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較粗重性;你煩惱比較淡薄的人,他四大産生的力量就比較輕安。你看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你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因爲你那個時候煩惱很粗重,所以你那個地水火風表現出來是很粗重;慢慢慢慢你開始拜忏、甚至于打坐以後,你經常打坐的人你的色身會比較輕安,雖然說不可能沒有病痛,但是你經常打坐的人,你的身體結構、這個四大,就有一點隨順于禅定的四大,他有比較精妙的色身産生。極樂世界的色身,他本身是一個什麼結構呢?《無量壽經》上說:他是一種「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之身」是說他非飲食所長養故,他不是飲食所長養的,飲食所長養的是一種很粗重的;第二個「無極之體」指的是無老病之幹擾,所以無極之體。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因爲它不是胞胎所生,它是蓮華化生,是彌陀本願的法身所變現出來,這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它的結構體,照《無量壽經》所形容的是「若有若無、如夢如幻」,所以這樣一個果報體,他産生一種快樂的感受,這種快樂的感受在《無量壽經》當中作一個比況:世間上小國王的色身,他那個地水火風的四大,跟轉輪聖王地水火風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國王一樣的差距,福報力不同;轉輪聖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乞丐跟國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羅漢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國王;阿羅漢的色身跟極樂世界的色身比起來,又像是乞丐跟國王。所以我們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這麼長,今天你這個果報體要用很久,我們講借假修真,這個色身要提供你在極樂世界,一下子在極樂世界修學念佛念法念僧、一下子跑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一下子跑到衆生的世界去度化衆生,你都必須靠這個身體來支持你。

  那你會說這個身體到底釋放出來的是什麼感受?這個地方講出二個消息:第一個、極樂世界的色身給你的感受是安樂的;第二個、它這種快樂是寂靜的,不是躁動的。我們一個人,我們內心的本性,人都有他的本性,什麼叫做本性?就是沒有變法改變,你怎麼修行沒有辦法改變。我們這個明了的心:在痛苦的地方,我們會躁動不安,想要離開,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到了一個快樂的地方,我們就想要安住下來,這個也是沒有辦法改變。我們人的本性啊,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所以你太過于痛苦,有助于你修出離心,但是對你生命的安住是有障礙的。達賴喇嘛說:身爲一個菩薩,你不能讓你的身心世界長期處在痛苦當中。他說:你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太過痛苦,對你發菩提心會産生障礙,因爲你太痛苦的人會産生偏激的思想,你很難去産生大悲心。你很容易生起出離心,但是很難生起大悲心。那你說天上的果報體很安樂,但是天上的安樂是躁動的,這個不可以,因爲這種躁動的果報體,會讓我們産生一種煩惱。極樂世界的安樂是寂靜的,這個地方你要知道它是寂靜的安樂,就好像是「漏盡比丘」入滅盡定的快樂。當然這個果報體還有很多作用,它後面會講,這個果報體後面會講它很多的妙用。總而言之極樂世界它給你一個這麼長的、無量無邊阿僧祇的壽命當中,沒有病痛,光明的照攝,感到身心柔軟,而且又釋放出快樂、寂靜的感受,這個就是你未來正報身心的相貌。

   丁十八、供養諸佛願(二十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消釋

   ┌─供養諸佛────┐

   │  │

  設我 國中 承佛│  │

   ─  ─  ┤┌一食之頃────┼不取正覺

  得佛 菩薩 神力││  │

   └┤不能遍至無量無數│

   └  ┘

   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這個極樂世界其中的菩薩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做什麼功課呢?就是「供養諸佛」。這個不管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都經常提到供養諸佛,這個地方它是有積集福德資糧的目的。我們看經文。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這些菩薩「承佛神力」,诶,這句話很重要了,你以下的功德是怎麼有的呢?是仰仗彌陀本願的加持,在佛力加被當中,你會有二種很殊勝的功德: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在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夠「遍至無量無數億」億的「諸佛國」土,這個地方指的是你供養的時間特別的快。我想我們今天在了解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在供養佛陀的時候,這個地方有二件事要注意,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一食之頃」,這個願文有二個。

  我們一個菩薩必需要有很多的莊嚴,這個莊嚴當然是福德所成就的,這福德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養佛陀了,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其實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釋提桓因,因爲那個帝釋天很多,其中一個釋提桓因他本身沒有學佛,這個釋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時候,突然間感到自己五衰相現,怎麼回事呢?第一個、頭上花萎,他頭上的花慢慢慢慢枯萎、甚至于掉下來;第二個、腋下出汗,天人本身是不流汗的,這個時候他身上開始出很多臭穢的汗,很多的天女不喜歡就離開他;第叁個、衣裳汙穢,他的衣服開始産生很多汙穢的顔色出來;第四個、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慢慢的暗淡了、甚至于消失了;第五個、不樂本座,天人一般來說都有一個臺座,他乘著這個臺座到處的遊行,那麼他這個本座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自己天福將盡,譬如仰天射箭,這個箭已經到頂了開始要掉下來了,而更糟糕的是他知道他來生要投生在一個鄉下的一只母豬,這只母豬總共懷了六胎,其中一胎。你看這個落差很大,從天人變成一只豬,所以他非常恐慌。這個時候他就跑去找其它的釋提桓因的天王說:我的天福將盡了,你們可以不可以救救我?釋提桓因說:我們雖然有廣大的神通,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延長你的壽命;這樣子好了,你去找大梵天,大梵天是叁界之王。那他去找大梵天的時候,大梵天也是說:我雖然有種種的神通,但是我也沒有辦法延長你的壽命;這樣子好了,在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你去歸依他有很大的福德,可以救拔你。這個時候,這個天福將盡的釋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趕快飛到佛陀的精舍去,這個時候佛陀剛好在說法,他這個時候壽命將盡,用他最後的力量至誠的頂禮佛陀,嘴巴就稱念「南無佛」一聲,就死掉了。死掉的時候,因爲他臨終的時候很虔誠的身業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歸依,所以他投生在母豬的時候,福報增加了,所以這只母豬就非常的躁動不安,就到處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氣就用棒子把牠打死,打死以後其中一個胎兒就流産掉了,結果釋提桓因就從死掉的胎兒當中又回到他的本位做釋提桓因。你看,面對一個莊嚴的佛陀,至誠的禮拜、稱念、歸依,換成一期釋提桓因的果報,這個就是供佛的功德。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休息十分鍾。

  第八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五頁,這個地方講到第十八科「供養諸佛願」,說是「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平常經常性的一種造作的事情,這個地方有二段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個是「供養諸佛」,第二個是「一食之頃」。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上說:菩薩修學善根是不必等待因緣的,你修習我空、法空這樣的智慧,你隨時隨地只要內心當中緣聖道的真理就可以修學;但是積集福德資糧必須要等待因緣。蕅益大師說他開悟以後,他求一個執事僧而不可得,他要做一個執事人家都不讓他做,他沒有機會修福報,所以他晚年恨自己福輪太薄,所以利他的事業不廣,所以他勉勵後人多多積集福報,因爲福報你要把握機會。當然在所有的因緣當中,供養佛陀的因緣是最殊勝的,因爲我們離不開叁界,所以我們沒有供養佛陀的因緣。第二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那個「一食之頃」,說爲什麼這麼短的時間能夠供養這麼多「無量無數億」的佛陀呢?這個地方我們很難理解的,說你去了又回來、去了又回來,你根本做不到的。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蕅益大師講出一個答案說:意生身有二種,一個是阿羅漢的意生身、一個是菩薩的意生身。阿羅漢的意生身是一對一的,阿羅漢從這個地方到臺北去,他必須這裏消失掉,然後臺北出現,他是一個消失掉、出現一個個體;菩薩的意生身、極樂世界的意生身是不離本土常遍十方,他是一對多的,極樂世界的那種神足通,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掉,同時在一百個地方出現、甚至在百千萬億個地方出現,同時能夠在一個地方消失掉、同時在其它地方同時出現,這個就是他爲什麼能夠在這麼短的一頓飯的時間,而能夠供養無量無數億諸佛的原因,因爲他這個意生身叫做覺法自性意生身,是菩薩的意生身,是能夠一爲無量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當然這個地方他有這麼大的、能夠一爲無量的神通力,他主要的原因是「承佛神力」,是彌陀本願的加持,不是他因地修什麼殊勝的波羅蜜,不是的。

   丁十九、供具隨意願(二十四)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消釋

   ┌─現其─德本───┐

  設我 國中 在諸│  │

   ─  ─  ┤  ├不取正覺

  得佛 菩薩 佛前│諸所┌供養之具─┐│

   └  ┤  ├┘

   求欲└若不如意者┘

  這個廣修供養的法門基本上有叁個法:第一個、能布施的心;第二個、所布施的境;第叁個、要有布施的物品,你說你沒有東西你去供養誰呢!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當一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他要去供養佛陀的時候,那供養的資具是怎麼出現的呢?就說明這件事情。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假設他現在要去供養諸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