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上說:于諸叁昧無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敗壞要死亡的時候,他進入到一種叁昧、進入到一種智慧當中,然後慢慢的消逝過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做「善逝」,在叁昧智慧當中慢慢的消逝。這個是佛陀的十種通號。

  這一段經文是講到過去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批注當中有一段批注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說爲什麼在法藏比丘發願之前要列出諸佛的出世呢?這當中有一層深意,就說明大乘的根本思想,講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你看我們佛教跟外道的差別:外道的教主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能說有一天你要變成上帝,不可能的;佛教它的一個根本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種「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種平等性,而這樣一種清淨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它具足廣大的力量、具足廣大的力量。在美國有二個法師,一個叫恒朝法師、一個叫恒實法師(呵呵),諸位有人聽過了,他出家以後就拜佛,但是他不是在房間拜,他是在外面拜佛,朝山啦,叁步一拜,感動很多美國人。很多美國人就去訪問他說:诶,你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在大太陽下頂禮呢?問他「勇氣哪裏來」?這二位法師說:當你心靈當中本覺的覺性被啓發的時候,你會跟我一樣堅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過去,當你的覺性被啓發的時候。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現在妄想打得很多、煩惱很重,這都不是重點,因爲這個是生滅心,因爲你的主人還沒有被啓發。現在我們不是說賊很多,其實這個賊很多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主人翁還沒有醒過來,其實這才是重點。所以說從大乘的角度是認爲「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說,爲什麼佛陀會一而再、再而叁的出世呢?你看錠光如來往生以後,接著光遠如來、月光如來、栴檀香如來,一個佛一個佛的出世。爲什麼佛教當中的佛會不斷的出世呢?因爲我們的覺性總有一天會被啓發出來,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妄想的力量能夠抗拒這個本覺的力量,沒有一個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當中永遠不會斷絕的,會不斷的出世下去。從這個「諸佛的相續出世」有這麼一層道理。當然這個地方也說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謂的大乘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這段經文有這一層意思。我們看第二段的「聞法修學」,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二)聞法修學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T12,267a)

  好,我們前面講到法身常住是我們的一個本覺性德,這個性德當然要仗緣而生,我們看他是什麼因緣發起菩提心。當「時有」一個國家的「國王」,他聽「佛說法,心懷悅豫」。他在偶然的機會當中聽到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這個地方說的法是大乘的微妙法門,不是講小乘,是講大乘;聽了以後他內「心」非常的「悅豫」、非常的歡喜。一個人聽法會産生歡喜,表示他明白這個道理,他從我空、法空當中,觀察他的內心,他得到一個很真實的覺悟,講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既然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我們的煩惱是可以消滅的、表示無量的波羅蜜是可以成就的,就表示這個意思。所以什麼叫做清淨呢?清淨就是說斷惡修善、乃至度衆生、乃至成佛是有可能的。因爲這樣的一種信解,「發」了「無上」的菩提心。這個無上的菩提心簡單的講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但是開出來,智者大師說:無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有二種解讀,因人而異:有一種人的菩提心是屬于智增上的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他是怎麼練呢?他是先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有所謂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這個智增上的菩薩緣這個法界的時候,他是緣佛道、甚深的佛道而發心。那你要成佛怎麼辦呢?你必須斷煩惱、學法門、度衆生,他是以上求佛道來帶動下化衆生。一般來說從這樣的發心,這種人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這個是智增上菩薩,這種人大部分容易往生淨土。第二種人在發四弘誓願的時候,他是先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他緣的是衆生法界的苦。那爲了度衆生怎麼辦呢?他只好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種人是悲增上菩薩。所以這個菩提心有悲、智二種的差別。總而言之,法藏比丘聽聞佛法,覺悟了真理,從真理的啓動,發自內心的要上求下化。這個是說明他發菩提心的因緣。

  第二個我們講到他發了菩提心以後做些什麼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棄」了「國」家、也放棄了「王」位,就做一個出家的「沙門」,他的法「號」叫做「法藏」。在古時候他出家的名號跟在家的名號是一樣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個是講到他出家以後修學的相貌。這個「高才勇哲」指的是他外在的道行,就是他有高超的智慧、有精進修學的力量;「與世超異」是說明他內在的道心,他內心當中真實不爲名利,一心一意的追求無上菩提。

  這段經文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它說「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這個地方,事實上我們看一個人的緣起,你就知道這個人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諸法因緣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我們一般的菩提心有二種:一種是世俗菩提心,就是說他當初發菩提心的時候依事緣而發,依事相的因緣。你看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他也說他發菩提心了,但是他菩提心沒發多久,就被摩登伽女的魔咒破壞,他被破壞以後,文殊菩薩把他抓回來,他跪在佛前哭得很厲害。佛陀都沒有先責備他,先反省,責備沒有用,先反省爲什麼你今天發了菩提心,你會退轉呢?先反省,把問題找出來。後來是怎麼樣呢?原來一直找過去,他開始回光返照,把他最初的根源找到了。原來他當初爲什麼發菩提心?他說:我看到佛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呵呵),所以我願意修學佛道、願意出家。佛陀說:這是生滅心。你爲什麼出家呢?你是看到我相好;那要是我身上長一個瘡,你就不修學了。因爲你的菩提心是依止相好,而這個相好是怎麼樣呢?是變化的。你的菩提心安立在一個變化的因緣上,非常危險。所以有時候我們反省一下,你的菩提心是安住在一個什麼樣的立足點?你說:诶,我這個菩提心發得很大、修很多善法。我要提醒諸位一個問題,你的房子是蓋得很大、很莊嚴,我要問你:你的地基牢不牢固?你是不是蓋在地震帶?這個很重要。那第二個菩提心就很堅固了,他依理性而發。他爲什麼發菩提心呢?他就是深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發菩提心。我發菩提心只有一個理由,因爲我的心跟諸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菩提心跟外在完全沒有關系的,所以你怎麼樣、他怎麼樣,跟我都沒有關系,他的菩提心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這個菩提心就非常堅固了。所以我們看事情看他的因緣,你看,你從這一點,你看法藏比丘的菩提心是怎樣呢?「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這個菩提心是真實的,真實的菩提心,所以他的願望果然成就了。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發菩提心的一個因緣,我們看第叁段:

   (叁)立定誓願

  從菩提心把它落實成一個願望,菩提心是一個大綱的,願望就是一個別相,我們看經文: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叁昧,智慧爲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T12,267b)

  好,這一段呢,我們知道法藏比丘的願望有二種:一種是他發了菩提心以後他直接發出來的,第二個是他請佛開示以後又加以修正的。這個地方的願是他還沒有請佛陀來開導他,他自己一個很綱要的願,當然這個願也對未來的四十八願産生一定的影響,等于是把四十八大願的大綱、整個叁個大結構都蓋起來,就像蓋房子,那個大柱子蓋起來了,那他這個時候還沒有正式請佛陀開示,還沒有作修正。我們看他剛開始這四十八願最初的、原始的一個雛形是怎麼樣。法藏比丘經過世自在王佛開顯大乘法義、通達甚深的道義以後,他心中就立定一個誓願,他說「願我作佛」,有一天我一定要成佛。那麼成佛是什麼相貌呢?他講出叁種相貌:第一個、攝法身,成就法身。這個攝法身是什麼相貌呢?「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法身有二種功德:第一個是法空智所成就的。菩薩觀一切法空,所以能夠「齊聖法王」,他的功德相等于法王,也就是說他明了的心能夠得一切法、得大自在;這個是小乘學者所沒有的,因爲小乘學者的法執很重,所以他這個法不得自在、不得自在,你看阿羅漢入了涅槃,他就不能在生死當中,他在生死就不能入涅槃,他生死跟涅槃這二個法沒辦法轉變。佛陀對一切的法得自在,這個是法空智,法空的真如所成就的。第二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前面是贊歎他波羅蜜叁昧的自在,這個地方是講到他我空智的功德。佛陀觀察我空,所以能夠「過度」分段、變異二種「生死」,使令身心安住「解脫」于大般涅槃,這個是我空智慧所成就的。這個地方是講到法身的二種相貌:一個是我空智所成就的大涅槃,一個是法空智所成就的大菩提。這個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是怎麼有的呢?這以下說明他的因地,「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因爲他因地當中,以「布施」來「調」伏心中的悭貪,以持「戒」來調伏心中的惡念,以「忍」辱調伏心中的瞋恚,以「精進」來調伏心中的懈怠,這個是福德資糧。「如是叁昧,智慧爲上。」以這個禅定調伏心中的妄想,以「智慧」調伏心中的顛倒,這個是智慧的資糧。「吾誓得佛,普行此願」,我依止這六波羅蜜的資糧,我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的偏空涅槃,我只求…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