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弗尊者连回答都没有办法回答,都是佛陀单独一个人来自圆其说的;第二个、就是在「流通分」的时候,是六方诸佛的称扬赞叹,这个是在其它经典当中所少有的。我们一般来说,佛陀在教化的世界当中,一个世界不能有二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况当中,佛跟佛之间会互相证明,特别是这种难信法门。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会归到一心真如,佛陀说:其实法门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学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声闻乘、也没有缘觉乘、也没有菩萨乘,每一个众生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二亦无三。这个法、这样的思想当然很多人很难接受,所以这个时候到了〈宝塔品〉,就请出了过去已经灭度的多宝佛出来证明,多宝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对的,乃至到最后「流通分」的时候,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是对的。那为什么六方诸佛证明呢?蕅益大师说:因为净土法门,菩萨没有资格流通。你看《华严经》《法华经》都是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流通;但是净土法门,菩萨没有成就净土的经验,菩萨还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净土法门只有诸佛可以称扬赞叹而流通,因为他才有资格。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是说明这个法门的甚深。第二个、说明这个法门的广大。善导大师说「如来以无尽大悲而出兴于世,其最终目的要惠以众生真实利益」,说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以佛愿力,亦得往生故。 给众生真实的利益,莫过于你告诉他「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而现生消除罪障,临终往生不退」,所以从这个法门广大当中,也值得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因为这个法门太普遍了,它不须要简别根机的嘛。你看你修唯识观、天台观,它第一个一定要过滤,你这个人是不是通达诸法实相,没有一个止观说是不通达诸法实相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简别你是不大乘圆顿种性;只有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须要简别根机的,不用拣别根机,当然十方诸佛就可以普遍的流通了,使令他的弟子广泛的受益。所以这个地方的诸佛称叹,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甚深、跟这个法门的广大。这个地方是通于因跟果,称扬阿弥陀佛的因跟果。
看第四条,这个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跟十九,这二个愿就很重要了,跟我们往生很有关系,这个是往生的正因。
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
经文
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我们先看第十八愿,请合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消释
┌至心信乐┐
┌┤ ├┐ ┌不取正觉
设我 十方│└欲生我国┘│若不│
─ ┤ ├ ┤
得佛 众生│ │生者│ ┌五逆
└─乃至十念─┘ └唯除┤
└诽谤正法
好,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所有的四十八愿,以五愿为核心,这五愿当中,又以这个愿当愿王。因为有这个愿,使令净土法门当中,「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才能够成立,使令这个生死凡夫才能出离三界火宅。这个愿古德的批注很多,我们根据最有权威性的、解释第十八愿最有代表性的善导大师的批注来加以解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愿的解释分成三段,叫「机、行、益」,根机、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机:
在「我」成「佛」以后,他的根机呢?「十方众生」,这以下修学的因果是摄受哪些人呢?是摄受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说:这十方众生是怎么解释呢?就是颠倒众生,就是我们一般还没有学佛这种颠倒众生,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的,像空中的羽毛,他的内心完全不决定的,这个叫做「十方众生」。这样一个颠倒众生,就是这整个十八愿所摄受的根机,他也不是说一定要修行、当然他也不一定说是要造恶,他是看情况办事的。他的行、他的修行有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刚好是信愿行三资粮,善导大师说这个三资粮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是往生的关键。先看「至心」,这个「至心」就是真实不虚妄的心,他内心要非常的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妄;这个「信乐」就是一种顺从归依的心;「至心信乐」简单的讲,善导大师说就是他修行的成败就只有四个字,就是「顺从本愿」,不要对本愿有所抗拒。看他后面文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识,完全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好像说你这个人不存在一样,那种感觉就是这样,这个叫做「至心信乐」。你是一个造恶凡夫,你内心当中积聚很多的罪业也好;你是一个持戒的菩萨,你内心很多的善业也好:你把内心当中所有自我所累积的这些善恶业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的顺从本愿。这个顺从本愿当中,善导大师说有二个标准,有他一个所信的决定跟能信的决定,所信之事决定跟能信之心决定。那他所信之事有三个,有三个事情要相信的: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什么叫做顺从本愿呢?对于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相信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也就是说你修行当中你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诸位要知道,你是现在开始修行,但是你不是现在才有生命,你在修行之前,你已经很多很多的生命,而已经累积很多很多负面罪业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从这个角度开始修行的,你是从一个内心满是污泥状态的当中开始修行,才开始修行,你要相信这个事实,你不是在一张白纸当中开始修行,这张纸已经画得乱七八糟了,这个时候才开始修行。所以第一件事情是你要相信你是罪恶凡夫,这个你要相信。第二个「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你已经在三界当中流转很多次了,无量次的流转。第三个「无有出离因缘」,你根本没有力量能够离开三界,你现在开始,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观,你就是不能离开三界,这个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业障凡夫、相信你已经流转太久了、第三个相信你没有出离之缘,这个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能够顺从本愿的。
那么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种的决定心:第一个「彼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佛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种:第一个、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法界当中的确存在四十八种力量,你要相信这件事情,这个是就着你心中对佛陀的信心。第二个、你对你自己要有信心,「无疑无虑」,你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不能有任何的忧虑。怎么说呢?你念佛的时候「哎呀,我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不顺从本愿,你内心打妄想就是你抗拒本愿,抗拒本愿的结果当然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乐了。你在归依佛陀的时候,你不能说你业障深重、你也不能说你福报不够,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个「乘彼佛力决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阿弥陀佛要救你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叫做至心信乐、叫做顺从本愿。我希望大家把四十八愿的核心思想这个至心信乐抓到,你就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法门怎么下。当我们至心信乐,这是一个往生的关键,你内心当中把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恶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总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你的心跟佛合为一体了。
合为一体当然产生很大的加持力,你要求什么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什么样呢?「欲生我国」,我心中顺从本愿以后,我只有一个希望,愿生彼西方安乐国。以这种顺从本愿愿望的这种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大部分的古德都说「这个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不过昙鸾大师的解释比较合理,他说「不一定要说是十念」,他在《往生论注》上说:临命终时,相续称念,业事成办,不局数目。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是相续的称念就好了,直到你的净业成就,不要去管他的十念二十念。
你能够具足这三种资粮,假设「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当中「唯除」二个情况:第一个、有重罪的因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还有邪见,「诽谤」大乘「正法」:这二个是简别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愿后来被历代的祖师公认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讲「临终的随念往生」。就是这个人他可能是造恶凡夫,临终的时候,他听到净土法门以后,他做一件事情,顺从本愿、欲生我国,然后相续称念佛号,结果就往生了,这个叫做随念往生。
好,我们先休十分钟,待会在把这个愿作一个总结。
第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我们看「丙四、十念必生愿」。
愿文讲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愿是整个往生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标准,这个地方也说明带业往生的一个相貌。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包括了带善业往生、也包括带罪业往生。那他带罪业怎么往生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正念非常的强烈。什么叫正念呢?他不是观察空性哦,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实的放下万缘,顺从本愿,而愿生彼安乐国。那以这种正念的力量,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触动了弥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带到净土去,这叫做「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我们讲《净土圣贤录》的一个实际的公案 来加以印证,在唐朝有一个先生叫…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