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實踐這個願的時候,你背後那個心靈的力量,是不是能夠做到「至心精進,求道不止」。

  我覺得一個人的成功,你心靈的素質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傾向、有人是有失敗的傾向,這是一個事實。你看有些人碰到一個逆境就放棄了,他不做了,就做其它的,其它的做沒多久又放棄了,這種人是很容易跟失敗結在一起的。就是說今天這麼大的願望,你那個背後的力量,用什麼樣的心的法門來推動這些願望會成功呢?只有四個字──「至心精進」。我們解釋一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分二段來說明:第一個是「至心」,這個「至心」善導大師解釋說「是一種真實的心」。你列出很多願望,你以後要幹什麼幹什麼,要做一個講經的法師、要成就種種的波羅蜜、要蓋一個道場攝受很多人來住、最後往生淨土。那你這個願望是不是能夠成功呢?就是你的心是不是真實。什麼叫真實心呢?善導大師說:不求名聞利養之心。一個菩薩要完成他的使命、他的願望,就是這個人的欲望要淡薄,你才能夠發揮你強大的力量。一個人妄想太多、欲望太重啊,你很難産生強大的力量,很難。所以你要讓你的心力強,只有一種情況,讓你的內心妄想減少、欲望淡薄,這個叫「至心」。在這樣一種沒有妄想幹擾的情況之下「精進」,「精」者專一,「進」者相續,你很專一的、相續的去完成你的使命,而且「求道不止」。簡單的講就是你不能放棄。那你只要保持一個「精進」不放棄的心情,你一定可以成就你無上菩提的佛果,你也可以完成你在因地所發的叁種願──法身願、淨土願、衆生願。這個地方,佛陀就跟他開示要完成這一個使命最重要的心法。

  第二個、開示他的修學法門。這個時候佛陀開示心法以後,就「廣」泛的宣「說」在過去的諸佛當中,已經成就的「二百一十億」的「諸佛剎土」。這當中包括它的眷屬,這些衆生有什麼「善惡」正報的身心;包括它依報的「國土」,有「麤妙」的差別。就相「應其心」中的「願」望,顯「現」給法藏菩薩來作參考。

  這裏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古德說:佛陀要顯現給法藏比丘看他的國土,就把好的地方顯現出來就好,爲什麼要把天人的善惡、國土的麤妙,把好的顯出來、壞的也顯出來呢?古德解釋說:因爲把好壞都顯出來,是要使令法藏比丘善知取舍、善知取舍。比如說「國土」,你只顯現好的,他就不能夠避免壞的。我舉一個例子,法藏菩薩的第一個願就是「國中沒有叁惡道」。他爲什麼知道要發這個願呢?他就是看到世自在王佛顯現的國土當中,有的佛土是有叁惡道的,很多的苦惱,所以說「诶,這個不行哦,我的國土要避免這件事情,诶,不能有叁惡道。」他看到有些國土的衆生當中有很多的女衆,引起很多的是非,他就「我的國土不能有女衆」。當然你今天要能夠遠離過失,你一定要先看到過失相,所以世自在王佛必須把諸佛的剎土當中,優點的地方、缺點的地方通通顯現給他,使令他善取優點、善舍缺點。所以你看在彌陀的本願當中,有些是建立的、有些是遠離的。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因爲當初佛陀所現的國土就是有好壞的差別。那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至心精進」。印光大師說:我們菩薩六波羅蜜,其實只有四個法門,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這個忍辱跟精進不是法門,它是一種心理素質。他說:你這個六波羅蜜是成功失敗,這個行力跟忍力是關鍵,所以印光大師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心理的素質,你就是善用你的忍力跟行力,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上慧下天法師說:我告訴你一個秘訣(衆笑),傳授修行的心要。他說「你順境的時候要行力」,身心健康非常好,因爲有時候我們善業起現行,身體健康、心情愉快,這個時候你要趕快用功,因爲你這個是大好時光,太陽出來的時候,因爲你一生當中這種好時光不多,你要趕快的精進用功、積集資糧。遇到逆境的時候,你剛好是阿賴耶識罪業起現前的時候,處逆境要守,安忍不動,這個時候你一動就完了,更糟糕了。所以順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菩薩發了很多願,那這個願是不是可以實踐,就看這個菩薩的心理素質,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夠好。好,我們看最後一段:

   (五)思惟攝取

  前面佛陀開示了心法跟國土的差別以後,法藏比丘聽了以後,他就開始對這件事情加以「思惟」、加以「攝取」,我們看經文: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T12,267c)   ─《無量壽經》─

  這一段經文我們分成叁段:第一個是說明他的誓願力,他發起願望。法藏「比丘」聽到世自在王「佛所說」的「嚴淨國土」以後,他「見」到以後,他就産生一種「無上」要成熟衆生、莊嚴淨土的「願」,這個等于是前面發過了,現在把這個願更堅定了。第二個、「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就産生一種智慧的觀照。那這個智慧的觀照是二部分:第一個是我空、法空的根本智,我空、法空智是所謂的「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當我們以空觀智觀照真理的時候,內心是「無著」的;第二個指的是後得智,善知諸法的差別,所以他這個時候「一切世間,無能及者」。他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他又能夠善知取舍,這個國土要怎麼安排,所謂的「無住而生心」,這個是贊歎他的智慧。第叁個是贊歎他的行動,「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他花了「五劫」的時間,可以說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産生真實的波羅蜜,他等于是息諸緣務,好好的去「思惟」、去「攝取」「清淨」「莊嚴佛國」的妙「行」。這個「攝取」的意思就是說,攝他人國土取爲己用,攝他人之國土取爲己用。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法藏比丘看到其它的國土有八功德水,它這個水質特別好,他就發願了「我成佛時亦當如是」;他看到這個宮殿很莊嚴,他就發願了「我成佛時亦當如是」:這個就是「攝取」,他把別人的優點攝爲己用,當然也包括把別人的缺點,自己能夠好好的作參考。

  到這個地方等于是整個彌陀四十八願就正式成立了,接下來就正式發四十八願,這個我們到「正宗分」再說明。我們等于是介紹了整個法藏菩薩的願望。

   乙二、淨土法門之特色

  法藏比丘發了這四十八大願以後,這個願望開始創造在法界的時候,對大乘佛法到底産生什麼樣的影響?當這個願望成立以後,後世衆生在修學聖道的時候,其實深受這四十八願的影響,所以就開始産生很多的判教出來,首先我們看最早的龍樹菩薩的判教,有難行道跟易行道,我們先把這二道念一遍:

   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無量劫,捍勞

  

   ┌難行道─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

   │  豎出叁界,曆劫修證,是爲難行道。

  ┌┤

  ││  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力加持

  ││

  │└易行道─,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

  │

  │  是爲易行道。

  │

  │    ─龍樹菩薩─

  好,在整個把心力跟佛力判教的最早最早的祖師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在佛滅度七百年以後,他在《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T26,20a)提出一個易行道跟難行道的概念,他說:我們每一個菩薩的成佛之道,其實是有二道的差別,一個是難、一個是易的差別。什麼叫「難」呢?假設你選擇的道路是「惟靠自力」,你修學過程當中,完全仰仗你心靈的力量:持「戒」對治你身口的過失,禅「定」對治你的散亂,智「慧」對治你心中的顛倒,這個時候你完全拒絕存在法界當中這種本願的功德、完全不要,你也不禮拜他、也不贊歎他、也不觀想他。這樣子經過「無量劫」的時間,用你內心的力量,來面對你無始的業力,過去所造的殺盜淫妄,你自己一個人去承當,這個過程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捍勞忍苦」,「次第」的去「破」除叁界的愛見煩惱,也破除界外的「無明」煩惱,也破除了「塵沙惑」,塵沙惑就是法執,通界內界外的,慢慢的「豎出叁界」,「曆劫修證,是爲難行道」,因爲你要單獨的面對你的業力,當然這個困難度就特別的高。第二個選擇,你怎麼辦呢?「仰賴佛力」,你一方面修戒定慧,把心靈的力量加強起來,一方面拜佛、念佛、憶念佛陀,「執持」佛陀的聖「號」,當然就「得」到「佛」陀的感應,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在感應當中,不退轉于無上菩提,而且能夠很快的「成」就佛道,這個叫做「易行道」。這個難易當中包括了二個差別:第一個是時間上的差別,龍樹菩薩說這個難行道的時間是久、苦的,而易行道事速、超的。也就是說當你選擇完全靠心力的時候,你的菩薩道肯定花的時間會比別人多;第二個、你選擇難行道還有一個問題,在空間上有險、墮的問題,一個腳沒有踩好,很容易就墮落到深坑裏面去了,有危險、墮落的障礙,就是我們講「很容易退失菩提心」。龍樹菩薩舉一個譬喻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到目的地,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走陸道步行,「我用走的」,可以,但是很辛苦;第二個、水道乘船,這就比較容易。這個地方我們要講一個問題就是說,龍樹菩薩當初提出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的淨土法門是有二點差別的:第一個、他講的仰仗佛力,這個地方的佛沒有單指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菩薩,只要法界當中已經成就的──藥師佛、阿閦毗佛……,都可以,你都可以憶念他的聖號,啓動他的力量來幫助你;第二個、在龍樹菩薩的概念當中,並沒有求生淨土的概念,他只是說「仰仗佛力,在生命當中保持我們菩提心的善根,來破除我們的遮障」,所以在這個時候,龍樹菩薩難行道、易行道的概念,並…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