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但在这个专修、圆修当中要简别另外一种叫杂修(哈──),有一个杂修的。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个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因为你的目标没有明确嘛,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第十八愿也不能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第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要嘛强调信心、要嘛强调愿望,其实这二个都是有具足的,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那是连阿罗汉都没有办法去的;但是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这本尊相应法。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二种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二个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圆顿的天台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比如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的,问「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的归依阿弥陀佛,真实的愿求生净土?这个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呵呵),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把这个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咎,他不管过去的,但是你未来很重要。好,我想这样子你应该已经把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关键点抓到了。
好,我们看:
乙二、别示其余诸愿
前面的核心五愿,把净土的因果作一个纲要的说明;这以下我们详细的说明净土的因果。
┌一、国土庄严─────(5)
│
├二、身心安乐─────(19)
◎入文分四┤
├三、出世解脱─────(7)
│
└四、闻名得益─────(12) 今初
前面的三个是说明往生以后的利益,就是你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来世才兑现的;那「闻名得益」有十二个愿,是你念佛的时候当下就会受益的。我们看:
丙一、国土庄严五
丁一、一切严净愿(二十七)
经文
这当中有五个愿,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严净」,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消释
┌净┐
│ │
┌严┼光┼─┐
│ │ │ │
│ └丽┘ │
国中 ┌┤ ├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 ┐││┌形┐ │
设我│天人││└┤ ├殊特┘
┤ ├┤ └色┘
得佛│一切││
└ ┘│┌其诸众生┐ ┌明了┐
万物 ││ │ │ │其名数者─
└┤乃至逮 ├有能┤ ├
└ ─┘ │ │不取正觉。
得天眼 └辩─┘
好,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庄严作了一个总结。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的「万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这些依报万物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二种的功德: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第二个从数量上来说。先看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严净光丽,形色殊特」。这个「严」指的是整个总相特别的庄严,这个庄严开出三个相貌:第一个、清「净」而不杂染,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清净的庄严,它不会让你产生烦恼的;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有「光」明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为它的宝物都是放光的;第三个、极乐世界的东西都是美「丽」而不丑陋的:这是它的一个功德,庄严。第二个「形色殊特」,它的「形」状也好、颜「色」也好,也「特」别的「殊」胜,世间所少有的。总而言之,这个极乐世界是特别的「微妙」,而不「能称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来赞叹它,你甚至于不能用心思来加以测量它是怎么的庄严、它是怎么个微妙,你没有办法去测试它的。这个是讲到它的本质庄严的一个程度。第二个我们看它的数量。这些「众生」甚至于已经成就了「天眼」通,他都不「能」够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数」目,也不够去加以形容「辩」别它的名相数目,这个「明了」是指内心,「辩」别是指口业的形容。我们常说这个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是他根本没有办法去形容它、也没有办法去想象它的存在的。
这个地方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讲一下。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总相是说明它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是胜妙的五尘,胜妙五尘当然包括提供你一个安稳的功德跟快乐的功德,而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强调说「无能称量」,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议来称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那这个时空无尽的世界表示什么呢?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有十种差别,而其中一个差别就是在这个庄严的差别,他说弥勒净土的庄严是有时空限制,有时空限制的庄严叫低劣的庄严。你看弥勒净土,你到那个地方去,时间有限度、空间有限度。为什么?因为它是业感的缘起。你为什么到弥勒净土去?因为你造了善业、因为你持戒、布施。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时候你的心是有所得的,有所的心是怎么样?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善业,去招感一个有限量的国土嘛。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限量的一种殊胜庄严。为什么?你今天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有漏的业力去招感,是为什么?是至心信乐、是至心发愿,是顺从本愿嘛,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是一种时空无尽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诸位要知道,它不是业感所成,它是法身所变现的,这个是关键点。很多人研究极乐世界,方向错误了,看到宝石、看到黄金,就质疑说「诶,为什么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创造那么庄严呢?」它是一个法身所变现的世界,本来就很庄严嘛,你到极乐世界,等于是到了阿弥陀佛整个法身的境界里面去了,时空无尽的,所以你根本不能够去称量它、去想象它的数目的,你没有办法想象,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我们这样讲「它不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不是三度,是多元化的世界。所以这地方是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作一个总说。
丁二、道树高显愿(二十八)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消释
国中 ┌光┐
┌ ─┐ ┌无量┤ ├┐
设我│菩萨 │不┌知┐其道│ └色┘│
┤ ├ ┤ ├ ┤ ├不取正觉
得佛│乃至少│能└见┘场树│高四百 │
└ ┘ └ ──┘
功德者 万里者
好,前面等于是把依报的国土作一个总结,它是一个时空无尽、法身所变现的国土;这以下就各别解释国土的相貌,这当中极乐世界依报值得我们谈的、在《阿弥陀经》经常提到的──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还有树,这个地方先提出道场树。为什么先提道场树呢?古德解释说: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树下完成的:第一个、出生,佛陀是在树下出生的,他不是在房子里面出生的,他是在树下出生的;第二个、佛陀成道是在树下成道;第三个、佛陀说法是在树下说法;第四个、佛陀入涅槃的时候是在树下入涅槃。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当中,四个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说法、入涅槃,都是在树下完成的。所以树跟我们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应该解释极乐世界的树是什么的相貌。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菩萨」,就举这个初心的菩萨、带业往生还没有积集资粮的菩萨、还没有供养十方诸佛的这些菩萨,他一定要能够去怎么呢?「知见其道场树」。什么叫「知」呢?听闻它的名声,哦,我听过「道场树」;「见」就是亲自见到。这个「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以后这个菩提树叫道场树。这个菩萨「知见其道场树」是什么相貌呢?它的形状是「无量」的「光色」,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颜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万里」,有十万由旬。如果「不能」这样,「不取正觉」。
这个树,在我们的依报环境当中当然是重要,否则佛陀不会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宝树的庄严。这个宝树,你看我们在一个房间当中放一棵树,你会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无情的世界当中,树是唯一有生长能力的,虽然没有明了性,但是有生长能力,所以你看一个地方放一棵树,就充满了生机。极乐世界的树不但是给你提供你一种生机,它有二种的功德:第一个、它演说妙法,这个在《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