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大師的意思他是選擇第二個。什麼是圓修呢?就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以念佛爲正行,以戒定慧整個波羅蜜爲助行,他提出了正助雙行,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至心發願」。叁業專修所強調的是一種信心,「至心信樂」;圓修所強調的是「至心發願」,強調的是願望。但在這個專修、圓修當中要簡別另外一種叫雜修(哈──),有一個雜修的。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薩、明天念觀世音菩薩,誦《地藏經》、誦《金剛經》。這個法門通通沒有錯,錯在他的心態沒有信願具足,因爲你的目標沒有明確嘛,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樂」,第十八願也不能攝受你;你也不是「至心發願」,第十九願也不攝受你:那你就由業力來攝受你,就這樣子。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要嘛強調信心、要嘛強調願望,其實這二個都是有具足的,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窺基大師綜合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講出一個總結:「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極樂世界若實論之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難,那是連阿羅漢都沒有辦法去的;但是怎麼辦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觸動阿彌陀佛的本願,唯一的選擇,這本尊相應法。觸動彌陀的本願,從經文當中來看,你有二種選擇:第一個、你選擇至心信樂,順從本願;第二個、你選擇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選擇至心發願。

  我們淨土宗的思考模式,跟修禅宗、天臺宗的差別在哪裏?諸位知道嗎?它們二個都強調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諸位要知道,你修圓頓的天臺止觀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觀察過去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天臺止觀、圓頓止觀,都是在探討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原來是什麼東西?比如你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淨土宗剛好相反,淨土宗不問你的過去,你過去造善也好、造惡也罷,它的重點是「你將往哪裏而去」,它不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問「你以後要怎麼樣?你將往哪裏而去?」你是不是真實的歸依阿彌陀佛,真實的願求生淨土?這個是成敗的關鍵。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淨土宗是找他的未來(呵呵),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把這個心地法門抓到,淨土宗是既往不咎,他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好,我想這樣子你應該已經把第十八願跟第十九願的關鍵點抓到了。

  好,我們看:

   乙二、別示其余諸願

  前面的核心五願,把淨土的因果作一個綱要的說明;這以下我們詳細的說明淨土的因果。

   ┌一、國土莊嚴─────(5)

   │

   ├二、身心安樂─────(19)

  ◎入文分四┤

   ├叁、出世解脫─────(7)

   │

   └四、聞名得益─────(12) 今初

  前面的叁個是說明往生以後的利益,就是你憶佛、念佛的時候,這叁個是來世才兌現的;那「聞名得益」有十二個願,是你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會受益的。我們看:

   丙一、國土莊嚴五

  丁一、一切嚴淨願(二十七)

  經文

  這當中有五個願,我們先看第一個「一切嚴淨」,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消釋

   ┌淨┐

   │ │

   ┌嚴┼光┼─┐

   │ │ │ │

   │ └麗┘ │

   國中 ┌┤  ├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  ┐││┌形┐  │

  設我│天人││└┤ ├殊特┘

   ┤  ├┤ └色┘

  得佛│一切││

   └  ┘│┌其諸衆生┐  ┌明了┐

   萬物 ││  │  │  │其名數者─

   └┤乃至逮 ├有能┤  ├

   └  ─┘  │  │不取正覺。

   得天眼  └辯─┘

  好,這個願等于是把極樂世界依報的國土莊嚴作了一個總結。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天人」,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報的「萬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這些依報萬物是什麼相貌呢?這當中有二種的功德: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第二個從數量上來說。先看它的本質,它的本質是「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這個「嚴」指的是整個總相特別的莊嚴,這個莊嚴開出叁個相貌:第一個、清「淨」而不雜染,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清淨的莊嚴,它不會讓你産生煩惱的;第二個、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有「光」明的,極樂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沒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爲它的寶物都是放光的;第叁個、極樂世界的東西都是美「麗」而不醜陋的:這是它的一個功德,莊嚴。第二個「形色殊特」,它的「形」狀也好、顔「色」也好,也「特」別的「殊」勝,世間所少有的。總而言之,這個極樂世界是特別的「微妙」,而不「能稱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來贊歎它,你甚至于不能用心思來加以測量它是怎麼的莊嚴、它是怎麼個微妙,你沒有辦法去測試它的。這個是講到它的本質莊嚴的一個程度。第二個我們看它的數量。這些「衆生」甚至于已經成就了「天眼」通,他都不「能」夠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數」目,也不夠去加以形容「辯」別它的名相數目,這個「明了」是指內心,「辯」別是指口業的形容。我們常說這個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但是他根本沒有辦法去形容它、也沒有辦法去想象它的存在的。

  這個地方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我們講一下。極樂世界這樣一個總相是說明它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是勝妙的五塵,勝妙五塵當然包括提供你一個安穩的功德跟快樂的功德,而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強調說「無能稱量」,就是說極樂世界的整個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議來稱量,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那這個時空無盡的世界表示什麼呢?窺基大師說:極樂世界跟彌勒淨土有十種差別,而其中一個差別就是在這個莊嚴的差別,他說彌勒淨土的莊嚴是有時空限製,有時空限製的莊嚴叫低劣的莊嚴。你看彌勒淨土,你到那個地方去,時間有限度、空間有限度。爲什麼?因爲它是業感的緣起。你爲什麼到彌勒淨土去?因爲你造了善業、因爲你持戒、布施。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時候你的心是有所得的,有所的心是怎麼樣?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善業,去招感一個有限量的國土嘛。極樂世界就不同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是無限量的一種殊勝莊嚴。爲什麼?你今天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用有漏的業力去招感,是爲什麼?是至心信樂、是至心發願,是順從本願嘛,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那是一種時空無盡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國土,諸位要知道,它不是業感所成,它是法身所變現的,這個是關鍵點。很多人研究極樂世界,方向錯誤了,看到寶石、看到黃金,就質疑說「诶,爲什麼阿彌陀佛把極樂世界創造那麼莊嚴呢?」它是一個法身所變現的世界,本來就很莊嚴嘛,你到極樂世界,等于是到了阿彌陀佛整個法身的境界裏面去了,時空無盡的,所以你根本不能夠去稱量它、去想象它的數目的,你沒有辦法想象,因爲它是一個時空無盡的世界,我們這樣講「它不是一個叁度空間的世界」,不是叁度,是多元化的世界。所以這地方是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作一個總說。

   丁二、道樹高顯願(二十八)

  經文

  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者,不取正覺。

   消釋

   國中   ┌光┐

   ┌  ─┐  ┌無量┤ ├┐

  設我│菩薩 │不┌知┐其道│  └色┘│

   ┤  ├ ┤ ├  ┤  ├不取正覺

  得佛│乃至少│能└見┘場樹│高四百  │

   └  ┘  └  ──┘

   功德者  萬裏者

  好,前面等于是把依報的國土作一個總結,它是一個時空無盡、法身所變現的國土;這以下就各別解釋國土的相貌,這當中極樂世界依報值得我們談的、在《阿彌陀經》經常提到的──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華、還有樹,這個地方先提出道場樹。爲什麼先提道場樹呢?古德解釋說: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樹下完成的:第一個、出生,佛陀是在樹下出生的,他不是在房子裏面出生的,他是在樹下出生的;第二個、佛陀成道是在樹下成道;第叁個、佛陀說法是在樹下說法;第四個、佛陀入涅槃的時候是在樹下入涅槃。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當中,四個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說法、入涅槃,都是在樹下完成的。所以樹跟我們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應該解釋極樂世界的樹是什麼的相貌。好,我們加以解釋。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國中」的「菩薩」,就舉這個初心的菩薩、帶業往生還沒有積集資糧的菩薩、還沒有供養十方諸佛的這些菩薩,他一定要能夠去怎麼呢?「知見其道場樹」。什麼叫「知」呢?聽聞它的名聲,哦,我聽過「道場樹」;「見」就是親自見到。這個「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因爲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所以以後這個菩提樹叫道場樹。這個菩薩「知見其道場樹」是什麼相貌呢?它的形狀是「無量」的「光色」,無量的光明、無量的顔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萬裏」,有十萬由旬。如果「不能」這樣,「不取正覺」。

  這個樹,在我們的依報環境當中當然是重要,否則佛陀不會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一而再再而叁的提到寶樹的莊嚴。這個寶樹,你看我們在一個房間當中放一棵樹,你會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無情的世界當中,樹是唯一有生長能力的,雖然沒有明了性,但是有生長能力,所以你看一個地方放一棵樹,就充滿了生機。極樂世界的樹不但是給你提供你一種生機,它有二種的功德:第一個、它演說妙法,這個在《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