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21

  ..续本文上一页是想要修苦集二谛,你有很多的声闻人可以参学的,这样子是讲到出离心的修学。

   丁三、随愿闻法愿(四十六)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中  ┌志愿──┐  ┌若不尔者

   ─  ─随其┤  ├自然得闻┤

  得佛 菩萨  └所欲闻法┘  └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前面是讲到修学声闻法的出离心,这个地方讲到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些「菩萨,随」顺他心中的「志」向跟「愿」望,来听「闻」他所欢喜的佛「法」,而且他这个听闻的过程是「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华严经》讲说: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感念三宝的恩德。三宝的恩德有哪些呢?佛陀有说法之恩,因为佛陀出世我们才知道有佛法;法有开慧之恩,打开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僧有住持之恩,法能够一代一代的相续,是因为有僧宝的住持,假设都没有人出家,法就没有办法流传。那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法本身有开慧之恩,极乐世界的人民在听闻佛法的时候,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然得闻」,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听闻佛法有时候是一种如理的作意:比如说你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当然供养佛你就会听闻佛法,那这个不叫自然,因为你刻意去的嘛;你刻意到讲堂听阿弥陀佛说法,当然这也不自然,因为你知道阿弥陀佛今天说什么法,你故意去参加的。这个地方是指的说,你没有很刻意的去听法,你在极乐世界的山边林下经行、或者在八功德水前面欣赏莲华;但是你在休闲的时候,极乐世界所释放出来的光明、所释放的香气,很自然的就会引导你趋向大乘的菩提心、趋向于大乘的空正见,这个叫做「自然得闻」,就是我们说的「不假造作,任运的现前」。蕅益大师曾经在《弥陀要解》上说:极乐世界是一个五尘说法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在说法。不是说你一定要到极乐世界的讲堂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一定。所以这个愿文诸位要读出它的关键,就是「自然得闻」这个地方,就是你连在休闲的时候你都在进步,这个叫做「自然得闻」。

   丁四、诵经得慧愿(二十九)

  经文

  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讽┐

   │ │

  设我 国中 若受读├诵┤而 ┌辩才┐

   ─  ─  ┤ ├  ┤  ├者─不取正觉

  得佛 菩萨 经法 ├持┤不得└智慧┘

   │ │

   └说┘

  我们前面讲到菩萨的听法是在一种休闲的情况「自然得闻」;这个地方它不是自然,它是菩萨在做功课的时候是什么相貌,他有他的定课的,他不是整天在外面跑、供养诸佛,他还得做功课。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这个菩萨在自己的寮房当中、或者在自己的佛堂当中,干什么呢?「受读经法」,读诵《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那么是怎么读诵呢?「讽诵持说」。「讽」就是朗读,把这个读出,读其音声、思其义理;或者是「诵」,把它背诵下来,随时随地的来思惟它的义理;或者是「持」,受持不忘,就是把它的宗旨,把《金刚经》的无住生心,把它的宗旨受持在心中;或者是「说」,你把这样的一个宗旨为人演说,我们修学应该要「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在整个过程当中成就了一个「智慧」,智慧是讲自受用,能够决择是非,决择我空、法空的是非;而且能够他受用,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辩才」。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你「受读经法」,你很容易成就「智慧」、「辩才」。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整个第六意识的五十一个心当中,对修学最有帮助的心所有二个,第一个是想心所、第二个是念心所,就是你的想象力跟记忆力。你看为什么在六道当中佛陀赞叹人道?因为人道他有很好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在人道完成的。比如说一只狗为什么听闻佛法没有用呢?因为狗没有想象力(呵),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很难修学佛法。狗没有想象力;天人他有想象力,但是没有记忆力,他记不住,你忘掉了。所以想象力跟记忆力这二个非常重要。

  有一个禅师,他有一天去听《法华经》,《法华经》有一段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诶,他产生一个想象,他说:这个诸法的本来面目啊,我们把整个宇宙生命,把它一直回归到过去,一直找到原点的时候,是「常自寂灭相」的。就是我们现在是现在,那么我们过去是什么呢?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后的时候,是寂灭相。那我们本来是寂灭相,那现在为什么会有你有我的出现?怎么回事呢?他就不明白了。说「一切法毕竟空、寂灭相」,为什么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问他师父。他师父说「汝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那他这个时候就自己去参禅了,从冬天到春天,他就每天这样子思惟想象这句话的道理。后来他在打坐的时候,到春天的时候,突然间有一只鸟飞到他前面的树上,在那个地方叫,他就突然间,啪,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就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这个人开悟了,真空妙有。「诸法从本来」就是因为它「寂灭相」,所以才能够一切法因缘生嘛;如果一切法的本性不是毕竟空,那就不能改变了,说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固定的,你来生还是这样子嘛。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你来生会变化,所以「春到百花开」,春风一吹百花盛开,那么「黄莺」就出现了。那秋天的风一吹,百花就凋零,这是因缘生嘛。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智慧呢?他就是在这几个语言文字上产生想象,想象力。

  我们学佛的时候是先有比量才有现量,先有正确的想象才有真实的东西出现,其实极乐世界你修净土宗的人你要有想象力(呵呵),你要经常把极乐世界作想象,然后产生归依,你相信它是真实的、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我看修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我看很多小乘的学者很死板,因为小乘法是思议境嘛,他不须要想象嘛,这个色身是无常的,他一看就知道,昨天跟今天不一样嘛,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力,它是思议境。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想象力,都是不思议境,所以这个地方讲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的内心世界,你在「受读经法」的时候,你很容易成就「智慧」、「辩才」,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想象力特别丰富。

   丁五、慧辩无限愿(三十)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国中┌智慧┐

   ─  ┤  ├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得佛 菩萨└辩才┘

  我们前面讲到大乘佛法的智慧跟辩才,这个地方讲到它的数量。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他所成就的「智慧」,智慧我们前面讲过是自受用,这个「辩才」是他受用,他的「智慧辩才」假设「可」以「限量」的话,「不取正觉」,也就是智慧跟辩才是无穷无尽的。达赖喇嘛说:一个人的菩提心,要达到无穷无尽不受时空的障碍,他必需有空正见的加持。就有人问达赖喇嘛说:我修菩提心为什么一定要修空正见?他说:你没有空正见,你菩提心的量不会广,你没有办法做到时空无尽,做不到,你昨天有菩提心,今天就失掉了。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民,他本身虽然受用这么一个殊胜庄严的五尘,但是他内心当中是有空正见的,所以他的智慧、辩才是无限量的,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人民是有空正见,所以他是无可限量的智慧、辩才。大乘佛法的波罗蜜基本上是以「无住」为本,因为你内心要参透你的身心世界是毕竟空的,你才能够把你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其实无住跟生心这二个是有相互关系的。

   丁六、演说妙智愿(二十五)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见,这个菩萨的自受用,他在山边林下自然得闻妙法,或者在佛堂当中能够成就无穷无尽的智慧、辩才;这个地方讲到他能够去演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菩萨」他能够「演说一切智」,假设不如是的话「不取正觉」。这个地方古德引用《智度论》的批注说:一切智其实是声闻、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声闻人能够观一切法的总相,所以他没有一切智;佛陀具足二种。这个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说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他能够观察「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能够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地方后面会说明极乐世界的方便,它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辩才,它前面讲到五种神通,这个地方是讲到辩才。好,我们看最后:

   丁七、一生补处愿(二十二)

  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作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他方佛土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  ┐│

  设我│诸菩萨众├┤

   ┤  ┘│

  得佛└来生我国 │  ┌自在所化┐

   │除其│  │┌积累德本┐

   └  ┼为众生故┼┤  ├

   本愿│  │└度脱一切┘

   └被弘誓铠┘

  ┌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

  游诸 修菩│└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

   ─  ┤

  佛国 萨行│┌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