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还有一堂课就把它讲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九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页「丙四、闻名得益」。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来到人世间,我们的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财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种种的权势来受到别人的赞叹,这种身外之物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希望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我希望我们在未来的生命当中,能够永远离开痛苦、而成就种种的安乐,所以我们才修学佛法的。这个离苦得乐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二个重点要把握得住: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首先在大乘佛法当中,你要找到一个安住处,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内心的安住简单的讲就是以净土的功德为住、或者说以四十八愿为住,我们要相信四十八愿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相信四十八愿的功德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这个目标当中,以这个当做你生命的目标。有了目标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能够确认你整个修学的方向,我们以四十八愿为住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时间的浪废、修学的摸索,我们能够集中心力一门深入,这样子能够在短暂的生命当中,成就广大的功德,因为你生命当中有一个方向;第二个、你有目标以后,你能够产生一种修学的动力。我们过去心中没有四十八愿,所以我们拜佛、念佛的时候没有力量,没有那种心灵的意乐放进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当我们心中有了四十八愿的目标、有远景的时候,我们在拜佛、念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意乐,这个就是产生目标的好处。当有了目标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降伏其心?就是这整个过程当中,蕅益大师讲「以戒定慧为助行,以忆佛念佛为正行」。这整个调伏的过程当中,重点就是让自己保持生命的进步,就好像我们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要到哪里去」?第二个、你整个前进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方向盘要不断的调整自己,让你自己的生命往这个目标不断的不断的迈进,让我们跟娑婆世界的因缘慢慢的淡薄,跟极乐世界的功德慢慢的接近,这个就是一种调伏的功夫。
丙四、闻名得益十二
前面的功德是讲到我们往生以后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还没有往生之前,我们在娑婆世界这种现世的功德利益,这当中有十二个愿,我们先看第一个愿:
丁一、诸根无缺愿(四十一)
经文
我们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消释
┌至于─得佛───┐
设我 ┌他方国土┐闻我│ │不取
─┤ ├ ┤ ├
得佛 └诸菩萨众┘名字│ ┌缺陋─┐ │正觉
└诸根┤ ├者┘
└不具足┘
好,这是现世安乐的第一个愿,我们看经文的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在「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这种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闻我名字」,这个是讲他修学的方法。这个地方的「闻」,蕅益大师讲「这个闻包括文持」,要能够受持不失。什么叫做受持不失呢?包括你对阿弥陀佛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观想,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今天在修习其它戒定慧当中,你能够以弥陀的功德当本尊,不断的礼拜、赞叹、观想。这样子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好处呢?「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今天我们以弥陀的功德当本尊的时候,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我们就不会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报。这个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难之一,障道。从自利的角度,我们今天能够吸收外在佛法的修学,是靠六根门头;你六根不具,特别是耳根跟眼根,你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你就不能够向圣贤来学习,那你的生命当中就不能够有增上的因缘,你这个生命就空过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古人说「六根有缺,受世轻慢」,会受到世人的轻慢,所以你度众不广,你就不能够广泛的度化众生。所以当我们能够修习弥陀的本尊,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我们不断的去忆念弥陀的功德、去礼拜弥陀的功德,在生命当中,我们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你再也不会出现六根不具足的果报,这个是本尊功德的加持。那这个保证对未来行菩萨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丁二、脱离女身愿(三十五)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消释
十方无量不可
┌ ┐ ┌欢喜信乐┐
设我│思议诸佛世界│闻我│ │
┤ ├ ┼发菩提心┼寿终之后─
得佛│ │名字│ │
└其有女人──┘ └厌恶女身┘
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女」众,那这些女众她在修学过程当中,她选择以弥陀功德当做她的本尊相应法门,她每天不断的对弥陀的功德加以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观想,而且内心当中保持一种「欢喜信乐」,一种真实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实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够依止「菩提心」来「厌恶女身」,诶,这个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这个愿望,对女众这种污秽的色身产生厌恶。这样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厌恶女身」的愿望,一方面她的心进入弥陀本愿的功德,有什么加持力呢?「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在她未来的生命当中,就不再出现女众的果报。在本尊功德修学的过程当中,它是先远离二种被讥嫌的、有过失的果报:第一个是六根不具,第二个是女众的果报。这个女众的果报体,在古德讲有二个障碍:第一个、胸量狭小;第二个、贪爱心重。当我们得到这个果报的时候,你很自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种胸量狭小、贪爱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产生一种嫉妒、高慢。当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当你有所失,你就会嫉妒。这二种心态正是障碍我们发广大的菩提心。在经典上说女众有五种不能:第一个、她不能作转轮圣王,人间的大国王不能现出女相的;第二个、她不能作帝释天王;第三个、她不能作大梵天王;第四个、她不能作魔王;第五个、她不能作佛。因为这五个都必须现出大丈夫相。这个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响的,心法创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响心法,所以唯识学上说「随所生所系」,你变现这个果报,这个果报体就把你障碍住了,「系」就是你被果报所系。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很容易产生蚂蚁的心态;你变成一个天人,你就会产生天人的状态;你今天显现一个女众的色身,你就很容易产生女众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是障碍菩提心的。所以当我们不断的修本尊相应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功德、礼拜弥陀的功德,我们能够保证不会出现这种女众的果报体,这个是第二个保证。
丁三、闻名得福愿(四十三)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 ┌他方国土┐闻我┌寿终之后┐┌若不尔者
─┤ ├ ┤ ├┤
得佛 └诸菩萨众┘名字└生尊贵家┘└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远离过失,远离六根不具、远离女众果报,这种障碍大乘佛法的二种过失;这个地方除了离过以外,它是一个增上,成就尊贵身。我们看经文的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这个菩萨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修六波罗蜜;但是他除了修六波罗蜜之外,他还能够兼修「闻我名字」,他能够加修弥陀的本尊相应法,他每天有空能够拨出时间,礼拜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应。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一期生命「之后」,假设他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来生会出现什么果报呢?他会产「生」一种被人恭敬赞叹的一个果报的「家」庭,「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个「生尊贵家」,龙树菩萨的《智度论》解释有三种的果报体是尊贵家:第一个、生在剎帝利的王族,为有权势力的,你来生很可能生长在一个王公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权势;第二个、你生在婆罗门家,婆罗门就是我们说的士大夫,有学问的家庭;第三个、你生长在居士家,有财富的家庭。这种权势、财富、学问,这三个都叫做尊贵家。身为一个菩萨为什么要生长在尊贵家呢?因为他能够为世人所尊重,而能够度众广大。同样的菩提心、同样的道德学问,你出现的是一个尊贵的色身,别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众生的因缘就特别的广泛,所以这个尊贵家是有利于我们行菩萨道。
我亲近过很多的长老,当然这些长老都有福报,但是我觉得忏公师父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气质特别的尊贵,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充满着贵气。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事情要出现,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讨为什么这位长老有这种特殊的气质?后来我发现忏公师父非常喜欢拜佛,诸位要知道我的用词──「他非常喜欢」,他已经超过一般人的喜欢。现在是十点五十分,假设是还有五分钟吃饭,他这五分钟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来吃饭。你跟他约时间要外出,还有三分钟,他又跑去拜三拜(哈哈),他逮到机会就拜佛,所以说事出必有因。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学生,我过去在佛学院的时候辅导新生,发觉…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