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他可能不太习惯到讲堂听佛陀说法,他怎么办呢?他想一个人静一静,他到树林当中打坐、或者在那边经行,树为他说法,可以的。第二个、这个树能够显示出十方诸佛国土说法的情况,显现。比如说我现在想要看看药师佛在说什么法、多宝佛说什么法,这个树就能够随心而显现诸佛说法的状态。这个树还有这二种功德。

   丁三、宝香妙严愿(三十二)

  经文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消释

   无量

   皆┌  ┐

   ┌ ┤杂宝│而共

   ┌宫殿┐ │以│  ├  ┐

   ┌┤  ├┐│ │百千│合成│

   │└楼观┘││ └  ┘  │

   自地 │  ││  种香  │ 若不

   ┌  ┐│  ││  │┌

  设我│以上││┌池流┐││  ┌奇┐超诸││如是

   ┤  ├┼┤  ├┼┼严饰┤ ├  ┼┤

  得佛│至于││└华树┘││  └妙┘天人││不取

   └  ┘│  ││  │└

   虚空 │ 国土 ││  普熏十  │ 正觉

   │┌  ┐││ ┌  ─┐│

   ││所有│││其│方世界 ││

   └┤  ├┘└ ┤  ├┘

   │一切│  香│菩萨闻者│

   └  ┘  └  ┘

   万物  皆修佛行

  好,我们加以解释。这个地方「宝香妙严」,我们先作一个说明。极乐世界的五尘,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很多,胜妙五尘;但是这个五尘当中,我们仔仔细细的看《阿弥陀经》,再比对《无量寿经》,发觉释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当中,特别强调三种尘:第一个、色尘,光明,所以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灯光,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黑暗,它每一个宝物都放光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是能够反射光明,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光明,这是第一个色尘。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香气,这个香气在《无量寿经》讲得很多,《阿弥陀经》讲得少,极乐世界的五尘,每一个尘都有旃檀香的香气。那光明主要是消业障,身心柔软;它这个香气会说法,你闻到这个香气,「菩萨闻者皆修佛行」,增长你的菩提心,这个香有这种效果。这个五尘当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气,香光庄严。还有声尘说法,声音说法。它每一个宝物都可以说法,你看这件事情,「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记住几个特点:第一个一定要有光明的内涵,第二个一定要有香气,第三个它有声音出来。这段经文就讲得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整个依报的国土,什么叫依报国土呢?它的范围怎么说呢?从大「地以上」,乃「至于虚空」,我的整个生活空间就在里面了。这个依报当中:包括了「宫殿」,菩萨所居住的环境;「楼观」,佛陀说法的处所;「池流」,我们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莲华;还有种种的宝「树」。总而言之,「国土所有一切万物」,那这当中有三个相貌: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极乐世界的整个「宫殿、楼观」、乃至道场「树」是由珍宝所成,是放光的。这个珍宝在《阿弥陀经》提到七宝:金;银;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砗磲是白色的贝壳;

  赤珠是红色的宝珠;玛瑙是暗红色的宝物。极乐世界的整个本质是七宝所成,所以你观想极乐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观想成水泥,那你来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众笑),因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嘛,极乐世界没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错了嘛,你本尊就不相应了嘛。极乐世界的房子,七宝所成。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树,具足百千种旃檀香,而用这个光明跟香气所合成。所以古德说「在娑婆世界,金银虽有光辉而无旃檀之气」 ,说这个金银放出光辉,但是没有香气;旃檀虽有香气而无诸玉之光。只有极乐世界香光具足,所以可以说是「严饰奇妙,超诸天人」。为什么讲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释说:香光具足名之为「奇」,广作佛事名之为「妙」。极乐世界的宝物,又放光、又有香气,这件事情非常稀奇,连天上都很少有,而且这个香光还经常演说妙法,广作佛事,所以叫做「妙」。所以这个「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也好、打坐也罢,「闻」到这个香气、看到这个光明,「皆修佛行」,增长他的菩提心,更坚定他修习六波罗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觉。」极乐世界依报的意境,我们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偈颂作一个总结,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时看到光明、也同时闻到了香气,「一一理性具足庄严」;虽然你闻到香气、你也看到了光明,你还是安住在空性,「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二个完全不相障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障碍真空,就是这种意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一理性」还「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事事无碍的境界,二个互不相干扰的,修空观、修假观,二个不互相障碍的。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香光庄严。

   丁四、照见十方愿(三十一)

  经文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好,这个地方讲到「照见十方」,我们看「消释」的地方:

   消释

   皆悉照见

   ┌  ┐

   │十方一切│

   ┌┤  ├诸佛世界┐

   ││无量无数│  │

   │└  │  │┌若不尔者

  设我 国土│ 不可思议┘  ├┤

   ─  ┤   │└不取正觉

  得佛 清净│   │

   └─犹如明镜,覩其面像┘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的「国土」是「清净」无漏的,无漏只是断恶,它只是一个基本,还要修善。怎么修善、度众生呢?「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七宝,它所显出的色尘,前面讲到光明,这个地方还讲到另外一个,就是显现十方世界种种的相貌。这个地方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T40,837c)就讲得清楚,他说:极乐世界这些依报的宝物,它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悉现」。也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但是用耳朵听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听法,极乐世界你还可以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亲眼,百闻不如一见。你看这个人,他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善恶的业缘全部显现,你看到别人怎么样,你就警惕:哦,这个人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这个人一天到晚说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狱去了。你看到了以后怎么样?你内心当中特别深刻,跟听闻的感觉又不一样。在极乐世界它的说法不但用音声,有时候佛陀不讲话,让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见十方」「世界」种种善恶的业缘。看到怎么样呢?「犹如明镜,覩其面像」,就像你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么样的清楚分明,虽然你看到的是一个很远世界众生的情况,但是你看到就像自己在照镜子一样,如此的清楚,那你的感受当然也特别的深刻,这个就是能够「照见十方」的业缘,具足这种功德。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丁五、树中现剎愿(四十)

  经文

  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

  ┌于宝树中─皆悉照见┐┌若不尔者

  应时如愿┤  ├┤

   └犹如明镜─覩其面像┘└不取正觉

  好,前面看到的是众生的善恶业缘,那是给我们一些警惕的情况,这个地方是看到佛陀说法,前面是看众生法界,后面是看佛法界。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如果他想要「见」到「十方」净土当中的某一个佛跟他的「佛土」。比如说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就非常仰慕药师佛跟他的净土,但是因为特殊的因缘,你没有求生到那个地方去;你到净土去以后,你想要见到药师佛的净土,怎么办呢?「应时如愿」,在道场「宝树」的树叶当「中」,你就能够「随」你的心愿,而看到了药师佛的佛陀跟他的净土、眷属。虽然这么远,你也是像「照」「镜」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在其它版本的《无量寿经》上说:你看到这个诸佛世界的国土,「众生覩者,生希有心」。这个希有心古德解释为无上菩提心,看到诸佛在说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说:你往生到净土,就等于往生到十方净土。我刚开始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往生十方净土呢?因为你到极乐世界,你整个十方世界的信息,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你家照镜子一样,身历其境嘛。这个是其它世界很难提供给你的、很难提供给你的。所以古人讲「往生阿弥陀佛,就等于是亲近十方诸佛;往生净土,就等于是往生十方净土」,这个句话是有道理的,从这二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

  好,我希望我们大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子:这个四十八愿,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弥陀佛发的,它跟你是有关系的,你要把它想象……,你现在四十八愿听完以后要做一堂功课,你要画出你心中净土的远景。四十八愿讲完以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一个四十八愿,都要有一本四十八愿,你就成功了。你如果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的心中如果还是「无住」,那你就完了(呵…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