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是想要修苦集二谛,你有很多的聲聞人可以參學的,這樣子是講到出離心的修學。

   丁叁、隨願聞法願(四十六)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中  ┌志願──┐  ┌若不爾者

   ─  ─隨其┤  ├自然得聞┤

  得佛 菩薩  └所欲聞法┘  └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前面是講到修學聲聞法的出離心,這個地方講到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這些「菩薩,隨」順他心中的「志」向跟「願」望,來聽「聞」他所歡喜的佛「法」,而且他這個聽聞的過程是「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華嚴經》講說:我們身爲一個佛弟子應該感念叁寶的恩德。叁寶的恩德有哪些呢?佛陀有說法之恩,因爲佛陀出世我們才知道有佛法;法有開慧之恩,打開我們心中的光明智慧;僧有住持之恩,法能夠一代一代的相續,是因爲有僧寶的住持,假設都沒有人出家,法就沒有辦法流傳。那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法本身有開慧之恩,極樂世界的人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這個地方特別注意「自然得聞」,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聽聞佛法有時候是一種如理的作意:比如說你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當然供養佛你就會聽聞佛法,那這個不叫自然,因爲你刻意去的嘛;你刻意到講堂聽阿彌陀佛說法,當然這也不自然,因爲你知道阿彌陀佛今天說什麼法,你故意去參加的。這個地方是指的說,你沒有很刻意的去聽法,你在極樂世界的山邊林下經行、或者在八功德水前面欣賞蓮華;但是你在休閑的時候,極樂世界所釋放出來的光明、所釋放的香氣,很自然的就會引導你趨向大乘的菩提心、趨向于大乘的空正見,這個叫做「自然得聞」,就是我們說的「不假造作,任運的現前」。蕅益大師曾經在《彌陀要解》上說:極樂世界是一個五塵說法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都在說法。不是說你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的講堂聽阿彌陀佛講法,不一定。所以這個願文諸位要讀出它的關鍵,就是「自然得聞」這個地方,就是你連在休閑的時候你都在進步,這個叫做「自然得聞」。

   丁四、誦經得慧願(二十九)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消釋

   ┌諷┐

   │ │

  設我 國中 若受讀├誦┤而 ┌辯才┐

   ─  ─  ┤ ├  ┤  ├者─不取正覺

  得佛 菩薩 經法 ├持┤不得└智慧┘

   │ │

   └說┘

  我們前面講到菩薩的聽法是在一種休閑的情況「自然得聞」;這個地方它不是自然,它是菩薩在做功課的時候是什麼相貌,他有他的定課的,他不是整天在外面跑、供養諸佛,他還得做功課。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這個菩薩在自己的寮房當中、或者在自己的佛堂當中,幹什麼呢?「受讀經法」,讀誦《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那麼是怎麼讀誦呢?「諷誦持說」。「諷」就是朗讀,把這個讀出,讀其音聲、思其義理;或者是「誦」,把它背誦下來,隨時隨地的來思惟它的義理;或者是「持」,受持不忘,就是把它的宗旨,把《金剛經》的無住生心,把它的宗旨受持在心中;或者是「說」,你把這樣的一個宗旨爲人演說,我們修學應該要「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在整個過程當中成就了一個「智慧」,智慧是講自受用,能夠決擇是非,決擇我空、法空的是非;而且能夠他受用,以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辯才」。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你「受讀經法」,你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

  在唯識學上說,我們整個第六意識的五十一個心當中,對修學最有幫助的心所有二個,第一個是想心所、第二個是念心所,就是你的想象力跟記憶力。你看爲什麼在六道當中佛陀贊歎人道?因爲人道他有很好的想象力、豐富的想象力,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在人道完成的。比如說一只狗爲什麼聽聞佛法沒有用呢?因爲狗沒有想象力(呵),一個人沒有想象力很難修學佛法。狗沒有想象力;天人他有想象力,但是沒有記憶力,他記不住,你忘掉了。所以想象力跟記憶力這二個非常重要。

  有一個禅師,他有一天去聽《法華經》,《法華經》有一段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诶,他産生一個想象,他說:這個諸法的本來面目啊,我們把整個宇宙生命,把它一直回歸到過去,一直找到原點的時候,是「常自寂滅相」的。就是我們現在是現在,那麼我們過去是什麼呢?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後的時候,是寂滅相。那我們本來是寂滅相,那現在爲什麼會有你有我的出現?怎麼回事呢?他就不明白了。說「一切法畢竟空、寂滅相」,爲什麼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問他師父。他師父說「汝去,我不與汝道」,我不跟你講。那他這個時候就自己去參禅了,從冬天到春天,他就每天這樣子思惟想象這句話的道理。後來他在打坐的時候,到春天的時候,突然間有一只鳥飛到他前面的樹上,在那個地方叫,他就突然間,啪,開悟了。開悟以後他就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開,黃莺鳴柳上。」這個人開悟了,真空妙有。「諸法從本來」就是因爲它「寂滅相」,所以才能夠一切法因緣生嘛;如果一切法的本性不是畢竟空,那就不能改變了,說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固定的,你來生還是這樣子嘛。因爲一切法畢竟空,所以你來生會變化,所以「春到百花開」,春風一吹百花盛開,那麼「黃莺」就出現了。那秋天的風一吹,百花就凋零,這是因緣生嘛。他爲什麼有這樣的智慧呢?他就是在這幾個語言文字上産生想象,想象力。

  我們學佛的時候是先有比量才有現量,先有正確的想象才有真實的東西出現,其實極樂世界你修淨土宗的人你要有想象力(呵呵),你要經常把極樂世界作想象,然後産生歸依,你相信它是真實的、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我看修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我看很多小乘的學者很死板,因爲小乘法是思議境嘛,他不須要想象嘛,這個色身是無常的,他一看就知道,昨天跟今天不一樣嘛,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力,它是思議境。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想象力,都是不思議境,所以這個地方講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他的內心世界,你在「受讀經法」的時候,你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就是他那個明了的心識想象力特別豐富。

   丁五、慧辯無限願(叁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中┌智慧┐

   ─  ┤  ├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得佛 菩薩└辯才┘

  我們前面講到大乘佛法的智慧跟辯才,這個地方講到它的數量。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他所成就的「智慧」,智慧我們前面講過是自受用,這個「辯才」是他受用,他的「智慧辯才」假設「可」以「限量」的話,「不取正覺」,也就是智慧跟辯才是無窮無盡的。達賴喇嘛說:一個人的菩提心,要達到無窮無盡不受時空的障礙,他必需有空正見的加持。就有人問達賴喇嘛說:我修菩提心爲什麼一定要修空正見?他說:你沒有空正見,你菩提心的量不會廣,你沒有辦法做到時空無盡,做不到,你昨天有菩提心,今天就失掉了。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本身雖然受用這麼一個殊勝莊嚴的五塵,但是他內心當中是有空正見的,所以他的智慧、辯才是無限量的,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極樂世界的人民是有空正見,所以他是無可限量的智慧、辯才。大乘佛法的波羅蜜基本上是以「無住」爲本,因爲你內心要參透你的身心世界是畢竟空的,你才能夠把你生命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其實無住跟生心這二個是有相互關系的。

   丁六、演說妙智願(二十五)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見,這個菩薩的自受用,他在山邊林下自然得聞妙法,或者在佛堂當中能夠成就無窮無盡的智慧、辯才;這個地方講到他能夠去演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菩薩」他能夠「演說一切智」,假設不如是的話「不取正覺」。這個地方古德引用《智度論》的批注說:一切智其實是聲聞、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陀的智慧,所以聲聞人能夠觀一切法的總相,所以他沒有一切智;佛陀具足二種。這個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說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一種中道的智慧,他能夠觀察「法性本來空寂,而因果絲毫不爽」,能夠觀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這個地方後面會說明極樂世界的方便,它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辯才,它前面講到五種神通,這個地方是講到辯才。好,我們看最後:

   丁七、一生補處願(二十二)

  這個願等于是把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作一個總結,我們看經文:

   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他方佛土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  ┐│

  設我│諸菩薩衆├┤

   ┤  ┘│

  得佛└來生我國 │  ┌自在所化┐

   │除其│  │┌積累德本┐

   └  ┼爲衆生故┼┤  ├

   本願│  │└度脫一切┘

   └被弘誓铠┘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

  遊諸 修菩│└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  ┤

  佛國 薩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