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而且也来到「诸佛」面「前」,他这个时候会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叫做「现其德本」,他能够仰仗弥陀的本愿,能够显现一种福德的力量。什么叫做「现其德本」呢?就是心想事成,如意自在。他想供养佛陀一颗蓝宝石,他就能够现出蓝宝石;他要供养佛陀一颗红宝石,就现红宝石:他能够有这种心想事成的力量。也就是说「诸所求欲,供养之具」都能够事事的「如意」,他心中有任何的希望、有种种各式各样的供具,都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而出现,这个就是所谓的「现其德本」。我们前面讲到现其德本有二个地方,你看极乐世界在受用衣食的时候是现其德本,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要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自己要受用的部分可以现其德本;第二个、他要供养佛陀的时候也可以现其德本:当然这都是一种福德的力量,而这种福德是弥陀的加被。

  有关这个「现其德本」,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上课的老法师讲一个禅宗的公案(哈哈):说一个禅师做一个闭关的加行,这个禅师闭关的时候是打坐念佛,一坐能够坐四个小时,功力很厉害、定力很强。那么他这次闭关的时候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住,但是中午的时候是走路下来厨房拿饭菜,再走上去的,平常的时候不下来,只有吃饭的时候下来。突然间有几天,诶,他没有下来吃饭了。不下来吃饭,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师父,他师父是一个老参,他师父说:他几天没有下来吃饭?七天没有下来吃饭。他师父就知道有事情了,这个大禅师一听到就知道有事,这个老禅师就慢慢一步一步的走到他徒弟的茅蓬跟他敲门,他说:诶,你最近修得怎么样呢?他说:我修得不错啊。他说:你怎么没有下来吃饭呢?他说:我现在不须要下来吃饭,我打坐念佛念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动念头想说「哎呀,要是有人帮我送饭菜上来就好」,结果就有一个童子每一天拿饭菜给我吃,天人送供。然后这个老和尚就说:你心中有贼(呵──),你心中有妄想啊。我们一般没有什么福报的人打妄想是没有关系的,你要是有福报的人你不能随便打妄想,真的。你看要是一个人出家久了以后,每天放蒙山、又持戒庄严,你可不要打妄想(呵──),因为你内心当中有一种现其德本的力量。因为这个禅师修得不错,所以他一打妄想的时候,他就跟某一个众生感应道交了,就帮他送饭菜。他师父说「你心中有贼啊」,然后他就把那个妄想消灭掉,第二天,诶,他师父又看到他下来提饭菜了(呵),他师父说「对了,这就正常了」(呵──)。所以这个修行还是「正常」,因为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还是不能现其德本。

  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在衣食的受用上、在供养佛陀的资具上是能够有这种力量,现其德本,能够如意自在的。

   丙三、出世解脱七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人民的情况,从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都是偏重在离苦得乐的角度,这个地方包括了离开痛苦的因、就是悭贪,我们可以供佛培养一种善因,一方面有种种自在的安乐,这栽培善因善果;这个地方讲到「出世解脱」,这个出世解脱整个经文的结构分成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三个重点,这个极乐世界是怎么修习三主要道的。首先我们看他出离心的修学,第一个「不贪计身愿」:

   丁一、不贪计身愿(十)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天┐  ┌想┐

   ─ ┤ ├若起┤ ├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得佛 中└人┘  └念┘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身相庄严、没有病痛、而且寿命长远,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健康又庄严的色身,极乐世界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呢?这个众生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呢?我们看: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他面对一个这么庄严、健康的果报体,他平常行住坐卧,假设生「起想念贪」着自己色「身」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对于色身的贪着引生的因缘有二个:第一个「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首先我们对于色身产生一个相状,心中有一个相状,就是你把这个外在的相状透过你的想象力,变成你心中有一个相状,而对这个相状再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一般来说我们对色身的妄想有二个:第一个是即蕴计我,我们认为这个当下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或者色身是我、感受是我、或者想法是我。你看我们一个人死掉以后,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说「我要死掉了」,我们很少人说「我这一期的五蕴要消失了」,很少这样讲,都是把五蕴跟我划等号。其实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你现出一个女人的相状、你内心有女人的想法、女人的感受,那是你阿赖耶识一部分的种子变现出来,跟「我」没有关系,那是其中几个,就像《楞严经》说的「一个大海里面的一个水泡,变现你这一期的身心世界」,那不是你生命的全部,那是你生命的一少部分的因缘结束而已。我们很习惯的把「我」跟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划等号,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会被现前的身心世界障碍你广大的菩提道,就像《楞严经》说的:我们欢喜这个水泡,而失掉了整个大海,因小失大。因为你太执着今生的身心世界,所以你不能做很大的布施、很大的持戒、很大的禅定、智慧,这个叫即蕴计我。第二个、离蕴计我,这是外道的禅定,外道在禅定当中看到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的,但是他认为有一个不生灭的我住在五蕴当中。当然他提不出这个「我」的相貌,所以离蕴计我也是不能成立。总而言之我们今天产生很多的想象,而这个想象再把它明记不忘,念念的相续就变成一个坚固的力量,这个「念」就是忆念不忘,这个就构成了整个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我爱执。我们每一次的果报体产生以后,都对它产生执取,所谓的「随所生所系」,你今天变成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你就以它为你的个体;然后你下一生变成男人,又以它为个体:就构成整个十二因缘强大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一种十二因缘的力量。

  那么极乐世界的色身呢,它给你这样一种快乐的感受、庄严的色身,但是阿弥陀佛跟你保证,这个色身绝对不会让你产生执着,因为它是我空、法空所变现的,它是法身所变现的一个色身,我们前面讲到它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你绝对不会对它产生执着,这个跟业报身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对色身不产生执着是有助于我们修出离心的,所有的出离心最重要的就是出离你的色身,因为我们的贪爱,我们对外财、金钱有一点损失没有关系,物质损失也没有关系,但是色身的损失是很严重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是有出离色身的这种力量。

   丁二、声闻无数愿(十四)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消释

   ┌─有能─计量──────┐

   │   │

  设我 国中│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

   ─  ┤┌  ┐  ├不取正觉

  得佛 声闻││众生悉成缘觉  │知其│

   └┤  ├  ┘

   └于百千劫悉共计校┘数者

  好,修出离心主要是四圣谛,苦集二谛的知苦断集。前面讲到色身能够远离贪着;这个地方讲到我们能够亲近小乘的善知识。他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声闻」,这个「声闻」是听闻四圣谛法而证四果者。智者大师说:声闻人在修四圣谛的时候,他主要的所观境是观察苦谛,观察身心世界是苦的,他从无常而观察苦,所以智者大师认为说「这个声闻人对苦谛是有很深很深的体验」。那么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其实这个声闻也包括了缘觉,只是简略而已。缘觉利根,他的根机比较利,他是思惟十二因缘而证果,所以他在观察四圣谛的时候,主要是观集谛,他直接从烦恼下手,他从十二因缘里面,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病死灭,他不再观察这个色身的果报,他直接观察内心的烦恼,只要「心若灭时罪亦亡」,他把无明灭掉以后,整个身心世界消失掉了,所以这种人是利根人,以集谛为所缘境。这种过去生修学小乘法,不管是观察苦谛、集谛的,这种人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这种人在极乐世界有多少呢?「有能计量」,假设你能够去计算他的数量。怎么计算呢?说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变「成」了「缘觉」。诸位要知道阿罗汉不一定有神通,他若是没有禅定的话,他只是证得无生,他跟我们一般人是一样的没有神通;但是缘觉一定有神通。那么缘觉乘以他的神通力,经过「百千劫」这么多时间的「计」算「校」量,而且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缘觉」,都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有多少,这就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这些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当的多。当然极乐世界有很多菩萨,前面也一再的提到「国中菩萨」。但是我们从这里才知道极乐世界还有声闻人,因为他刚开始是修小乘法,后来回小向大,但是因为他小乘善根深厚,所以先证小果;但是因为发了菩提心,所以还是属于大乘。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要亲近菩萨、有时候也要亲近声闻人?因为有些法,大乘法你注意看菩萨戒,有些法是要共声闻人修学的,特别是修出离心这一部分。所以你在极乐世界,你不但是能够修学广大的大乘第一谛法门,你也可以跟声闻人修学他们的苦集二谛。智者大师说:声闻人是专攻苦谛的,你要问苦谛,你问声闻人,他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他对于苦谛的体验可深刻;你要问有关于烦恼的问题,你要问缘觉乘的人;你要问道谛,要问权教菩萨,怎么样修学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要怎么修会比较如法、比较快速;圆教的菩萨是直接观灭谛,涅槃、生死等空华,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本来就无生,不二法门:所以这个四圣谛在整个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各的专长。极乐世界的人民如果…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