪惡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覺」。
這個邪惡的名言就很容易造成邪惡的思想,而邪惡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業。我們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諸位知道在判罪的時候有四個因素:因、緣、法、業。以殺生來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而整個判罪要成立,第一個要有殺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動機。你, , 今天身爲一個律師,你爲人家判罪,你第一個一定要問他「你當時是什麼心態」,先把他的心態抓出來。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現在開車,從義德寺開到臺中去,你知道你這臺車子壓死過幾只螞蟻嗎?我看至少一百只以上,對不對!那我問你:你有造殺業嗎?對了,沒有,因爲你沒有犯罪動機嘛,你怎麼跟他判罪呢?我在開車,我的目的是要開車,我的目的不是要去殺死牠們。所以在判罪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殺因,沒有殺因,後面的緣、法、業都不能夠成立,因爲最重要的就是因,他沒有犯罪動機。所以你開車壓死一百只螞蟻的業,比不上你刻意去殺死一只螞蟻的業,因爲你刻意去殺,你有犯罪動機,那就構成業了。所以犯罪必須有思想的引導,他要有一種故意的思想,思心所的引導。
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就有這樣的智慧,就是說一個人會造業,從犯罪心理學來說,他就是有邪惡的思想。你不是說把門關起來、眼睛閉起來不看、耳朵不要去聽,這不可能的嘛,你要徹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釋放錯誤的名言給他。我們的思想是由名言熏習而成的,從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講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呵),這不是一句好話。我們平常講話很重要,因爲講話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講話不要老是說「我喜歡、我喜歡」,這對你非常不利;你應該說「我應該怎麼樣」(笑),你要多講說「我應該要去拜佛、我應該要去做功課」。諸位如果要調伏煩惱,我建議大家,你一天當中盡量不要說「我喜歡怎麼樣」,這句話不要講,我保證你思想會改變,你把「我喜歡」改成「我應該」,這就對了。诶,這是潛移默化的,你不要看!你這個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後,你的思想就轉變了。你看很多人讀了大乘《般若經》以後,他講話就不一樣,他講話都是怎麼樣?他講話都是叁段式的,不像我們講話是一段式的,你看讀過《大般若經》的人他說:诶,沒有錢很煩惱,錢太多心不安,錢剛好最愉快。你看他講話講叁段:太少了,你覺得很煩惱,生活所需有欠缺;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動不安;剛剛好,最愉快。你看美國人講話都是講單方面的,西方人,你看「不自由毋甯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薩,你聽到以後會怎麼說?「不自由毋甯死,太自由就墮落」,本來就是這樣嘛。諸位你看大乘經典,佛陀在大乘經典講話很少講單邊的,都是講叁分的,「遠離二邊,順入中道」。佛陀就是怎麼呢?你說你爲什麼要誦經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這些語言文字,「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當樂」,你把這些語言文字在心中背起來,不斷的不斷的熏習,你的思想就改變了,就以佛心爲己心。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話、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話吸收了,總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阿彌陀佛剛開始就規定:在極樂世界所講的話,都要合乎大乘的實相。人跟人溝通講話的地方,很少說「我喜歡怎麼樣」,在極樂世界沒有「我喜歡」這叁個字,只有「我應該怎麼樣」。所以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絕對找不到,所以你的思想在運轉的時候,你終是會往中道的方向去運轉,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邪見。
前面的不墮叁惡道是遠離這種邪惡的果報;這個地方是遠離邪惡的思想,遠離這個惡因。
丁四、叁十二相願(二十一)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成┐
─ ┤ ├不悉┤ ├叁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滿┘
好,前面是遠離災難跟痛苦,偏重在離苦;這個地方講得樂,大乘佛法除了離苦還要得樂。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這當中有二種情況:第一個、他如果是剛剛往生的初發心菩薩,他能夠成就一部分的「叁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薩,他就能夠圓滿「叁十二大」丈夫「相」。假設不如此的話呢,就「不取正覺」。
這個外表的身相,在佛教當中,最能夠代表福德、智慧圓滿的,就是叁十二大丈夫相。在經典上說,只有二種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的:第一個是轉輪聖王,就是統領四天下的轉輪聖王;第二個就是佛陀,叁界導師的佛陀。極樂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夠「成」或者是「滿」叁十二大丈夫相。這個叁十二相在中國的相命學也非常重視,諸位如果研究過命相學,這個叁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長者,今生衣食無缺了;如果你具足二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國王了,大丈夫相具足二相。這叁十二相在面相學當中有八個相是特別重視的,我們講這八個相就好,就是在中國的相術學非常重視的:第一個、頂成肉髻相,就是這個頭頂上有一個肉髻。諸位你看天臺宗的曆代祖師,幾乎每一個祖師都有頂成肉髻相,他這個頭頂有這個肉髻。第二個、廣長舌相,如果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鼻子蓋住(呵呵),你這個人福報是很大的、福報很大的。第叁個、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這個口水經常是甜美的。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口水都會比較苦澀,慢慢慢慢的你出家久了,福報修大了,你會發現你口水的味道會改變,就是你吃什麼都覺得好吃,就是你的津液「得上味相」。第四個、四十齒相,你上下的牙齒加起來是四十顆牙齒,這個也是一個大福德之相。第五個、身端直相,身相特別的端直,行住坐臥都特別端直。第六個、手指纖長相,你那個手指頭特別的長。在面相學上說「你手指特別的長,你這個手特別巧妙」。一般說做外科醫生的人,手指頭太短不太適合(哈──),诶,這是真的,你看手指長的人,人家會說他是拿筆的,就是比較巧妙,做什麼手工藝都比較巧妙。第七個、手足柔軟相,他的手跟足是柔軟的,不會繃緊。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把身體放…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