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2007年6月讲于义德寺)
第一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一堂课要跟大家介绍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长时间被我们所忽略的弥陀四十八种功德,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弥陀的四十八种功德呢?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蕅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基本上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二种的力量:第一种是心灵的力量,第二种是佛陀的力量。这当中有三种差别的情况:第一种人是完全偏重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主要是内观的,所谓的观照真如,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妄想,把内在真如的力量开展出来,破除心中的烦恼。这种情况,古德给他一个评论说是「入道多辛苦」,也就是说他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身业不礼拜佛陀、口业也不赞叹佛陀、意业当然也不观想佛陀,他完全拒绝外在法界存在的功德力,完全拒绝,完全凭照自己心灵的力量,来面对自己无始的业力,当然他的过程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叫入道多辛苦。第二种人的修学是完全依靠佛陀的力量,这种人当然也有过失啦,因为你老是心外求法,到最后的结果是「事倍而功半」,因为你心中的烦恼不能调伏,心中的妄想不能消灭,对于这种感应道交产生了一定的遮障。蕅益大师说「真正的念佛人应该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产生一种心灵的力量来调伏烦恼,一方面产生忆念佛陀的力量,感应道交,帮你消除无始的业障,这个业力的力量不可以忽略的。所以以心灵的力量来破除烦恼,以佛陀的力量来消除业障,这样子的自他不二是最圆满的一个方式。所以蕅益大师说:在自他不二的当中有一句话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虽然我们心灵观一切法空,安住了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不妨碍你具足庄严,你还是忆念弥陀的功德,祈求佛力的加被;虽然祈求佛力的加被,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又不障碍你内心真空的理性:所以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所谓的禅净双修,是我们在末法时代最适合的方式。这个关键点就是说,你必须要很正确的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有哪些,否则你不能产生正确的忆念,没办法。所以我们这一堂课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你要很正确的知道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它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支持这个佛号。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到底启动了哪些力量,这个一定要很清楚。修行最可怕的障碍就是愚痴,因为愚痴就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你应该要在念佛之前很正确的了解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它背后有四十八种力量有哪些力量,就是你应该要正确的了解这四十八种功德的相貌。第二个、你如何把这四十八种功德力转成你自己的力量,转他成自。这佛陀的功德跟阿罗汉不同,佛陀的功德是可以他受用的,阿罗汉的功德是不能他受用的。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了解阿弥陀佛,第二个就是要好好的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自己的力量。这有什么方法?我们这一堂课就探讨这二个主题。好,我们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为了说明这二个主题,我们有「三」「大科」:
┌乙一、弥陀本愿之缘起
┌甲一、前言┤
│ └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
│
│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
├甲二、正文┤
│ └乙二、别示其余诸愿
│
│ ┌乙一、总结法要
└甲三、结劝┤
└乙二、结示劝修 今初
第一个「前言」,先作一个应有的认识,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弥陀本愿之缘起」,第二个「净土法门之特色」。我们先讲「缘起」。在佛教当中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缘所生的;不像外道,你看外道的教主,他有一种功德生起是没有理由的。他为什么有这种能力?没有理由的。佛法里面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仗缘而生的,佛教的基本观念是认为「事出必有因、事出必有因」。那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在一个什么的时空背景生起的,我想我们应该要先了解一下,他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产生本愿的。第二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的大乘教理,净土法门是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有哪些不共于其它圣道的地方?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这个就是一个「前言」,有二大重点:第一个讲到缘起,第二个讲到特色。
第二段是「正文」,就是我们整个四十八愿内涵的介绍,我们分成二段:第一个「总标核心五愿」,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我们的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二类,他说「你要研究四十八愿,首先你要了解它核心的思想」,就是有五个愿。这五个愿就像树的树干一样,你把这个树干清楚了,其它的四十三个愿就像枝叶华果一样,就容易清楚了。所以我们就根据善导大师的开导,我们从这样的方向,先了解根本,再了解枝末,你就容易清楚这整个四十八愿的架构是什么样。
第三个是「结劝」,结劝有二段:第一个是「总结法要」。这个地方等于是从理论上来说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有这么多的功德,那么到底我们怎么去启发它?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当然是有关系才学习的。说阿弥陀佛创造这四十八种功德,我们透过什么样的方便力,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功德,这个是我们最后作一个总结的。最后我们「结示劝修」,把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要怎么样交互作用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一页:
甲一、前言二
乙一、弥陀本愿之缘起
(一)亲近诸佛
我们第一段介绍「弥陀本愿」的「缘起」,就是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功德力生起的一个时空背景有哪些。这以下我们根据《无量寿经》,把它分成五段来说明。第一段就说到了「亲近诸佛」,我们请一位法师念一遍,先请合掌: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说无量寿经》卷1,T12,266c-a)
好,这个地方讲到法藏比丘他在发愿之前的一个过程。在整个修学佛法的整个因缘当中,这个「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有方便力,他能够帮助我们破恶生善,而所有善知识中最殊胜的就是佛陀。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事实上是亲近过很多的佛陀,那这个地方古德是分成二段:第一段是说明他久远的因缘,第二段是他亲近的因缘,他比较远跟比较近的因缘。我们先看远的因缘。「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当中,有一尊佛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那佛陀为什么出现于世呢?这以下说明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佛陀的出世并不是显现他自己的神通、显现自己的功德,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的。那佛陀是用什么方便来教化众生呢?是用「教化」跟「度脱」二种的方便。佛陀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是施以这种善巧的「教化」。比如说你善根没有成熟,一个初学者来到僧团,跟你讲道理也没有用,干什么呢?拜佛去。拜佛、那么嘴巴赞叹佛陀、内心观想佛陀,你看我们早晚课就是这样。为什么要做早晚课呢?早晚课都是在赞叹佛陀、赞叹法、赞叹僧。为什么要这样呢?栽培善根。让你这个明了的心跟三宝关系慢慢的密切、慢慢的密切,就好像一个木材,先把它烘干,总有一天这个圣道的火就可以把它点燃。所以佛陀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是施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化」他。等到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开始所谓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讲道理给他听了,那么来「度脱」他,使令他善根成熟乃至于脱落。这个是佛陀度众生的方便。等到众生的善根成熟了,「皆令得道」,心中产生心中的光明,那这个时候佛陀的大事已办了,「乃取灭度」,佛陀再进入到涅槃的因缘当中。当然这不是只有一尊佛,「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有如来「名」曰「月光」,乃至于「栴檀香」,「如此」当中,在经典当中列出了五十三尊「佛」,这个都是「过」去的佛。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了法藏比丘在正式的发菩提心之前,他已经亲近了五十三尊佛,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拜佛、念佛,跟三宝不断的净法熏习,当中已经栽培了善根。这个地方讲到久远的因缘,他过去的因缘;下一段就讲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对他的影响特别大的,也可以说他善根成熟了。「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经过这五十三尊佛的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后,到了第五十四尊佛这个「世自在王」佛,这个佛陀有十种的通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 ,这五个通号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那「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偏重在利他的功德。这十种通号我们讲其中二个:第一个「明行足」。佛陀的内心有二种功德是具足的,一个是「明」、一个是「行」。佛陀的内心当中要活动的时候,是先产生光明再活动,他是有智慧判断,谋定而后动;这一点跟我们不太一样,你看我们做很多事都是随情绪而动、随妄想而动,心随妄转。这个「明」就是说佛陀在行动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来引导的,这个「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那这个「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资粮。那佛陀的内心当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做佛,「明行足」。第二个我们解释「善逝」,这个是介绍佛陀死亡的相貌。就是我们凡夫的死亡是进入一种梦觉,安住在一种颠倒的昏昧当中,那在这个当中,由我们业力的引导去三界投胎,所以我们是在颠倒妄想当中进入死亡。佛陀的死亡他的内心是一个怎么样的相貌呢?《智度论》…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