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成就「佛」道,來實踐這六度的「願」望。這一段經文是說明法藏比丘他要成就法身,攝法身願,就是一種正報的法身。

  這以下我們看第二個攝淨土,他的依報淨土,「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那這個法身要有一個依止的處所,就是我們講的淨土。法藏比丘說:我以後的「國土」是要最爲殊勝的,在一切諸佛國土中是最殊勝的。是怎麼個殊勝法呢?這以下列出了叁點:第一個「其衆奇妙」,這個「衆」就是他人天的眷屬,你這個佛陀要有眷屬。比如說你蓋了一個義德寺,要有方丈、有住衆的。法藏比丘他要求他以後成就佛陀的時候,他的住衆要特別的希「奇」微「妙」。那這地方我們提出叁點,包括未來他有叁個願,跟這個願望有關系的:第一個、法藏比丘他成佛以後,他的住衆要具足叁十二相,他要求裏面的住衆相貌要莊嚴,這是其它佛陀的淨土沒有這種情況,很特別的;第二個、他希望他未來國土的衆生有五種神通,這個也不是其它淨土所有的,其它的淨土有的有神通、有的沒有神通,但是他這個國土的衆生一定要有這五種神通;第叁個、他要求裏面的國土壽命久遠,每一個人的壽命都要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後面的這叁個願,都跟他當初很雛形、原始的願望有關系的。第二個「道場超絕」。前面是講人,這個地方是講處所。那他這個處所要很「超」然。怎麼個「超絕」法呢?我們也提出二點來說明:第一個、你看極樂世界它受生的處所很特別,我們讀《阿彌佛經》「七寶池、八功德水」上面的蓮華受生,這個也是其它國土很少的。他的道場、住處要特別莊嚴。第叁個「國如泥洹」,這個很重要了。這個「泥洹」的意思叫大般涅槃,他的意思就是說,我整個道場的設計,包括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的境界,必須要具足「常樂我淨」四德。也就是說你的內心跟整個極樂世界的五塵接觸的時候,要能夠産生不退轉的功德,他那個國土不但是莊嚴,還要能夠釋放一種聖道的力量,它不但是莊嚴,還必需有解脫的力量,「而無等雙」,在其它的佛土當中是獨一無二的。

  我在准備這一段經文的時候,我在想:一個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關系的。你一個志向太羸弱的人,你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沒有用,因爲你的胸量狹小。我們講你那個「器」,你那個杯子那麼小,你不斷的倒水,你的杯子就是這樣子而已。所以你看今天阿彌陀佛能夠被十方諸佛公認「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就與衆不同,你看「令我作佛,國土第一」,他就是有這種高超的理想。當然他這個時候只是一個很粗胚的心中的想法,還沒有經過世自在王佛的指導,但是你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就像忏公師父說的「這個人的性格是這種個性」(呵呵),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結果。比如說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諸位知道結果會一樣嗎?對,不一樣。因爲你爲什麼拜呢?你不是身體去拜,你心不同嘛,他的心是這種心量,你是這個心量,同樣一百拜心加上去當然不一樣,心爲業主。我告訴大家,我在佛學院帶了一百多個學生,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胸量要大,你的功德才能夠大。你胸量不大,你整個格局都不會大,所有的都不會大。這個地方很重要。

  這個地方講到他的攝淨土願。

  第叁個,第叁個跟我們有關系,這麼莊嚴的法身、這麼莊嚴的淨土是誰可以去?這個跟我們關系就密切了,叫攝衆生願。「我當愍哀,度脫一切。」我今天創造一個這麼漂亮、這麼莊嚴的道場,到底是哪些住衆可以來住呢?「我」應該以大悲心來「哀愍」,來「度脫一切」的聖位的菩薩,乃至于凡位的菩薩,「一切」的就是十方發菩提心的菩薩都可以來。他們來的標准是什麼呢?往生的正因,「十方來生,心悅清淨」,這些「十方」的衆生要「來」受「生」,必需具足二個條件:第一個「心悅」,你內心當中要有一種好樂心來願生我國;第二個、你臨終要保持十念相續的「清淨」,我們講往生的最低標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夠以一種清淨的信願,然後臨終來憶念佛陀的名號、相續的十念,這是一個往生的標准。往生以後,「已至我國,快樂安隱」,來到「我」的「國」家,你的內心有二種功德:第一個是「快樂」,你到極樂世界的心情跟你在娑婆世界不一樣。我們在娑婆世界,那是苦樂憂喜舍,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極樂世界,你的內心世界只有一種情況,「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在安樂當中更重要的是內心「安穩」,這個地方「安穩」指的是一種解脫的力量,聖道。我們今天的快樂是不安穩的,比如說你吃一個飯吃得很好吃、很快樂,這是不安穩的,因爲它是五欲樂;但是你在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有聖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穩的。這個地方等于是把阿彌陀佛發願的一個雛形標出來。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頁。大乘佛法的生命觀,簡單的講就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從大乘佛法的觀點來看,一切法的本來面目是畢竟空的,沒有一個東西是本來存在的,不可能。本來沒有是怎麼有的呢?「一切從緣起」,仗緣而生,阿彌陀佛廣大殊勝的願力也不例外。就是說阿彌陀佛爲什麼會發起這麼大的願望呢?第一個、要有諸佛的出世,這個世間上沒有佛陀的出世,沒有一個人可以明白道理,也就沒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就沒有這個聖號;第二個、他要能夠聽聞佛法,前面是佛的力量,這個是法的力量,法有開慧之恩,開啓他心中的智慧;然後依止智慧發菩提心,去觸動他心中的願望,立定誓願。那這個立定誓願當中,有一個觀念值得我們說明,這個地方當然包括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衆生願,這個願望就代表整個佛的一種加持力,當然也包括了成立阿彌陀佛的這個聖號。

  我今天問大家一個問題,看大家對緣起法是不是了解:你認爲你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跟念南無阿彌陀佛,功德有沒有一樣?有沒有一樣?有一樣,還是沒有一樣?沒有一樣,對了。你的心去接觸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你是啓動釋迦牟尼佛本願的功德;你明了的心去接觸阿彌陀佛的時候,是啓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當然是不一樣,諸法因緣生嘛,這二個因緣不同!我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心中憶念忏公師父跟憶念達賴喇嘛有沒有一樣?(衆笑)當然不一樣嘛,我們不要說好壞,就是不一樣,本來就不一樣嘛。忏公師父跟達賴喇嘛的本願不一樣,所以他對你産生的加持力當然不一樣。

  今天我想這樣,阿彌陀佛這個本願,有二句話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看一個佛菩薩的名號,有二種差別:第一個、功德的力量的確有他不同的功德,你看經文第二段「令我作佛,國土第一」,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他産生一種對你未來生命的一個加持力真的是不一樣;第二個、除了功德大小的不一樣以外,他的容易跟不容易也有差別。我們從現在所知道的諸佛菩薩,有幾個加持力是很容易感應的?你看,你念觀世音菩薩感應特別多,對不對?光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錄那寫起來要好幾本;地藏菩薩也特別容易感應;排名第叁的就是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也很容易感應。這個就是跟佛菩薩當初他在攝受衆生,他所定的一個標准、門坎有關系。你看第叁段經文「我當愍哀,度脫一切」,這個就是當你這個願發下去的時候,就決定了把這個名號的定位點定出來,我這個名號是攝受哪些人大概就定出來了。第一個、他的加持力有多大;第二個、你是不是很容易感應。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慧遠大師說的,阿彌陀佛的聖號有二種力量:第一個「下手易」,他容易感應,他這個容易感應跟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是類似的;但是「成就高」,這一點就不共于觀世音菩薩、不共于地藏王菩薩。因爲你念地藏王菩薩,你來生不可能到他的淨土去,他還是個菩薩,他還在莊嚴他的淨土。其實到這個地方,我們應經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個綱要的雛形,大概心中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菩薩未來成佛的時候,他的名號所産生的力量是怎麼樣,應該可以看出他的大綱。好,我們看第四段:

   (四)請佛證明

  身爲一個菩薩,他發了願以後,這個時候法藏比丘在經文上說:這個發願不是我能力所能做的,所以他就把這個願望白告佛陀,請佛陀指正、請佛陀指正,那麼佛陀就爲他作開示。好,我們看經文的地方: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T12,267b-c)

  好。前面法藏比丘所發的願只是一個大綱,我們從後面來看,其實他這個時候還不是很成熟的願,所以他這個時候很謙卑的請佛陀跟他作指正。這個「時」候「世自在王佛」聽到法藏比丘的請求以後,「知其高明,志願深廣」,知道這個菩薩不得了,智慧特別「高」超、「志」向特別的「深廣」,這個時候「爲」他作了二個非常重要的開示:第一個開示是說明他的整個修學的心要,第二個就開示他修學的法門。我們先看心要的地方,先講一個譬喻說「譬如大海」,它雖然有廣大的海水,但是人只有一個,「一」個「人」,他用他微薄的力量,拿著一個微小量米的「鬥」,他幹什麼呢?他想要把這個水舀幹。那麼他一天舀一點、一天舀一點,「經」過了很多很多「劫」的時間。但是,諸位要知道一個問題,這個水不管怎麼多,它畢竟是有限量的,所以「尚可窮底」,而「得」到這海底中的珍「寶」。這個地方就講出一個譬喻。這個譬喻什麼呢?這下面就很重要了,「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他說你今天發了這麼廣大的願,到底你這個願,是到最後放棄了、消失了,還是你這個願會成功,它的關鍵點就是:你在…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