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也來到「諸佛」面「前」,他這個時候會有一種很特殊的功德叫做「現其德本」,他能夠仰仗彌陀的本願,能夠顯現一種福德的力量。什麼叫做「現其德本」呢?就是心想事成,如意自在。他想供養佛陀一顆藍寶石,他就能夠現出藍寶石;他要供養佛陀一顆紅寶石,就現紅寶石:他能夠有這種心想事成的力量。也就是說「諸所求欲,供養之具」都能夠事事的「如意」,他心中有任何的希望、有種種各式各樣的供具,都能夠滿足他的願望而出現,這個就是所謂的「現其德本」。我們前面講到現其德本有二個地方,你看極樂世界在受用衣食的時候是現其德本,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要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自己要受用的部分可以現其德本;第二個、他要供養佛陀的時候也可以現其德本:當然這都是一種福德的力量,而這種福德是彌陀的加被。
有關這個「現其德本」,我過去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上課的老法師講一個禅宗的公案(哈哈):說一個禅師做一個閉關的加行,這個禅師閉關的時候是打坐念佛,一坐能夠坐四個小時,功力很厲害、定力很強。那麼他這次閉關的時候是在另外一個地方住,但是中午的時候是走路下來廚房拿飯菜,再走上去的,平常的時候不下來,只有吃飯的時候下來。突然間有幾天,诶,他沒有下來吃飯了。不下來吃飯,大家就覺得很奇怪了,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師父,他師父是一個老參,他師父說:他幾天沒有下來吃飯?七天沒有下來吃飯。他師父就知道有事情了,這個大禅師一聽到就知道有事,這個老禅師就慢慢一步一步的走到他徒弟的茅蓬跟他敲門,他說:诶,你最近修得怎麼樣呢?他說:我修得不錯啊。他說:你怎麼沒有下來吃飯呢?他說:我現在不須要下來吃飯,我打坐念佛念得很好的時候,我就動念頭想說「哎呀,要是有人幫我送飯菜上來就好」,結果就有一個童子每一天拿飯菜給我吃,天人送供。然後這個老和尚就說:你心中有賊(呵──),你心中有妄想啊。我們一般沒有什麼福報的人打妄想是沒有關系的,你要是有福報的人你不能隨便打妄想,真的。你看要是一個人出家久了以後,每天放蒙山、又持戒莊嚴,你可不要打妄想(呵──),因爲你內心當中有一種現其德本的力量。因爲這個禅師修得不錯,所以他一打妄想的時候,他就跟某一個衆生感應道交了,就幫他送飯菜。他師父說「你心中有賊啊」,然後他就把那個妄想消滅掉,第二天,诶,他師父又看到他下來提飯菜了(呵),他師父說「對了,這就正常了」(呵──)。所以這個修行還是「正常」,因爲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還是不能現其德本。
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在衣食的受用上、在供養佛陀的資具上是能夠有這種力量,現其德本,能夠如意自在的。
丙叁、出世解脫七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人民的情況,從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都是偏重在離苦得樂的角度,這個地方包括了離開痛苦的因、就是悭貪,我們可以供佛培養一種善因,一方面有種種自在的安樂,這栽培善因善果;這個地方講到「出世解脫」,這個出世解脫整個經文的結構分成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叁個重點,這個極樂世界是怎麼修習叁主要道的。首先我們看他出離心的修學,第一個「不貪計身願」:
丁一、不貪計身願(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想┐
─ ┤ ├若起┤ ├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念┘
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身相莊嚴、沒有病痛、而且壽命長遠,我們對于這麼一個健康又莊嚴的色身,極樂世界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呢?這個衆生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呢?我們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他面對一個這麼莊嚴、健康的果報體,他平常行住坐臥,假設生「起想念貪」著自己色「身」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對于色身的貪著引生的因緣有二個:第一個「想」,這個想就是于境取相,施設名言。首先我們對于色身産生一個相狀,心中有一個相狀,就是你把這個外在的相狀透過你的想象力,變成你心中有一個相狀,而對這個相狀再産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一般來說我們對色身的妄想有二個:第一個是即蘊計我,我們認爲這個當下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或者色身是我、感受是我、或者想法是我。你看我們一個人死掉以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說「我要死掉了」,我們很少人說「我這一期的五蘊要消失了」,很少這樣講,都是把五蘊跟我劃等號。其實你現在的身心世界,你現出一個女人的相狀、你內心有女人的想法、女人的感受,那是你阿賴耶識一部分的種子變現出來,跟「我」沒有關系,那是其中幾個,就像《楞嚴經》說的「一個大海裏面的一個水泡,變現你這一期的身心世界」,那不是你生命的全部,那是你生命的一少部分的因緣結束而已。我們很習慣的把「我」跟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劃等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會被現前的身心世界障礙你廣大的菩提道,就像《楞嚴經》說的:我們歡喜這個水泡,而失掉了整個大海,因小失大。因爲你太執著今生的身心世界,所以你不能做很大的布施、很大的持戒、很大的禅定、智慧,這個叫即蘊計我。第二個、離蘊計我,這是外道的禅定,外道在禅定當中看到這個身心世界是生滅的,但是他認爲有一個不生滅的我住在五蘊當中。當然他提不出這個「我」的相貌,所以離蘊計我也是不能成立。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産生很多的想象,而這個想象再把它明記不忘,念念的相續就變成一個堅固的力量,這個「念」就是憶念不忘,這個就構成了整個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我愛執。我們每一次的果報體産生以後,都對它産生執取,所謂的「隨所生所系」,你今天變成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你就以它爲你的個體;然後你下一生變成男人,又以它爲個體:就構成整個十二因緣強大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一種十二因緣的力量。
那麼極樂世界的色身呢,它給你這樣一種快樂的感受、莊嚴的色身,但是阿彌陀佛跟你保證,這個色身絕對不會讓你産生執著,因爲它是我空、法空所變現的,它是法身所變現的一個色身,我們前面講到它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你絕對不會對它産生執著,這個跟業報身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對色身不産生執著是有助于我們修出離心的,所有的出離心最重要的就是出離你的色身,因爲我們的貪愛,我們對外財、金錢有一點損失沒有關系,物質損失也沒有關系,但是色身的損失是很嚴重的。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是有出離色身的這種力量。
丁二、聲聞無數願(十四)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消釋
┌─有能─計量──────┐
│ │
設我 國中│ 乃至叁千大千世界 │
─ ┤┌ ┐ ├不取正覺
得佛 聲聞││衆生悉成緣覺 │知其│
└┤ ├ ┘
└于百千劫悉共計校┘數者
好,修出離心主要是四聖谛,苦集二谛的知苦斷集。前面講到色身能夠遠離貪著;這個地方講到我們能夠親近小乘的善知識。他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聲聞」,這個「聲聞」是聽聞四聖谛法而證四果者。智者大師說:聲聞人在修四聖谛的時候,他主要的所觀境是觀察苦谛,觀察身心世界是苦的,他從無常而觀察苦,所以智者大師認爲說「這個聲聞人對苦谛是有很深很深的體驗」。那麼在古德的批注當中,其實這個聲聞也包括了緣覺,只是簡略而已。緣覺利根,他的根機比較利,他是思惟十二因緣而證果,所以他在觀察四聖谛的時候,主要是觀集谛,他直接從煩惱下手,他從十二因緣裏面,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病死滅,他不再觀察這個色身的果報,他直接觀察內心的煩惱,只要「心若滅時罪亦亡」,他把無明滅掉以後,整個身心世界消失掉了,所以這種人是利根人,以集谛爲所緣境。這種過去生修學小乘法,不管是觀察苦谛、集谛的,這種人一般來說都有很強烈的出離心。這種人在極樂世界有多少呢?「有能計量」,假設你能夠去計算他的數量。怎麼計算呢?說是「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都變「成」了「緣覺」。諸位要知道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他若是沒有禅定的話,他只是證得無生,他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沒有神通;但是緣覺一定有神通。那麼緣覺乘以他的神通力,經過「百千劫」這麼多時間的「計」算「校」量,而且是「叁千大千世界」的「緣覺」,都不知道極樂世界的「聲聞」、緣覺有多少,這就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這些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當的多。當然極樂世界有很多菩薩,前面也一再的提到「國中菩薩」。但是我們從這裏才知道極樂世界還有聲聞人,因爲他剛開始是修小乘法,後來回小向大,但是因爲他小乘善根深厚,所以先證小果;但是因爲發了菩提心,所以還是屬于大乘。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爲什麼我們有時候要親近菩薩、有時候也要親近聲聞人?因爲有些法,大乘法你注意看菩薩戒,有些法是要共聲聞人修學的,特別是修出離心這一部分。所以你在極樂世界,你不但是能夠修學廣大的大乘第一谛法門,你也可以跟聲聞人修學他們的苦集二谛。智者大師說:聲聞人是專攻苦谛的,你要問苦谛,你問聲聞人,他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他對于苦谛的體驗可深刻;你要問有關于煩惱的問題,你要問緣覺乘的人;你要問道谛,要問權教菩薩,怎麼樣修學波羅蜜,這個六波羅蜜要怎麼修會比較如法、比較快速;圓教的菩薩是直接觀滅谛,涅槃、生死等空華,一切法本來就是涅槃、本來就無生,不二法門:所以這個四聖谛在整個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各的專長。極樂世界的人民如果…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