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张钟馗,这个人的家族是杀鸡的,他的父亲是杀鸡的,所以他从小就跟他父亲一起杀鸡,杀了一辈子的鸡。到了晚年的时候业障现前,他就生病了,生病的时候晚上经常做恶梦,他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带着很多很多的鸡跑到他的面前,那个红衣人说「啄」,这些鸡就跑到他身上啄去他的身体,脸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一醒来的时候就全身疼痛,他每一次做这个梦就全身疼痛,又经常做这个梦,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很多鸡去啄他的身体。后来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跟他太太说:请一个出家人来,帮我消业障。这个时候他们请了一个出家人叫宏道法师,这个宏道法师到了以后,看到他的样子就问他太太说:他平常在干什么?说:杀鸡的。说:完蛋了,杀鸡的。就跟他讲说:你要忏悔,你内心当中很真诚的对这些鸡忏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头要断相续心。第二个、他就告诉他:好好的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圣号。他就在宏道法师的劝令之下,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念佛。经过一段时间他就跟他太太说「群鸡化去」,这些鸡已经消失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说「香气满室」,突然间他太太闻到整个房间有香气,其实香气的时候是跟阿弥陀佛已经感应道交了。后来他就要求他太太把他「端坐起来」,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的坐化。这个公案的意思就是说「张钟馗他是一个造业凡夫」,那他为什么往生呢?其实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他内心当中在临终的时候,生命当中最后的关键,他选择了顺从本愿,而没有选择顺从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往生的关键。

  那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后面那一句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很多古德就提出疑问说:这第十八愿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观经》的地方它这个五逆十恶照样往生,它下品下生的众生,它五逆十恶也照样往生。这怎么办呢?莲池大师作一个融通说:这个人生前虽然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但是临终之前忏悔,忏悔就清净了。所以他只要忏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毁谤正法,所以它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他有没有忏悔。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助念,你要是发现这个人业障深重,他当然没有办法顺从本愿,那就要先忏悔,把他过去所做的业力,内心当中很真实的忏悔,断相续心以后,然后再来顺从本愿,这就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十念的情况。我们看第五个: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经文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我们先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消释

   ┌发菩提心┐

   ┌┤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设我 十方│└修诸功德┘

   ─  ┤

  得佛 众生│临寿┌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  ┤

   终时└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的,前面是一个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个叫「十方众生」。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二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二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 ,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槃,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哦,「修诸功德」,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二种殊胜的资粮。但是到最后时的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是「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讲得严格一点是「这个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而在于愿望。那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为了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的连结在一起,「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二个不冲突的,所以他这个地方的关键是「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根本不会站,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但是这个菩萨不同,比如说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一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那么「欲生我国」。

  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你「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个时候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他、安慰他、鼓励他。这个地方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作临终关怀的。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批注上说:临终的开导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第六意识是处在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那他为什么可以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可以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的。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依止处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梦觉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啊!他根本使不上力嘛。你说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的第六意识还在,但是临终的时候你的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所以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的时候,弥陀的开示慰导变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来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第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未断犹坏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个坏器,我这个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一场雨下来的时候,这个坏器又变成泥土了。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说:「你入空性的时候是人法双亡,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所以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他修行几次以后觉得,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他曾经努力过,他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未断犹坏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修念佛法门有二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专修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者已经年纪大了,你不说「哎呀,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这样子就法不契机了。晚年人临终的时候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也不是叫你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个时候,善导大师说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这个时候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做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