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较粗重性;你烦恼比较淡薄的人,他四大产生的力量就比较轻安。你看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你就觉得浑身不对劲,因为你那个时候烦恼很粗重,所以你那个地水火风表现出来是很粗重;慢慢慢慢你开始拜忏、甚至于打坐以后,你经常打坐的人你的色身会比较轻安,虽然说不可能没有病痛,但是你经常打坐的人,你的身体结构、这个四大,就有一点随顺于禅定的四大,他有比较精妙的色身产生。极乐世界的色身,他本身是一个什么结构呢?《无量寿经》上说:他是一种「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之身」是说他非饮食所长养故,他不是饮食所长养的,饮食所长养的是一种很粗重的;第二个「无极之体」指的是无老病之干扰,所以无极之体。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因为它不是胞胎所生,它是莲华化生,是弥陀本愿的法身所变现出来,这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它的结构体,照《无量寿经》所形容的是「若有若无、如梦如幻」,所以这样一个果报体,他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这种快乐的感受在《无量寿经》当中作一个比况:世间上小国王的色身,他那个地水火风的四大,跟转轮圣王地水火风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国王一样的差距,福报力不同;转轮圣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乞丐跟国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罗汉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国王;阿罗汉的色身跟极乐世界的色身比起来,又像是乞丐跟国王。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的果报体这么长,今天你这个果报体要用很久,我们讲借假修真,这个色身要提供你在极乐世界,一下子在极乐世界修学念佛念法念僧、一下子跑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一下子跑到众生的世界去度化众生,你都必须靠这个身体来支持你。
那你会说这个身体到底释放出来的是什么感受?这个地方讲出二个消息:第一个、极乐世界的色身给你的感受是安乐的;第二个、它这种快乐是寂静的,不是躁动的。我们一个人,我们内心的本性,人都有他的本性,什么叫做本性?就是没有变法改变,你怎么修行没有办法改变。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在痛苦的地方,我们会躁动不安,想要离开,这个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到了一个快乐的地方,我们就想要安住下来,这个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我们人的本性啊,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所以你太过于痛苦,有助于你修出离心,但是对你生命的安住是有障碍的。达赖喇嘛说: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让你的身心世界长期处在痛苦当中。他说:你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太过痛苦,对你发菩提心会产生障碍,因为你太痛苦的人会产生偏激的思想,你很难去产生大悲心。你很容易生起出离心,但是很难生起大悲心。那你说天上的果报体很安乐,但是天上的安乐是躁动的,这个不可以,因为这种躁动的果报体,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烦恼。极乐世界的安乐是寂静的,这个地方你要知道它是寂静的安乐,就好像是「漏尽比丘」入灭尽定的快乐。当然这个果报体还有很多作用,它后面会讲,这个果报体后面会讲它很多的妙用。总而言之极乐世界它给你一个这么长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当中,没有病痛,光明的照摄,感到身心柔软,而且又释放出快乐、寂静的感受,这个就是你未来正报身心的相貌。
丁十八、供养诸佛愿(二十三)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消释
┌─供养诸佛────┐
│ │
设我 国中 承佛│ │
─ ─ ┤┌一食之顷────┼不取正觉
得佛 菩萨 神力││ │
└┤不能遍至无量无数│
└ ┘
亿那由他诸佛国者
这个极乐世界其中的菩萨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做什么功课呢?就是「供养诸佛」。这个不管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经常提到供养诸佛,这个地方它是有积集福德资粮的目的。我们看经文。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这些菩萨「承佛神力」,诶,这句话很重要了,你以下的功德是怎么有的呢?是仰仗弥陀本愿的加持,在佛力加被当中,你会有二种很殊胜的功德: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第二个「一食之顷」,在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够「遍至无量无数亿」亿的「诸佛国」土,这个地方指的是你供养的时间特别的快。我想我们今天在了解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在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二件事要注意,第一个是「供养诸佛」、第二个「一食之顷」,这个愿文有二个。
我们一个菩萨必需要有很多的庄严,这个庄严当然是福德所成就的,这福德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供养佛陀了,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其实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释提桓因,因为那个帝释天很多,其中一个释提桓因他本身没有学佛,这个释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时候,突然间感到自己五衰相现,怎么回事呢?第一个、头上花萎,他头上的花慢慢慢慢枯萎、甚至于掉下来;第二个、腋下出汗,天人本身是不流汗的,这个时候他身上开始出很多臭秽的汗,很多的天女不喜欢就离开他;第三个、衣裳污秽,他的衣服开始产生很多污秽的颜色出来;第四个、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慢慢的暗淡了、甚至于消失了;第五个、不乐本座,天人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台座,他乘着这个台座到处的游行,那么他这个本座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自己天福将尽,譬如仰天射箭,这个箭已经到顶了开始要掉下来了,而更糟糕的是他知道他来生要投生在一个乡下的一只母猪,这只母猪总共怀了六胎,其中一胎。你看这个落差很大,从天人变成一只猪,所以他非常恐慌。这个时候他就跑去找其它的释提桓因的天王说:我的天福将尽了,你们可以不可以救救我?释提桓因说:我们虽然有广大的神通,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延长你的寿命;这样子好了,你去找大梵天,大梵天是三界之王。那他去找大梵天的时候,大梵天也是说:我虽然有种种的神通,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延长你的寿命;这样子好了,在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你去归依他有很大的福德,可以救拔你。这个时候,这个天福将尽的释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赶快飞到佛陀的精舍去,这个时候佛陀刚好在说法,他这个时候寿命将尽,用他最后的力量至诚的顶礼佛陀,嘴巴就称念「南无佛」一声,就死掉了。死掉的时候,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很虔诚的身业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归依,所以他投生在母猪的时候,福报增加了,所以这只母猪就非常的躁动不安,就到处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气就用棒子把牠打死,打死以后其中一个胎儿就流产掉了,结果释提桓因就从死掉的胎儿当中又回到他的本位做释提桓因。你看,面对一个庄严的佛陀,至诚的礼拜、称念、归依,换成一期释提桓因的果报,这个就是供佛的功德。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分钟。
第八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页,这个地方讲到第十八科「供养诸佛愿」,说是「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平常经常性的一种造作的事情,这个地方有二段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个是「供养诸佛」,第二个是「一食之顷」。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上说:菩萨修学善根是不必等待因缘的,你修习我空、法空这样的智慧,你随时随地只要内心当中缘圣道的真理就可以修学;但是积集福德资粮必须要等待因缘。蕅益大师说他开悟以后,他求一个执事僧而不可得,他要做一个执事人家都不让他做,他没有机会修福报,所以他晚年恨自己福轮太薄,所以利他的事业不广,所以他勉励后人多多积集福报,因为福报你要把握机会。当然在所有的因缘当中,供养佛陀的因缘是最殊胜的,因为我们离不开三界,所以我们没有供养佛陀的因缘。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那个「一食之顷」,说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能够供养这么多「无量无数亿」的佛陀呢?这个地方我们很难理解的,说你去了又回来、去了又回来,你根本做不到的。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讲出一个答案说:意生身有二种,一个是阿罗汉的意生身、一个是菩萨的意生身。阿罗汉的意生身是一对一的,阿罗汉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他必须这里消失掉,然后台北出现,他是一个消失掉、出现一个个体;菩萨的意生身、极乐世界的意生身是不离本土常遍十方,他是一对多的,极乐世界的那种神足通,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掉,同时在一百个地方出现、甚至在百千万亿个地方出现,同时能够在一个地方消失掉、同时在其它地方同时出现,这个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一顿饭的时间,而能够供养无量无数亿诸佛的原因,因为他这个意生身叫做觉法自性意生身,是菩萨的意生身,是能够一为无量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当然这个地方他有这么大的、能够一为无量的神通力,他主要的原因是「承佛神力」,是弥陀本愿的加持,不是他因地修什么殊胜的波罗蜜,不是的。
丁十九、供具随意愿(二十四)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消释
┌─现其─德本───┐
设我 国中 在诸│ │
─ ─ ┤ ├不取正觉
得佛 菩萨 佛前│诸所┌供养之具─┐│
└ ┤ ├┘
求欲└若不如意者┘
这个广修供养的法门基本上有三个法:第一个、能布施的心;第二个、所布施的境;第三个、要有布施的物品,你说你没有东西你去供养谁呢!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当一个极乐世界的菩萨,他要去供养佛陀的时候,那供养的资具是怎么出现的呢?就说明这件事情。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假设他现在要去供养诸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