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布施學得不錯、持戒也學得不錯啊,如果你的脾氣能夠改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那這個居士聽了大歡喜,然後就慢慢的改他的脾氣。我在想一件事情就是說,一個人要改變,諸位你永遠要記住一句話,諸位如果以後弘法的話,「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麼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而這個地方四悉檀的「歡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師說:沒有歡喜義,後面的滅惡、生善、入理都不能夠成就。所以菩薩的「他心智」是幹什麼呢?是要觀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願望,才能夠應機說法,是這個意思。

   丁十二、宿命智通願(五)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消釋

   ┌宿命─────┐

  設我 國┌天┐  │  │

   ─ ┤ ├不識┤  ├不取正覺

  得佛 中└人┘  │下至知百千億那│

   └  ┘

   由他諸劫事者

  我們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身體的形狀;天耳通是聽到他的聲音;他心通是知道他現在善根的淺薄、煩惱的粗重,是看到他現在的結果;宿命通是知道他爲什麼形成這個結果,看到他的過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是什麼因緣而造就現在的結果,就靠宿命通。前面是他心通看到現在的結果,這個宿命通是看到他過去的過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天人」假設「不」成就「宿命」通。這個宿命通《大智度論》(大25,265a)上說是「知所從來」,知道這個人過去是什麼樣的因緣,所以他有這個煩惱:比如這個人爲什麼出家以後很喜歡拜佛,他有他的因緣;爲什麼這個人不喜歡拜佛、喜歡打坐,有他的因緣:這個菩薩能夠知所從來。能夠知道「百千億」億整個「諸劫」的種種「事」。這個「事」就是他善惡的因緣,他的善根是什麼因緣成就的、他的罪業是什麼因緣成就的。

  這一點《楞嚴經》很強調,「知所從來」,《楞嚴經》覺得一個人他的繩子是怎麼結的,他是怎麼打結的,你要把他的結打開來,你要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開的。說這個人,A有貪煩惱,B有貪煩惱,對治的方法不一樣,因爲他們剛開始形成這個貪煩惱的過程是不一樣的,他們二個形成貪欲煩惱的過程不一樣,你怎麼能夠用同樣的藥去對治呢?我要告訴大家一個觀念,過程是很重要的,你不了解他的過程,你就不能爲他解開問題。所以你看現在很多的治療像催眠法,其實這個是合乎《楞嚴經》的道理,你看他爲什麼一看到水就怕?你說「诶,你不要怕水不要怕水」,你跟他這樣說沒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從來」,你這個害怕的心事出必有因,是怎麼形成的,把它找出來。所以這個宿命通能夠知所從來,能夠找到善惡形成的一個過程。其實這個五通是通外道的、也通于二乘,但是它的內涵不一樣的,你看它都是,諸位看看下面知百千億億什麼諸佛國土、知百千億億諸劫事,特別的廣大。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一個修仙道婆羅門的地方,說這個婆羅門有很強大的宿命通,釋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一個骨頭給他看:你看這個人他生前是做什麼事的?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死了以後到哪裏去?這個外道一入定:哦,這個人他是在哪裏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得什麼病死的、他現在到哪裏去了,講得清清楚楚。佛陀說:不錯不錯,善哉善哉。佛陀又拿另外一個骨頭給他看說:這個他是從哪裏出生的?他是做什麼行業的?他是生什麼病死的?他是往哪裏去?結果這個骨頭他一看,看不出來。爲什麼?因爲那是一個阿羅漢的骨頭。阿羅漢入無生以後,他找不到他的訊息了,這個婆羅門竟然看不到他的過去。所以你就可以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羅漢的神通、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那這個地方,其實這個神通都可以說是「他力門、果地教」,都是我們先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過程當中,我們再慢慢慢慢的、慢慢慢慢的償還,先享受後付款,就這個道理。

   丁十叁、壽命無量願(十叁)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有能限量──────┐

   ─壽命┤   ├不取正覺

  得佛  └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極樂世界在古德說有叁種無量:第一個是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整個依報的國土都是光明的,極樂世界沒有一個角落是黑暗的,絕對沒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個、極樂世界的正報是壽命無量;第叁個、眷屬無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薩,諸善俱會:叁種無量。這個地方是講到壽命無量。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假設我的「壽命」是「有限量」的話,這個限量是「下至百千億」億「劫」,那就「不取正覺」了。

  這個壽命無量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很重要的,古德在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所以他的受用特別殊勝,他沒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樂的感受。極樂世界供養諸佛、植衆德本,而且見佛聞法、增長菩提,你能夠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也特別殊勝。這樣的一個果報體,假設他的壽命很短暫的話呢,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終成遺撼。說你看一個杯子,這個杯子長得很漂亮,裏面裝了很多個甘露,但是杯底裏面有漏洞,那這樣子這個杯子就遺撼了。你看這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身相莊嚴、衣食自然、五種神通,你還不一定要待在極樂世界,你經常能夠遨遊十方世界,它提供你這麼好的果報體,當然我們很在乎這個時間,這個果報體我們說「借假修真」,到底這個果報體我們能夠用多久?「下至百千億」億「劫」,有足夠的時間讓你修學聖道。

  我想我們今天流轉到現在,我們感覺到叁界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諸位怎麼想,其實我們對叁界果報的厭惡,我們不在乎什麼老病死,因爲我們久了也就習慣了;但是無常敗壞這個非常可怕。我在想一個問題,如果叁界的壽命長一點,不要經常這樣死來死去的,可能很多人會考慮繼續留在叁界。就是說叁界的果報體太短了,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爲生老病死好不容易我適應了,我適應以後死掉又換另外一個環境,新的環境又適應了我又死掉,弄到一個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們必須不斷的適應新的環境,等到你摸清楚開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實我覺得,叁界當中最大的傷害除了生病以外,這個死亡是很嚴重的,這個分段生死,讓你整個修學聖道一加一不能夠等于二,不能夠相續下去。

  所以這個地方,極樂世界提供一個這麼長的壽命,古人說一句話「拼個今生,永做閑漢」,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勞永逸,辛苦一次,一次解決。我覺得這個非常好,我今生拼了,得到這個果報以後一勞永逸。你看我們爲什麼不到天上去?因爲他的壽命太短了。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結果又掉下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果報就是一勞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從今以後,你就可以長久受用這個果報,所以壽命這個願望實在是太重要了。好,我們看今天最後的一個願:

   丁十四、隨願修短願(十五)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壽┌無能─限量────┐┌若不爾者

   ─ ┤ ├ ┤  ├┤

  得佛 中└人┘命└除其本願─修短自在┘└不取正覺

  這個地方也講到跟壽命有關系的。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他的「壽命」是「無能限量」的。這個我們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量」是「有量的無量」,你有一天還是要面臨死亡,是有量的無量,不過這個時間是很長的。「除」非你有一個特殊的菩提「本願」,你能夠「修短自在」,這個「修」就是長期的修學、或者短暫的修學,這個是合乎你心中的願望。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馬上離開極樂世界。離開極樂世界,在古德的批注當中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以初地菩薩的力量,你轉投生到其它的十方佛土去,你等于是把阿彌陀佛佛土當做成佛的第一個跳板,到極樂世界成就無生法忍,然後你就放棄那個壽命,到另外一個佛土去,那個時候你自在了。第二個、你成就無生法忍以後,你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別重,就是你不需要這麼長的壽命,你把這個壽命舍掉,這第一個選擇。第二個、你覺得極樂世界不錯啊,我就長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你等覺菩薩爲止。

  諸位讀過《阿彌陀經》就知道,它講到「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蕅益大師解釋說:阿鞞跋致是初發心初往生的菩薩;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就是在那個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很多等覺菩薩。當然你不能夠在極樂世界成佛,因爲成佛你自己要發願創造一個國土,但是極樂世界可以讓你待到等覺菩薩,再離開也可以。你成就無生法忍,馬上回入娑婆、或者親近十方諸佛國土,也可以,這個叫做「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你看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省庵大師悲心很重,他做《勸發菩提心文》,他臨命終的時候,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師說:大衆切莫哭泣,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各宜淨心念佛可也。他說你們不要哭,我去去就來。所以這個菩薩可能不會待太久啦。就是隨順你的本願而修短自在。所以你看我們修淨土的發願文有二個:一個是「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對不對,後來忏公師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們覺得哪一個比較好?第一個、你跟不退菩薩一天到晚跟…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