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不爾者
└┤ ├┤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說明。這個地方把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這些菩薩人民整個生命的過程作一個總結。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他方佛土」的「諸菩薩衆」,這個菩薩要具足二個條件:第一個、發堅固的菩提心;第二個、信解大乘的妙理。這個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的菩薩,以清淨的信心「來」受「生我國」,他一旦來到極樂世界,他有二種的情況可以選擇:第一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假設這個菩薩他歡喜待在我極樂世界,他願意使用這樣一個殊勝莊嚴的果報體,那他在極樂世界這一期的生命當中,決定可以修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衆生各式各樣,有些人不喜歡環境變來變去,總之他想說「我到極樂世界,給我這麼多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那我環境就不改變,我就用這個果報體一直修到等覺菩薩」,可以的,他就不舍棄他的壽命,在那個地方山邊林下聽聞佛法、或者自己讀誦經典、或者供養他方十方諸佛、或者度化衆生,總之他不離開極樂世界的果報體。那他可以受用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補處」菩薩。我們看《阿彌陀經》,把壽命用完的這種選擇的菩薩非常的多,你看《阿彌陀經》說「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說極樂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轉,這是剛剛往生的;那麼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選擇在極樂世界終其一生的菩薩非常的多。第二個、有些人大悲心特別重,他到極樂世界不會待太久,他沒有把壽命用完就放棄了,也是可以,說是「除其本願」。那他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他就有他的規劃,他到極樂世界只是暫時的,暫時參學的心情,他沒有把它當做長久住的規劃。那沒關系,他有這樣的願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經具足了教化衆生的這種自在力,教化衆生就包括他有辯才、神通、智慧。他「爲」了「衆生故,被弘誓铠」,也就是說他能夠依止四弘誓願的铠甲入于生死的魔軍當中,這生死是一個很大的障道因緣,但是他沒有關系,菩薩有願望做铠甲。那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做二件事:第一個「積累德本」,第二個「度脫一切」。這個「積累德本」後面會講到,供養諸佛;「度脫一切」是廣結善緣、度脫衆生。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遊諸佛國,修菩薩行」,開始到十方諸佛國土到處遊學,因爲他已經成就無生法忍,他可能到藥師佛的地方參學、或者到多寶佛的地方參學,總而言之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他就能夠做二件廣大的菩薩道:第一個「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他能夠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地方從義理上的判斷,也應該是要去聽聞佛法的,積集福德,就是親近十方諸佛;第二個、他來到了衆生世界,「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後,就做衆生的母親、做他的父親、做他的朋友,廣設方便,「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總而言之使令對方産生一種真實的道。這個離開極樂世界、曾經去過極樂世界又回來的菩薩,他在供養諸佛、度化衆生,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這以下引二句話來加以解釋,說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這二句話來形容曾經去過極樂世界的菩薩。說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管是上求佛道供養諸佛、或者下化衆生廣攝方便,他都超越了整個叁賢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辯才、智慧,都超越叁賢十地;他都能夠遵循普賢之德,所有的菩薩行當中最爲殊勝的就是「普賢之德」。你看《華嚴經》講說「十方諸佛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的菩薩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兒子就是普賢菩薩,因爲他時空無盡。這個圭峰宗密禅師對這個普賢之德加以解釋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說這個菩薩能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無住爲本,所以他體性周遍,他內心是平等的;他雖然是平等,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隨順衆生的因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種種的神通辯才,所以隨緣成德叫賢。這個「普」是贊歎他的根本智,這個「賢」是贊歎他的後得智。假設「不」如此的話,「不取正覺」。
我們在其它的地方很少看到說「這個人到極樂世界回來以後是什麼相貌」,很少看到,但是從這個願文可以看得出來,說這個人「除其本願」,他有廣大的悲心離開了極樂世界,只要這個菩薩去過一次極樂世界,他以後的相貌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個一般的菩薩很難超越。我們一般的菩薩雖然能夠禮敬諸佛、能夠稱贊如來、能夠廣修供養,但是深深的受到時空的障礙,你昨天可以做、你今天不一定能夠做,你在義德寺你能夠做得很好、你離開義德寺到西門町去就不一定能夠把佛拜得很好(哈──),因爲空間有影響。這個菩薩不是,他離開極樂世界以後:他是空間無障礙,「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拜無有窮盡」,我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能夠障礙我禮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他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在所有的修學波羅蜜當中,普賢之德是最難達到的,這個地方因爲我們有法執的關系,微細的法執,這個地方是很難很難超越的,所以講超越十地;但是你親近阿彌陀佛以後,阿彌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普賢之德。
我們到這個地方,諸位對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乃至于它産生的作用有一個概念。
有很多同學問我說:我這四十八願的結構是怎麼出來的?(笑)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去思考,後來有一天我在拜佛的時候我想到:這是一個佛的境界,只有釋迦牟尼佛有資格弘傳,所以我就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據《阿彌陀經》的結構(哈哈)。《阿彌陀經》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諸位知道「先講依報莊嚴」,「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它先介紹依正莊嚴啓發我們的信心;然後再講到極樂世界的聖道功德,産生我們的願望,「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以不退轉來啓發我們的願望;最後再講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會歸到佛號。所以你看我們的結構也是一樣,先講佛土莊嚴、講正報的莊嚴,再講聖道的功德啓發,最後再講到持名。其實你看整個四十八願的結構,你就可以跟《阿彌陀經》的結構作一個串連。
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我們要如何依止「不更惡道願」來修觀?請師父再開示一遍。
答:極樂世界的正報身心當然是不到惡道去,我看印光大師有很多的地方都是以「不到惡道去」這個力量來引導我們離開痛苦。也就是說我們爲了離苦的因緣而到極樂世界也可以,因爲苦對我們感受的刺激很大。你可以觀想「你的內心當中已經造了很多地獄的業」,已經有這個業了,這個業已經沒有辦法消滅掉了,這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就是你阿賴耶識當中「已作地獄業,雲何安穩住」。那這個菩薩就思惟:這個業已經造了,那這怎麼辦?在你成佛之前,它就是一個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你什麼時候去刺激它;所以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到極樂世界去,避開這個因緣。其實業沒有成熟之前,它是可以避開的。如果你不認爲你阿賴耶識當中有地獄的業,那當然你就不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有地獄的業,而這個業表現出來的時候是刀山油鍋的。所以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要趕快處理的話,我建議你到極樂世界去,至少你以後再回來的時候,你就不要到叁惡道去,就不用爲這個擔憂了。這是一個思考方式。
問:如張師姐的故事,那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要燒紙錢嗎?(衆笑)
答:這個重點不是燒不燒,我看故事的意思就是說,你不燒,但是你不要講得那麼大聲(衆笑),你講那麼大聲,大家都聽到了,其實有時候我們要低調一點,當然這個鬼王不高興。就是說你今天講的話是真的,我們講真善美,你有時候要稍微含蓄一點、含蓄一點,講真話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要帶一點善、要帶一點美。
問:極樂世界的天人、菩薩有何差別?
答: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佛學院的同學問我,說這個願裏面什麼「國中天人、國中菩薩、國中聲聞」?我看過所有的批注,不管是古代的祖師、現代的大法師批注,從來沒有在這個地方解釋過,好像這個文字不存在一樣。後來我去找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我找到答案,答案是「這些不重要」(衆笑)。因爲你到極樂世界,你的果報體不是你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給你的,他才不管你的過去,你懂這個意思嗎?你今天爲什麼有五種神通?如果這個神通是你的內心所變現的,那你的地位就有關系了。你是帶業往生的、你是初地菩薩,諸位要知道,我們看到的整個東西都是仰仗佛力。你到極樂世界去,你是仰仗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力,你是活在彌陀的法身功德,「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有一個好處,它不問你的過去(哈──),它只問現在跟未來,它完全不問過去的。它從來不問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它不問。禅宗很重視過去,不過它的過去是無始的過去。不過蕅益大師也說了:極樂世界雖然都是受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但是有差別。他說:好像這個燈光,說這叁個燈光是互含互攝,但是每一個燈光還是有它的自體。說光光雖然是互相的含攝,但是總相中還有它的別相。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你今天叁十二相、他也叁十二相,還是有不同。初地菩薩的叁十二相跟凡夫的叁十二相也有不同,但大方向相同;你有五種神通、他也五種神通,還是有所不同。所以你要了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掌握總相、別相。就是說這房間裏面有十盞燈光,這個燈光雖然互含互攝,但是各各有它的自體,雖然各各自體,但是燈光又互含互攝。這個就是你能夠了解極樂世界的總相別相,但是不管總相別相,都是生長在彌陀的本願功德當中,沒有一個例外,這個叫做他力門、果地教。…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