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上说:于诸三昧无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败坏要死亡的时候,他进入到一种三昧、进入到一种智慧当中,然后慢慢的消逝过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做「善逝」,在三昧智慧当中慢慢的消逝。这个是佛陀的十种通号。

  这一段经文是讲到过去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批注当中有一段批注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说为什么在法藏比丘发愿之前要列出诸佛的出世呢?这当中有一层深意,就说明大乘的根本思想,讲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你看我们佛教跟外道的差别:外道的教主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说有一天你要变成上帝,不可能的;佛教它的一个根本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种平等性,而这样一种清净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它具足广大的力量、具足广大的力量。在美国有二个法师,一个叫恒朝法师、一个叫恒实法师(呵呵),诸位有人听过了,他出家以后就拜佛,但是他不是在房间拜,他是在外面拜佛,朝山啦,三步一拜,感动很多美国人。很多美国人就去访问他说:诶,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在大太阳下顶礼呢?问他「勇气哪里来」?这二位法师说:当你心灵当中本觉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你会跟我一样坚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过去,当你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妄想打得很多、烦恼很重,这都不是重点,因为这个是生灭心,因为你的主人还没有被启发。现在我们不是说贼很多,其实这个贼很多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主人翁还没有醒过来,其实这才是重点。所以说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世呢?你看锭光如来往生以后,接着光远如来、月光如来、栴檀香如来,一个佛一个佛的出世。为什么佛教当中的佛会不断的出世呢?因为我们的觉性总有一天会被启发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妄想的力量能够抗拒这个本觉的力量,没有一个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当中永远不会断绝的,会不断的出世下去。从这个「诸佛的相续出世」有这么一层道理。当然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谓的大乘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这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我们看第二段的「闻法修学」,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二)闻法修学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T12,267a)

  好,我们前面讲到法身常住是我们的一个本觉性德,这个性德当然要仗缘而生,我们看他是什么因缘发起菩提心。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国王」,他听「佛说法,心怀悦豫」。他在偶然的机会当中听到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这个地方说的法是大乘的微妙法门,不是讲小乘,是讲大乘;听了以后他内「心」非常的「悦豫」、非常的欢喜。一个人听法会产生欢喜,表示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从我空、法空当中,观察他的内心,他得到一个很真实的觉悟,讲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表示无量的波罗蜜是可以成就的,就表示这个意思。所以什么叫做清净呢?清净就是说断恶修善、乃至度众生、乃至成佛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的一种信解,「发」了「无上」的菩提心。这个无上的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开出来,智者大师说: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这四弘誓愿有二种解读,因人而异:有一种人的菩提心是属于智增上的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他是怎么练呢?他是先成就「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有所谓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这个智增上的菩萨缘这个法界的时候,他是缘佛道、甚深的佛道而发心。那你要成佛怎么办呢?你必须断烦恼、学法门、度众生,他是以上求佛道来带动下化众生。一般来说从这样的发心,这种人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这个是智增上菩萨,这种人大部分容易往生净土。第二种人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他是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缘的是众生法界的苦。那为了度众生怎么办呢?他只好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所以这个菩提心有悲、智二种的差别。总而言之,法藏比丘听闻佛法,觉悟了真理,从真理的启动,发自内心的要上求下化。这个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因缘。

  第二个我们讲到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国」家、也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做「法藏」。在古时候他出家的名号跟在家的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个是讲到他出家以后修学的相貌。这个「高才勇哲」指的是他外在的道行,就是他有高超的智慧、有精进修学的力量;「与世超异」是说明他内在的道心,他内心当中真实不为名利,一心一意的追求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它说「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地方,事实上我们看一个人的缘起,你就知道这个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诸法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们一般的菩提心有二种: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就是说他当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依事缘而发,依事相的因缘。你看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他也说他发菩提心了,但是他菩提心没发多久,就被摩登伽女的魔咒破坏,他被破坏以后,文殊菩萨把他抓回来,他跪在佛前哭得很厉害。佛陀都没有先责备他,先反省,责备没有用,先反省为什么你今天发了菩提心,你会退转呢?先反省,把问题找出来。后来是怎么样呢?原来一直找过去,他开始回光返照,把他最初的根源找到了。原来他当初为什么发菩提心?他说: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呵呵),所以我愿意修学佛道、愿意出家。佛陀说:这是生灭心。你为什么出家呢?你是看到我相好;那要是我身上长一个疮,你就不修学了。因为你的菩提心是依止相好,而这个相好是怎么样呢?是变化的。你的菩提心安立在一个变化的因缘上,非常危险。所以有时候我们反省一下,你的菩提心是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你说:诶,我这个菩提心发得很大、修很多善法。我要提醒诸位一个问题,你的房子是盖得很大、很庄严,我要问你:你的地基牢不牢固?你是不是盖在地震带?这个很重要。那第二个菩提心就很坚固了,他依理性而发。他为什么发菩提心呢?他就是深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只有一个理由,因为我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菩提心跟外在完全没有关系的,所以你怎么样、他怎么样,跟我都没有关系,他的菩提心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个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所以我们看事情看他的因缘,你看,你从这一点,你看法藏比丘的菩提心是怎样呢?「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菩提心是真实的,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他的愿望果然成就了。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一个因缘,我们看第三段:

   (三)立定誓愿

  从菩提心把它落实成一个愿望,菩提心是一个大纲的,愿望就是一个别相,我们看经文: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T12,267b)

  好,这一段呢,我们知道法藏比丘的愿望有二种:一种是他发了菩提心以后他直接发出来的,第二个是他请佛开示以后又加以修正的。这个地方的愿是他还没有请佛陀来开导他,他自己一个很纲要的愿,当然这个愿也对未来的四十八愿产生一定的影响,等于是把四十八大愿的大纲、整个三个大结构都盖起来,就像盖房子,那个大柱子盖起来了,那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请佛陀开示,还没有作修正。我们看他刚开始这四十八愿最初的、原始的一个雏形是怎么样。法藏比丘经过世自在王佛开显大乘法义、通达甚深的道义以后,他心中就立定一个誓愿,他说「愿我作佛」,有一天我一定要成佛。那么成佛是什么相貌呢?他讲出三种相貌:第一个、摄法身,成就法身。这个摄法身是什么相貌呢?「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法身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法空智所成就的。菩萨观一切法空,所以能够「齐圣法王」,他的功德相等于法王,也就是说他明了的心能够得一切法、得大自在;这个是小乘学者所没有的,因为小乘学者的法执很重,所以他这个法不得自在、不得自在,你看阿罗汉入了涅槃,他就不能在生死当中,他在生死就不能入涅槃,他生死跟涅槃这二个法没办法转变。佛陀对一切的法得自在,这个是法空智,法空的真如所成就的。第二个「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前面是赞叹他波罗蜜三昧的自在,这个地方是讲到他我空智的功德。佛陀观察我空,所以能够「过度」分段、变异二种「生死」,使令身心安住「解脱」于大般涅槃,这个是我空智慧所成就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法身的二种相貌:一个是我空智所成就的大涅槃,一个是法空智所成就的大菩提。这个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是怎么有的呢?这以下说明他的因地,「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因为他因地当中,以「布施」来「调」伏心中的悭贪,以持「戒」来调伏心中的恶念,以「忍」辱调伏心中的瞋恚,以「精进」来调伏心中的懈怠,这个是福德资粮。「如是三昧,智慧为上。」以这个禅定调伏心中的妄想,以「智慧」调伏心中的颠倒,这个是智慧的资粮。「吾誓得佛,普行此愿」,我依止这六波罗蜜的资粮,我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的偏空涅槃,我只求…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