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不尔者
└┤ ├┤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说明。这个地方把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这些菩萨人民整个生命的过程作一个总结。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他方佛土」的「诸菩萨众」,这个菩萨要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发坚固的菩提心;第二个、信解大乘的妙理。这个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见的菩萨,以清净的信心「来」受「生我国」,他一旦来到极乐世界,他有二种的情况可以选择: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假设这个菩萨他欢喜待在我极乐世界,他愿意使用这样一个殊胜庄严的果报体,那他在极乐世界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决定可以修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众生各式各样,有些人不喜欢环境变来变去,总之他想说「我到极乐世界,给我这么多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我环境就不改变,我就用这个果报体一直修到等觉菩萨」,可以的,他就不舍弃他的寿命,在那个地方山边林下听闻佛法、或者自己读诵经典、或者供养他方十方诸佛、或者度化众生,总之他不离开极乐世界的果报体。那他可以受用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补处」菩萨。我们看《阿弥陀经》,把寿命用完的这种选择的菩萨非常的多,你看《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说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这是刚刚往生的;那么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选择在极乐世界终其一生的菩萨非常的多。第二个、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他到极乐世界不会待太久,他没有把寿命用完就放弃了,也是可以,说是「除其本愿」。那他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他就有他的规划,他到极乐世界只是暂时的,暂时参学的心情,他没有把它当做长久住的规划。那没关系,他有这样的愿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经具足了教化众生的这种自在力,教化众生就包括他有辩才、神通、智慧。他「为」了「众生故,被弘誓铠」,也就是说他能够依止四弘誓愿的铠甲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这生死是一个很大的障道因缘,但是他没有关系,菩萨有愿望做铠甲。那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做二件事:第一个「积累德本」,第二个「度脱一切」。这个「积累德本」后面会讲到,供养诸佛;「度脱一切」是广结善缘、度脱众生。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开始到十方诸佛国土到处游学,因为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他可能到药师佛的地方参学、或者到多宝佛的地方参学,总而言之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他就能够做二件广大的菩萨道: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他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地方从义理上的判断,也应该是要去听闻佛法的,积集福德,就是亲近十方诸佛;第二个、他来到了众生世界,「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后,就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父亲、做他的朋友,广设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总而言之使令对方产生一种真实的道。这个离开极乐世界、曾经去过极乐世界又回来的菩萨,他在供养诸佛、度化众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这以下引二句话来加以解释,说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这二句话来形容曾经去过极乐世界的菩萨。说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不管是上求佛道供养诸佛、或者下化众生广摄方便,他都超越了整个三贤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辩才、智慧,都超越三贤十地;他都能够遵循普贤之德,所有的菩萨行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普贤之德」。你看《华严经》讲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十方诸佛的菩萨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儿子就是普贤菩萨,因为他时空无尽。这个圭峰宗密禅师对这个普贤之德加以解释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说这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无住为本,所以他体性周遍,他内心是平等的;他虽然是平等,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随顺众生的因缘,「应以何身得度」而现种种的神通辩才,所以随缘成德叫贤。这个「普」是赞叹他的根本智,这个「贤」是赞叹他的后得智。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在其它的地方很少看到说「这个人到极乐世界回来以后是什么相貌」,很少看到,但是从这个愿文可以看得出来,说这个人「除其本愿」,他有广大的悲心离开了极乐世界,只要这个菩萨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他以后的相貌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一般的菩萨很难超越。我们一般的菩萨虽然能够礼敬诸佛、能够称赞如来、能够广修供养,但是深深的受到时空的障碍,你昨天可以做、你今天不一定能够做,你在义德寺你能够做得很好、你离开义德寺到西门町去就不一定能够把佛拜得很好(哈──),因为空间有影响。这个菩萨不是,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他是空间无障碍,「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我到哪一个地方去都不能够障碍我礼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在所有的修学波罗蜜当中,普贤之德是最难达到的,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有法执的关系,微细的法执,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超越的,所以讲超越十地;但是你亲近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普贤之德。
我们到这个地方,诸位对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乃至于它产生的作用有一个概念。
有很多同学问我说:我这四十八愿的结构是怎么出来的?(笑)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后来有一天我在拜佛的时候我想到:这是一个佛的境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有资格弘传,所以我就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据《阿弥陀经》的结构(哈哈)。《阿弥陀经》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诸位知道「先讲依报庄严」,「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它先介绍依正庄严启发我们的信心;然后再讲到极乐世界的圣道功德,产生我们的愿望,「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以不退转来启发我们的愿望;最后再讲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会归到佛号。所以你看我们的结构也是一样,先讲佛土庄严、讲正报的庄严,再讲圣道的功德启发,最后再讲到持名。其实你看整个四十八愿的结构,你就可以跟《阿弥陀经》的结构作一个串连。
好,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我们要如何依止「不更恶道愿」来修观?请师父再开示一遍。
答:极乐世界的正报身心当然是不到恶道去,我看印光大师有很多的地方都是以「不到恶道去」这个力量来引导我们离开痛苦。也就是说我们为了离苦的因缘而到极乐世界也可以,因为苦对我们感受的刺激很大。你可以观想「你的内心当中已经造了很多地狱的业」,已经有这个业了,这个业已经没有办法消灭掉了,这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就是你阿赖耶识当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那这个菩萨就思惟:这个业已经造了,那这怎么办?在你成佛之前,它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去刺激它;所以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到极乐世界去,避开这个因缘。其实业没有成熟之前,它是可以避开的。如果你不认为你阿赖耶识当中有地狱的业,那当然你就不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有地狱的业,而这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是刀山油锅的。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要赶快处理的话,我建议你到极乐世界去,至少你以后再回来的时候,你就不要到三恶道去,就不用为这个担忧了。这是一个思考方式。
问:如张师姐的故事,那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要烧纸钱吗?(众笑)
答:这个重点不是烧不烧,我看故事的意思就是说,你不烧,但是你不要讲得那么大声(众笑),你讲那么大声,大家都听到了,其实有时候我们要低调一点,当然这个鬼王不高兴。就是说你今天讲的话是真的,我们讲真善美,你有时候要稍微含蓄一点、含蓄一点,讲真话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要带一点善、要带一点美。
问: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有何差别?
答: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佛学院的同学问我,说这个愿里面什么「国中天人、国中菩萨、国中声闻」?我看过所有的批注,不管是古代的祖师、现代的大法师批注,从来没有在这个地方解释过,好像这个文字不存在一样。后来我去找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找到答案,答案是「这些不重要」(众笑)。因为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果报体不是你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给你的,他才不管你的过去,你懂这个意思吗?你今天为什么有五种神通?如果这个神通是你的内心所变现的,那你的地位就有关系了。你是带业往生的、你是初地菩萨,诸位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整个东西都是仰仗佛力。你到极乐世界去,你是仰仗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你是活在弥陀的法身功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它不问你的过去(哈──),它只问现在跟未来,它完全不问过去的。它从来不问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不问。禅宗很重视过去,不过它的过去是无始的过去。不过蕅益大师也说了: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受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但是有差别。他说:好像这个灯光,说这三个灯光是互含互摄,但是每一个灯光还是有它的自体。说光光虽然是互相的含摄,但是总相中还有它的别相。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三十二相、他也三十二相,还是有不同。初地菩萨的三十二相跟凡夫的三十二相也有不同,但大方向相同;你有五种神通、他也五种神通,还是有所不同。所以你要了解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掌握总相、别相。就是说这房间里面有十盏灯光,这个灯光虽然互含互摄,但是各各有它的自体,虽然各各自体,但是灯光又互含互摄。这个就是你能够了解极乐世界的总相别相,但是不管总相别相,都是生长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当中,没有一个例外,这个叫做他力门、果地教。…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