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弗尊者連回答都沒有辦法回答,都是佛陀單獨一個人來自圓其說的;第二個、就是在「流通分」的時候,是六方諸佛的稱揚贊歎,這個是在其它經典當中所少有的。我們一般來說,佛陀在教化的世界當中,一個世界不能有二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況當中,佛跟佛之間會互相證明,特別是這種難信法門。你看《法華經》,《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把前面的叁乘方便,會歸到一心真如,佛陀說:其實法門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學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聲聞乘、也沒有緣覺乘、也沒有菩薩乘,每一個衆生就是現前一念心性,無二亦無叁。這個法、這樣的思想當然很多人很難接受,所以這個時候到了〈寶塔品〉,就請出了過去已經滅度的多寶佛出來證明,多寶佛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對的,乃至到最後「流通分」的時候,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對的。那爲什麼六方諸佛證明呢?蕅益大師說:因爲淨土法門,菩薩沒有資格流通。你看《華嚴經》《法華經》都是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來流通;但是淨土法門,菩薩沒有成就淨土的經驗,菩薩還在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所以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可以稱揚贊歎而流通,因爲他才有資格。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十方諸佛來稱揚贊歎,是說明這個法門的甚深。第二個、說明這個法門的廣大。善導大師說「如來以無盡大悲而出興于世,其最終目的要惠以衆生真實利益」,說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給衆生真實的利益,善導大師說: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以佛願力,亦得往生故。 給衆生真實的利益,莫過于你告訴他「你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而現生消除罪障,臨終往生不退」,所以從這個法門廣大當中,也值得十方諸佛來稱揚贊歎,因爲這個法門太普遍了,它不須要簡別根機的嘛。你看你修唯識觀、天臺觀,它第一個一定要過濾,你這個人是不是通達諸法實相,沒有一個止觀說是不通達諸法實相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簡別你是不大乘圓頓種性;只有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所以它不須要簡別根機的,不用揀別根機,當然十方諸佛就可以普遍的流通了,使令他的弟子廣泛的受益。所以這個地方的諸佛稱歎,就說明了這個法門的甚深、跟這個法門的廣大。這個地方是通于因跟果,稱揚阿彌陀佛的因跟果。
看第四條,這個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跟十九,這二個願就很重要了,跟我們往生很有關系,這個是往生的正因。
丙四、十念必生願(十八)
經文
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爲中下根機而發的願,攝受中下根機;這個「臨終接引」第十九願是爲了上根機的人發的。我們先看第十八願,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消釋
┌至心信樂┐
┌┤ ├┐ ┌不取正覺
設我 十方│└欲生我國┘│若不│
─ ┤ ├ ┤
得佛 衆生│ │生者│ ┌五逆
└─乃至十念─┘ └唯除┤
└誹謗正法
好,這個願太重要了,善導大師說:所有的四十八願,以五願爲核心,這五願當中,又以這個願當願王。因爲有這個願,使令淨土法門當中,「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才能夠成立,使令這個生死凡夫才能出離叁界火宅。這個願古德的批注很多,我們根據最有權威性的、解釋第十八願最有代表性的善導大師的批注來加以解釋,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願的解釋分成叁段,叫「機、行、益」,根機、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機:
在「我」成「佛」以後,他的根機呢?「十方衆生」,這以下修學的因果是攝受哪些人呢?是攝受十方衆生。善導大師說:這十方衆生是怎麼解釋呢?就是顛倒衆生,就是我們一般還沒有學佛這種顛倒衆生,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的,像空中的羽毛,他的內心完全不決定的,這個叫做「十方衆生」。這樣一個顛倒衆生,就是這整個十八願所攝受的根機,他也不是說一定要修行、當然他也不一定說是要造惡,他是看情況辦事的。他的行、他的修行有叁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剛好是信願行叁資糧,善導大師說這個叁資糧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樂」,是往生的關鍵。先看「至心」,這個「至心」就是真實不虛妄的心,他內心要非常的真實,沒有任何的虛妄;這個「信樂」就是一種順從歸依的心;「至心信樂」簡單的講,善導大師說就是他修行的成敗就只有四個字,就是「順從本願」,不要對本願有所抗拒。看他後面文的意思就是說,你在念佛的時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識,完全順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說你這個人不存在一樣,那種感覺就是這樣,這個叫做「至心信樂」。你是一個造惡凡夫,你內心當中積聚很多的罪業也好;你是一個持戒的菩薩,你內心很多的善業也好:你把內心當中所有自我所累積的這些善惡業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的順從本願。這個順從本願當中,善導大師說有二個標准,有他一個所信的決定跟能信的決定,所信之事決定跟能信之心決定。那他所信之事有叁個,有叁個事情要相信的: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什麼叫做順從本願呢?對于事相上,你要生起叁種信心:第一個、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相信你無始劫來阿賴耶識當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也就是說你修行當中你不是從零開始。我們諸位要知道,你是現在開始修行,但是你不是現在才有生命,你在修行之前,你已經很多很多的生命,而已經累積很多很多負面罪業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從這個角度開始修行的,你是從一個內心滿是汙泥狀態的當中開始修行,才開始修行,你要相信這個事實,你不是在一張白紙當中開始修行,這張紙已經畫得亂七八糟了,這個時候才開始修行。所以第一件事情是你要相信你是罪惡凡夫,這個你要相信。第二個「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你已經在叁界當中流轉很多次了,無量次的流轉。第叁個「無有出離因緣」,你根本沒有力量能夠離開叁界,你現在開始,飯也不吃、覺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觀,你就是不能離開叁界,這個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這叁件事情,你相信你是業障凡夫、相信你已經流轉太久了、第叁個相信你沒有出離之緣,這個是你要相信的叁件事,你才能夠順從本願的。
那麼你相信叁件事情,而生起叁種的決定心:第一個「彼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佛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叁種:第一個、你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法界當中的確存在四十八種力量,你要相信這件事情,這個是就著你心中對佛陀的信心。第二個、你對你自己要有信心,「無疑無慮」,你不能有任何的懷疑、不能有任何的憂慮。怎麼說呢?你念佛的時候「哎呀,我業障深重、我福報不夠」,不順從本願,你內心打妄想就是你抗拒本願,抗拒本願的結果當然阿彌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樂了。你在歸依佛陀的時候,你不能說你業障深重、你也不能說你福報不夠,爲什麼?因爲你已經不存在了。第叁個「乘彼佛力決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夠的力量救拔你,阿彌陀佛要救你綽綽有余,這個時候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叫做至心信樂、叫做順從本願。我希望大家把四十八願的核心思想這個至心信樂抓到,你就知道你念佛的時候心地法門怎麼下。當我們至心信樂,這是一個往生的關鍵,你內心當中把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惡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總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時候「順從本願」,你的心跟佛合爲一體了。
合爲一體當然産生很大的加持力,你要求什麼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什麼樣呢?「欲生我國」,我心中順從本願以後,我只有一個希望,願生彼西方安樂國。以這種順從本願願望的這種力量,在臨終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批注當中,大部分的古德都說「這個十念就是臨終的十句佛號」,不過昙鸾大師的解釋比較合理,他說「不一定要說是十念」,他在《往生論注》上說:臨命終時,相續稱念,業事成辦,不局數目。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是相續的稱念就好了,直到你的淨業成就,不要去管他的十念二十念。
你能夠具足這叁種資糧,假設「不生者,不取正覺」。這當中「唯除」二個情況:第一個、有重罪的因緣,「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還有邪見,「誹謗」大乘「正法」:這二個是簡別的。
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願後來被曆代的祖師公認爲「往生的最低標准」,就是我們講「臨終的隨念往生」。就是這個人他可能是造惡凡夫,臨終的時候,他聽到淨土法門以後,他做一件事情,順從本願、欲生我國,然後相續稱念佛號,結果就往生了,這個叫做隨念往生。
好,我們先休十分鍾,待會在把這個願作一個總結。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頁,我們看「丙四、十念必生願」。
願文講到「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願是整個往生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標准,這個地方也說明帶業往生的一個相貌。這個「帶業往生」的意思,包括了帶善業往生、也包括帶罪業往生。那他帶罪業怎麼往生呢?因爲他臨終的時候正念非常的強烈。什麼叫正念呢?他不是觀察空性哦,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他在臨終的時候,真實的放下萬緣,順從本願,而願生彼安樂國。那以這種正念的力量,跟彌陀的本願感應道交,觸動了彌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帶到淨土去,這叫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我們講《淨土聖賢錄》的一個實際的公案 來加以印證,在唐朝有一個先生叫…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