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践这个愿的时候,你背后那个心灵的力量,是不是能够做到「至心精进,求道不止」。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你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倾向、有人是有失败的倾向,这是一个事实。你看有些人碰到一个逆境就放弃了,他不做了,就做其它的,其它的做没多久又放弃了,这种人是很容易跟失败结在一起的。就是说今天这么大的愿望,你那个背后的力量,用什么样的心的法门来推动这些愿望会成功呢?只有四个字──「至心精进」。我们解释一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分二段来说明:第一个是「至心」,这个「至心」善导大师解释说「是一种真实的心」。你列出很多愿望,你以后要干什么干什么,要做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成就种种的波罗蜜、要盖一个道场摄受很多人来住、最后往生净土。那你这个愿望是不是能够成功呢?就是你的心是不是真实。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一个菩萨要完成他的使命、他的愿望,就是这个人的欲望要淡薄,你才能够发挥你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妄想太多、欲望太重啊,你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很难。所以你要让你的心力强,只有一种情况,让你的内心妄想减少、欲望淡薄,这个叫「至心」。在这样一种没有妄想干扰的情况之下「精进」,「精」者专一,「进」者相续,你很专一的、相续的去完成你的使命,而且「求道不止」。简单的讲就是你不能放弃。那你只要保持一个「精进」不放弃的心情,你一定可以成就你无上菩提的佛果,你也可以完成你在因地所发的三种愿──法身愿、净土愿、众生愿。这个地方,佛陀就跟他开示要完成这一个使命最重要的心法。
第二个、开示他的修学法门。这个时候佛陀开示心法以后,就「广」泛的宣「说」在过去的诸佛当中,已经成就的「二百一十亿」的「诸佛剎土」。这当中包括它的眷属,这些众生有什么「善恶」正报的身心;包括它依报的「国土」,有「麤妙」的差别。就相「应其心」中的「愿」望,显「现」给法藏菩萨来作参考。
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古德说:佛陀要显现给法藏比丘看他的国土,就把好的地方显现出来就好,为什么要把天人的善恶、国土的麤妙,把好的显出来、坏的也显出来呢?古德解释说:因为把好坏都显出来,是要使令法藏比丘善知取舍、善知取舍。比如说「国土」,你只显现好的,他就不能够避免坏的。我举一个例子,法藏菩萨的第一个愿就是「国中没有三恶道」。他为什么知道要发这个愿呢?他就是看到世自在王佛显现的国土当中,有的佛土是有三恶道的,很多的苦恼,所以说「诶,这个不行哦,我的国土要避免这件事情,诶,不能有三恶道。」他看到有些国土的众生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引起很多的是非,他就「我的国土不能有女众」。当然你今天要能够远离过失,你一定要先看到过失相,所以世自在王佛必须把诸佛的剎土当中,优点的地方、缺点的地方通通显现给他,使令他善取优点、善舍缺点。所以你看在弥陀的本愿当中,有些是建立的、有些是远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当初佛陀所现的国土就是有好坏的差别。那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至心精进」。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跟忍力是关键,所以印光大师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心理的素质,你就是善用你的忍力跟行力,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以前我们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法师说: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众笑),传授修行的心要。他说「你顺境的时候要行力」,身心健康非常好,因为有时候我们善业起现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你要赶快用功,因为你这个是大好时光,太阳出来的时候,因为你一生当中这种好时光不多,你要赶快的精进用功、积集资粮。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刚好是阿赖耶识罪业起现前的时候,处逆境要守,安忍不动,这个时候你一动就完了,更糟糕了。所以顺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菩萨发了很多愿,那这个愿是不是可以实践,就看这个菩萨的心理素质,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够好。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五)思惟摄取
前面佛陀开示了心法跟国土的差别以后,法藏比丘听了以后,他就开始对这件事情加以「思惟」、加以「摄取」,我们看经文: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T12,267c) ─《无量寿经》─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个是说明他的誓愿力,他发起愿望。法藏「比丘」听到世自在王「佛所说」的「严净国土」以后,他「见」到以后,他就产生一种「无上」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的「愿」,这个等于是前面发过了,现在把这个愿更坚定了。第二个、「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就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那这个智慧的观照是二部分:第一个是我空、法空的根本智,我空、法空智是所谓的「其心寂静,志无所著」,当我们以空观智观照真理的时候,内心是「无着」的;第二个指的是后得智,善知诸法的差别,所以他这个时候「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他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他又能够善知取舍,这个国土要怎么安排,所谓的「无住而生心」,这个是赞叹他的智慧。第三个是赞叹他的行动,「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他花了「五劫」的时间,可以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产生真实的波罗蜜,他等于是息诸缘务,好好的去「思惟」、去「摄取」「清净」「庄严佛国」的妙「行」。这个「摄取」的意思就是说,摄他人国土取为己用,摄他人之国土取为己用。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法藏比丘看到其它的国土有八功德水,它这个水质特别好,他就发愿了「我成佛时亦当如是」;他看到这个宫殿很庄严,他就发愿了「我成佛时亦当如是」:这个就是「摄取」,他把别人的优点摄为己用,当然也包括把别人的缺点,自己能够好好的作参考。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整个弥陀四十八愿就正式成立了,接下来就正式发四十八愿,这个我们到「正宗分」再说明。我们等于是介绍了整个法藏菩萨的愿望。
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
法藏比丘发了这四十八大愿以后,这个愿望开始创造在法界的时候,对大乘佛法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这个愿望成立以后,后世众生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其实深受这四十八愿的影响,所以就开始产生很多的判教出来,首先我们看最早的龙树菩萨的判教,有难行道跟易行道,我们先把这二道念一遍:
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
┌难行道─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
│ 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
││ 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
││
│└易行道─,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
│
│ 是为易行道。
│
│ ─龙树菩萨─
好,在整个把心力跟佛力判教的最早最早的祖师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他在《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T26,20a)提出一个易行道跟难行道的概念,他说:我们每一个菩萨的成佛之道,其实是有二道的差别,一个是难、一个是易的差别。什么叫「难」呢?假设你选择的道路是「惟靠自力」,你修学过程当中,完全仰仗你心灵的力量:持「戒」对治你身口的过失,禅「定」对治你的散乱,智「慧」对治你心中的颠倒,这个时候你完全拒绝存在法界当中这种本愿的功德、完全不要,你也不礼拜他、也不赞叹他、也不观想他。这样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你内心的力量,来面对你无始的业力,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你自己一个人去承当,这个过程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捍劳忍苦」,「次第」的去「破」除三界的爱见烦恼,也破除界外的「无明」烦恼,也破除了「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法执,通界内界外的,慢慢的「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因为你要单独的面对你的业力,当然这个困难度就特别的高。第二个选择,你怎么办呢?「仰赖佛力」,你一方面修戒定慧,把心灵的力量加强起来,一方面拜佛、念佛、忆念佛陀,「执持」佛陀的圣「号」,当然就「得」到「佛」陀的感应,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在感应当中,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而且能够很快的「成」就佛道,这个叫做「易行道」。这个难易当中包括了二个差别:第一个是时间上的差别,龙树菩萨说这个难行道的时间是久、苦的,而易行道事速、超的。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完全靠心力的时候,你的菩萨道肯定花的时间会比别人多;第二个、你选择难行道还有一个问题,在空间上有险、堕的问题,一个脚没有踩好,很容易就堕落到深坑里面去了,有危险、堕落的障碍,就是我们讲「很容易退失菩提心」。龙树菩萨举一个譬喻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到目的地,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走陆道步行,「我用走的」,可以,但是很辛苦;第二个、水道乘船,这就比较容易。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说,龙树菩萨当初提出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净土法门是有二点差别的:第一个、他讲的仰仗佛力,这个地方的佛没有单指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菩萨,只要法界当中已经成就的──药师佛、阿閦毗佛……,都可以,你都可以忆念他的圣号,启动他的力量来帮助你;第二个、在龙树菩萨的概念当中,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只是说「仰仗佛力,在生命当中保持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来破除我们的遮障」,所以在这个时候,龙树菩萨难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并…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