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還有一堂課就把它講完。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九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一頁「丙四、聞名得益」。
我們身爲一個有情衆生,我們來到人世間,我們的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財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種種的權勢來受到別人的贊歎,這種身外之物都不是我們追求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希望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希望我們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能夠永遠離開痛苦、而成就種種的安樂,所以我們才修學佛法的。這個離苦得樂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學,有二個重點要把握得住:第一個是「雲何應住」,第二個是「雲何降伏其心」。首先在大乘佛法當中,你要找到一個安住處,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內心的安住簡單的講就是以淨土的功德爲住、或者說以四十八願爲住,我們要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我們相信四十八願的功德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這個目標當中,以這個當做你生命的目標。有了目標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能夠確認你整個修學的方向,我們以四十八願爲住的時候,我們就不再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時間的浪廢、修學的摸索,我們能夠集中心力一門深入,這樣子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成就廣大的功德,因爲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方向;第二個、你有目標以後,你能夠産生一種修學的動力。我們過去心中沒有四十八願,所以我們拜佛、念佛的時候沒有力量,沒有那種心靈的意樂放進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當我們心中有了四十八願的目標、有遠景的時候,我們在拜佛、念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産生一個強大的意樂,這個就是産生目標的好處。當有了目標以後,我們應該怎麼去降伏其心?就是這整個過程當中,蕅益大師講「以戒定慧爲助行,以憶佛念佛爲正行」。這整個調伏的過程當中,重點就是讓自己保持生命的進步,就好像我們今天到臺北去,你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到哪裏去」?第二個、你整個前進的過程當中,你那個方向盤要不斷的調整自己,讓你自己的生命往這個目標不斷的不斷的邁進,讓我們跟娑婆世界的因緣慢慢的淡薄,跟極樂世界的功德慢慢的接近,這個就是一種調伏的功夫。
丙四、聞名得益十二
前面的功德是講到我們往生以後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還沒有往生之前,我們在娑婆世界這種現世的功德利益,這當中有十二個願,我們先看第一個願:
丁一、諸根無缺願(四十一)
經文
我們請合掌,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消釋
┌至于─得佛───┐
設我 ┌他方國土┐聞我│ │不取
─┤ ├ ┤ ├
得佛 └諸菩薩衆┘名字│ ┌缺陋─┐ │正覺
└諸根┤ ├者┘
└不具足┘
好,這是現世安樂的第一個願,我們看經文的消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在「他方國土」的「諸菩薩衆」,這種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聞我名字」,這個是講他修學的方法。這個地方的「聞」,蕅益大師講「這個聞包括文持」,要能夠受持不失。什麼叫做受持不失呢?包括你對阿彌陀佛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觀想,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今天在修習其它戒定慧當中,你能夠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不斷的禮拜、贊歎、觀想。這樣子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什麼好處呢?「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今天我們以彌陀的功德當本尊的時候,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我們就不會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報。這個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難之一,障道。從自利的角度,我們今天能夠吸收外在佛法的修學,是靠六根門頭;你六根不具,特別是耳根跟眼根,你耳朵聽不到聲音、眼睛看不到東西,你就不能夠向聖賢來學習,那你的生命當中就不能夠有增上的因緣,你這個生命就空過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第二個、從利他的角度,古人說「六根有缺,受世輕慢」,會受到世人的輕慢,所以你度衆不廣,你就不能夠廣泛的度化衆生。所以當我們能夠修習彌陀的本尊,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我們不斷的去憶念彌陀的功德、去禮拜彌陀的功德,在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會産生一種力量,你再也不會出現六根不具足的果報,這個是本尊功德的加持。那這個保證對未來行菩薩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丁二、脫離女身願(叁十五)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消釋
十方無量不可
┌ ┐ ┌歡喜信樂┐
設我│思議諸佛世界│聞我│ │
┤ ├ ┼發菩提心┼壽終之後─
得佛│ │名字│ │
└其有女人──┘ └厭惡女身┘
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女」衆,那這些女衆她在修學過程當中,她選擇以彌陀功德當做她的本尊相應法門,她每天不斷的對彌陀的功德加以禮拜、口業的贊歎、意業的觀想,而且內心當中保持一種「歡喜信樂」,一種真實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實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夠依止「菩提心」來「厭惡女身」,诶,這個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這個願望,對女衆這種汙穢的色身産生厭惡。這樣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厭惡女身」的願望,一方面她的心進入彌陀本願的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呢?「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出現女衆的果報。在本尊功德修學的過程當中,它是先遠離二種被譏嫌的、有過失的果報:第一個是六根不具,第二個是女衆的果報。這個女衆的果報體,在古德講有二個障礙:第一個、胸量狹小;第二個、貪愛心重。當我們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你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這種胸量狹小、貪愛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産生一種嫉妒、高慢。當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當你有所失,你就會嫉妒。這二種心態正是障礙我們發廣大的菩提心。在經典上說女衆有五種不能:第一個、她不能作轉輪聖王,人間的大國王不能現出女相的;第二個、她不能作帝釋天王;第叁個、她不能作大梵天王;第四個、她不能作魔王;第五個、她不能作佛。因爲這五個都必須現出大丈夫相。這個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響的,心法創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響心法,所以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系」,你變現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把你障礙住了,「系」就是你被果報所系。你變成一只螞蟻,你就很容易産生螞蟻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天人,你就會産生天人的狀態;你今天顯現一個女衆的色身,你就很容易産生女衆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障礙菩提心的。所以當我們不斷的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功德、禮拜彌陀的功德,我們能夠保證不會出現這種女衆的果報體,這個是第二個保證。
丁叁、聞名得福願(四十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他方國土┐聞我┌壽終之後┐┌若不爾者
─┤ ├ ┤ ├┤
得佛 └諸菩薩衆┘名字└生尊貴家┘└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遠離過失,遠離六根不具、遠離女衆果報,這種障礙大乘佛法的二種過失;這個地方除了離過以外,它是一個增上,成就尊貴身。我們看經文的消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他方國土」的「諸菩薩衆」,這個菩薩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他修六波羅蜜;但是他除了修六波羅蜜之外,他還能夠兼修「聞我名字」,他能夠加修彌陀的本尊相應法,他每天有空能夠撥出時間,禮拜阿彌陀佛、贊歎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身口意的叁密相應。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壽終之後,生尊貴家」,這一期生命「之後」,假設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來生會出現什麼果報呢?他會産「生」一種被人恭敬贊歎的一個果報的「家」庭,「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生尊貴家」,龍樹菩薩的《智度論》解釋有叁種的果報體是尊貴家:第一個、生在剎帝利的王族,爲有權勢力的,你來生很可能生長在一個王公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權勢;第二個、你生在婆羅門家,婆羅門就是我們說的士大夫,有學問的家庭;第叁個、你生長在居士家,有財富的家庭。這種權勢、財富、學問,這叁個都叫做尊貴家。身爲一個菩薩爲什麼要生長在尊貴家呢?因爲他能夠爲世人所尊重,而能夠度衆廣大。同樣的菩提心、同樣的道德學問,你出現的是一個尊貴的色身,別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衆生的因緣就特別的廣泛,所以這個尊貴家是有利于我們行菩薩道。
我親近過很多的長老,當然這些長老都有福報,但是我覺得忏公師父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氣質特別的尊貴,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充滿著貴氣。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事情要出現,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討爲什麼這位長老有這種特殊的氣質?後來我發現忏公師父非常喜歡拜佛,諸位要知道我的用詞──「他非常喜歡」,他已經超過一般人的喜歡。現在是十點五十分,假設是還有五分鍾吃飯,他這五分鍾他就去拜叁拜,拜完再來吃飯。你跟他約時間要外出,還有叁分鍾,他又跑去拜叁拜(哈哈),他逮到機會就拜佛,所以說事出必有因。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學生,我過去在佛學院的時候輔導新生,發覺…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