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就「佛」道,来实践这六度的「愿」望。这一段经文是说明法藏比丘他要成就法身,摄法身愿,就是一种正报的法身。
这以下我们看第二个摄净土,他的依报净土,「令我作佛,国土第一」。那这个法身要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就是我们讲的净土。法藏比丘说:我以后的「国土」是要最为殊胜的,在一切诸佛国土中是最殊胜的。是怎么个殊胜法呢?这以下列出了三点:第一个「其众奇妙」,这个「众」就是他人天的眷属,你这个佛陀要有眷属。比如说你盖了一个义德寺,要有方丈、有住众的。法藏比丘他要求他以后成就佛陀的时候,他的住众要特别的希「奇」微「妙」。那这地方我们提出三点,包括未来他有三个愿,跟这个愿望有关系的:第一个、法藏比丘他成佛以后,他的住众要具足三十二相,他要求里面的住众相貌要庄严,这是其它佛陀的净土没有这种情况,很特别的;第二个、他希望他未来国土的众生有五种神通,这个也不是其它净土所有的,其它的净土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但是他这个国土的众生一定要有这五种神通;第三个、他要求里面的国土寿命久远,每一个人的寿命都要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面的这三个愿,都跟他当初很雏形、原始的愿望有关系的。第二个「道场超绝」。前面是讲人,这个地方是讲处所。那他这个处所要很「超」然。怎么个「超绝」法呢?我们也提出二点来说明:第一个、你看极乐世界它受生的处所很特别,我们读《阿弥佛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上面的莲华受生,这个也是其它国土很少的。他的道场、住处要特别庄严。第三个「国如泥洹」,这个很重要了。这个「泥洹」的意思叫大般涅槃,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整个道场的设计,包括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必须要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跟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接触的时候,要能够产生不退转的功德,他那个国土不但是庄严,还要能够释放一种圣道的力量,它不但是庄严,还必需有解脱的力量,「而无等双」,在其它的佛土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我在准备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关系的。你一个志向太羸弱的人,你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胸量狭小。我们讲你那个「器」,你那个杯子那么小,你不断的倒水,你的杯子就是这样子而已。所以你看今天阿弥陀佛能够被十方诸佛公认「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就与众不同,你看「令我作佛,国土第一」,他就是有这种高超的理想。当然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很粗胚的心中的想法,还没有经过世自在王佛的指导,但是你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就像忏公师父说的「这个人的性格是这种个性」(呵呵),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结果。比如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诸位知道结果会一样吗?对,不一样。因为你为什么拜呢?你不是身体去拜,你心不同嘛,他的心是这种心量,你是这个心量,同样一百拜心加上去当然不一样,心为业主。我告诉大家,我在佛学院带了一百多个学生,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胸量要大,你的功德才能够大。你胸量不大,你整个格局都不会大,所有的都不会大。这个地方很重要。
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摄净土愿。
第三个,第三个跟我们有关系,这么庄严的法身、这么庄严的净土是谁可以去?这个跟我们关系就密切了,叫摄众生愿。「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我今天创造一个这么漂亮、这么庄严的道场,到底是哪些住众可以来住呢?「我」应该以大悲心来「哀愍」,来「度脱一切」的圣位的菩萨,乃至于凡位的菩萨,「一切」的就是十方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可以来。他们来的标准是什么呢?往生的正因,「十方来生,心悦清净」,这些「十方」的众生要「来」受「生」,必需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心悦」,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好乐心来愿生我国;第二个、你临终要保持十念相续的「清净」,我们讲往生的最低标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够以一种清净的信愿,然后临终来忆念佛陀的名号、相续的十念,这是一个往生的标准。往生以后,「已至我国,快乐安隐」,来到「我」的「国」家,你的内心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快乐」,你到极乐世界的心情跟你在娑婆世界不一样。我们在娑婆世界,那是苦乐忧喜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安乐当中更重要的是内心「安稳」,这个地方「安稳」指的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圣道。我们今天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比如说你吃一个饭吃得很好吃、很快乐,这是不安稳的,因为它是五欲乐;但是你在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有圣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稳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弥陀佛发愿的一个雏形标出来。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大乘佛法的生命观,简单的讲就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从大乘佛法的观点来看,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本来存在的,不可能。本来没有是怎么有的呢?「一切从缘起」,仗缘而生,阿弥陀佛广大殊胜的愿力也不例外。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发起这么大的愿望呢?第一个、要有诸佛的出世,这个世间上没有佛陀的出世,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道理,也就没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就没有这个圣号;第二个、他要能够听闻佛法,前面是佛的力量,这个是法的力量,法有开慧之恩,开启他心中的智慧;然后依止智慧发菩提心,去触动他心中的愿望,立定誓愿。那这个立定誓愿当中,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说明,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这个愿望就代表整个佛的一种加持力,当然也包括了成立阿弥陀佛的这个圣号。
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对缘起法是不是了解:你认为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跟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有没有一样?有没有一样?有一样,还是没有一样?没有一样,对了。你的心去接触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你是启动释迦牟尼佛本愿的功德;你明了的心去接触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启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当然是不一样,诸法因缘生嘛,这二个因缘不同!我们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心中忆念忏公师父跟忆念达赖喇嘛有没有一样?(众笑)当然不一样嘛,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不一样,本来就不一样嘛。忏公师父跟达赖喇嘛的本愿不一样,所以他对你产生的加持力当然不一样。
今天我想这样,阿弥陀佛这个本愿,有二句话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看一个佛菩萨的名号,有二种差别:第一个、功德的力量的确有他不同的功德,你看经文第二段「令我作佛,国土第一」,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他产生一种对你未来生命的一个加持力真的是不一样;第二个、除了功德大小的不一样以外,他的容易跟不容易也有差别。我们从现在所知道的诸佛菩萨,有几个加持力是很容易感应的?你看,你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特别多,对不对?光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那写起来要好几本;地藏菩萨也特别容易感应;排名第三的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也很容易感应。这个就是跟佛菩萨当初他在摄受众生,他所定的一个标准、门坎有关系。你看第三段经文「我当愍哀,度脱一切」,这个就是当你这个愿发下去的时候,就决定了把这个名号的定位点定出来,我这个名号是摄受哪些人大概就定出来了。第一个、他的加持力有多大;第二个、你是不是很容易感应。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慧远大师说的,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二种力量:第一个「下手易」,他容易感应,他这个容易感应跟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是类似的;但是「成就高」,这一点就不共于观世音菩萨、不共于地藏王菩萨。因为你念地藏王菩萨,你来生不可能到他的净土去,他还是个菩萨,他还在庄严他的净土。其实到这个地方,我们应经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个纲要的雏形,大概心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未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名号所产生的力量是怎么样,应该可以看出他的大纲。好,我们看第四段:
(四)请佛证明
身为一个菩萨,他发了愿以后,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在经文上说:这个发愿不是我能力所能做的,所以他就把这个愿望白告佛陀,请佛陀指正、请佛陀指正,那么佛陀就为他作开示。好,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T12,267b-c)
好。前面法藏比丘所发的愿只是一个大纲,我们从后面来看,其实他这个时候还不是很成熟的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很谦卑的请佛陀跟他作指正。这个「时」候「世自在王佛」听到法藏比丘的请求以后,「知其高明,志愿深广」,知道这个菩萨不得了,智慧特别「高」超、「志」向特别的「深广」,这个时候「为」他作了二个非常重要的开示:第一个开示是说明他的整个修学的心要,第二个就开示他修学的法门。我们先看心要的地方,先讲一个譬喻说「譬如大海」,它虽然有广大的海水,但是人只有一个,「一」个「人」,他用他微薄的力量,拿着一个微小量米的「斗」,他干什么呢?他想要把这个水舀干。那么他一天舀一点、一天舀一点,「经」过了很多很多「劫」的时间。但是,诸位要知道一个问题,这个水不管怎么多,它毕竟是有限量的,所以「尚可穷底」,而「得」到这海底中的珍「宝」。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譬喻。这个譬喻什么呢?这下面就很重要了,「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他说你今天发了这么广大的愿,到底你这个愿,是到最后放弃了、消失了,还是你这个愿会成功,它的关键点就是:你在…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