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他可能不太習慣到講堂聽佛陀說法,他怎麼辦呢?他想一個人靜一靜,他到樹林當中打坐、或者在那邊經行,樹爲他說法,可以的。第二個、這個樹能夠顯示出十方諸佛國土說法的情況,顯現。比如說我現在想要看看藥師佛在說什麼法、多寶佛說什麼法,這個樹就能夠隨心而顯現諸佛說法的狀態。這個樹還有這二種功德。

   丁叁、寶香妙嚴願(叁十二)

  經文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消釋

   無量

   皆┌  ┐

   ┌ ┤雜寶│而共

   ┌宮殿┐ │以│  ├  ┐

   ┌┤  ├┐│ │百千│合成│

   │└樓觀┘││ └  ┘  │

   自地 │  ││  種香  │ 若不

   ┌  ┐│  ││  │┌

  設我│以上││┌池流┐││  ┌奇┐超諸││如是

   ┤  ├┼┤  ├┼┼嚴飾┤ ├  ┼┤

  得佛│至于││└華樹┘││  └妙┘天人││不取

   └  ┘│  ││  │└

   虛空 │ 國土 ││  普熏十  │ 正覺

   │┌  ┐││ ┌  ─┐│

   ││所有│││其│方世界 ││

   └┤  ├┘└ ┤  ├┘

   │一切│  香│菩薩聞者│

   └  ┘  └  ┘

   萬物  皆修佛行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個地方「寶香妙嚴」,我們先作一個說明。極樂世界的五塵,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很多,勝妙五塵;但是這個五塵當中,我們仔仔細細的看《阿彌陀經》,再比對《無量壽經》,發覺釋迦牟尼佛在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當中,特別強調叁種塵:第一個、色塵,光明,所以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燈光,因爲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黑暗,它每一個寶物都放光的。我們娑婆世界的寶物是能夠反射光明,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光明,這是第一個色塵。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物一定有香氣,這個香氣在《無量壽經》講得很多,《阿彌陀經》講得少,極樂世界的五塵,每一個塵都有旃檀香的香氣。那光明主要是消業障,身心柔軟;它這個香氣會說法,你聞到這個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增長你的菩提心,這個香有這種效果。這個五塵當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氣,香光莊嚴。還有聲塵說法,聲音說法。它每一個寶物都可以說法,你看這件事情,「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我們在觀想極樂世界的時候,你要記住幾個特點:第一個一定要有光明的內涵,第二個一定要有香氣,第叁個它有聲音出來。這段經文就講得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整個依報的國土,什麼叫依報國土呢?它的範圍怎麼說呢?從大「地以上」,乃「至于虛空」,我的整個生活空間就在裏面了。這個依報當中:包括了「宮殿」,菩薩所居住的環境;「樓觀」,佛陀說法的處所;「池流」,我們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蓮華;還有種種的寶「樹」。總而言之,「國土所有一切萬物」,那這當中有叁個相貌:第一個、從本質上來說,「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極樂世界的整個「宮殿、樓觀」、乃至道場「樹」是由珍寶所成,是放光的。這個珍寶在《阿彌陀經》提到七寶:金;銀;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寶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砗磲是白色的貝殼;

  赤珠是紅色的寶珠;瑪瑙是暗紅色的寶物。極樂世界的整個本質是七寶所成,所以你觀想極樂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觀想成水泥,那你來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衆笑),因爲娑婆世界才有水泥嘛,極樂世界沒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錯了嘛,你本尊就不相應了嘛。極樂世界的房子,七寶所成。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寶樹,具足百千種旃檀香,而用這個光明跟香氣所合成。所以古德說「在娑婆世界,金銀雖有光輝而無旃檀之氣」 ,說這個金銀放出光輝,但是沒有香氣;旃檀雖有香氣而無諸玉之光。只有極樂世界香光具足,所以可以說是「嚴飾奇妙,超諸天人」。爲什麼講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釋說:香光具足名之爲「奇」,廣作佛事名之爲「妙」。極樂世界的寶物,又放光、又有香氣,這件事情非常稀奇,連天上都很少有,而且這個香光還經常演說妙法,廣作佛事,所以叫做「妙」。所以這個「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薩」在那個地方經行也好、打坐也罷,「聞」到這個香氣、看到這個光明,「皆修佛行」,增長他的菩提心,更堅定他修習六波羅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覺。」極樂世界依報的意境,我們用蕅益大師的一段偈頌作一個總結,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就是說你在極樂世界的時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時看到光明、也同時聞到了香氣,「一一理性具足莊嚴」;雖然你聞到香氣、你也看到了光明,你還是安住在空性,「一一莊嚴」還「全體理性」:二個完全不相障礙,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障礙真空,就是這種意境,所以蕅益大師講「一一理性」還「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事事無礙的境界,二個互不相幹擾的,修空觀、修假觀,二個不互相障礙的。這個地方講到極樂世界的香光莊嚴。

   丁四、照見十方願(叁十一)

  經文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這個地方講到「照見十方」,我們看「消釋」的地方:

   消釋

   皆悉照見

   ┌  ┐

   │十方一切│

   ┌┤  ├諸佛世界┐

   ││無量無數│  │

   │└  │  │┌若不爾者

  設我 國土│ 不可思議┘  ├┤

   ─  ┤   │└不取正覺

  得佛 清淨│   │

   └─猶如明鏡,覩其面像┘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土」是「清淨」無漏的,無漏只是斷惡,它只是一個基本,還要修善。怎麼修善、度衆生呢?「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地方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七寶,它所顯出的色塵,前面講到光明,這個地方還講到另外一個,就是顯現十方世界種種的相貌。這個地方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T40,837c)就講得清楚,他說:極樂世界這些依報的寶物,它能夠「顯現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也就是說你到了極樂世界,你不但是用耳朵聽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聽法,極樂世界你還可以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親眼,百聞不如一見。你看這個人,他因爲持戒的關系,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個十方世界善惡的業緣全部顯現,你看到別人怎麼樣,你就警惕:哦,這個人因爲持戒的關系生天了,這個人一天到晚說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獄去了。你看到了以後怎麼樣?你內心當中特別深刻,跟聽聞的感覺又不一樣。在極樂世界它的說法不但用音聲,有時候佛陀不講話,讓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見十方」「世界」種種善惡的業緣。看到怎麼樣呢?「猶如明鏡,覩其面像」,就像你照「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麼樣的清楚分明,雖然你看到的是一個很遠世界衆生的情況,但是你看到就像自己在照鏡子一樣,如此的清楚,那你的感受當然也特別的深刻,這個就是能夠「照見十方」的業緣,具足這種功德。好,我們看最後一段:

   丁五、樹中現剎願(四十)

  經文

  我們先念一遍,大家請合掌,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

  ┌于寶樹中─皆悉照見┐┌若不爾者

  應時如願┤  ├┤

   └猶如明鏡─覩其面像┘└不取正覺

  好,前面看到的是衆生的善惡業緣,那是給我們一些警惕的情況,這個地方是看到佛陀說法,前面是看衆生法界,後面是看佛法界。說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國中」的「菩薩」,如果他想要「見」到「十方」淨土當中的某一個佛跟他的「佛土」。比如說你在娑婆世界的時候,你就非常仰慕藥師佛跟他的淨土,但是因爲特殊的因緣,你沒有求生到那個地方去;你到淨土去以後,你想要見到藥師佛的淨土,怎麼辦呢?「應時如願」,在道場「寶樹」的樹葉當「中」,你就能夠「隨」你的心願,而看到了藥師佛的佛陀跟他的淨土、眷屬。雖然這麼遠,你也是像「照」「鏡」子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在其它版本的《無量壽經》上說:你看到這個諸佛世界的國土,「衆生覩者,生希有心」。這個希有心古德解釋爲無上菩提心,看到諸佛在說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說:你往生到淨土,就等于往生到十方淨土。我剛開始還不懂得這個道理,爲什麼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是往生十方淨土呢?因爲你到極樂世界,你整個十方世界的信息,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你家照鏡子一樣,身曆其境嘛。這個是其它世界很難提供給你的、很難提供給你的。所以古人講「往生阿彌陀佛,就等于是親近十方諸佛;往生淨土,就等于是往生十方淨土」,這個句話是有道理的,從這二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

  好,我希望我們大家的思考模式是這樣子:這個四十八願,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彌陀佛發的,它跟你是有關系的,你要把它想象……,你現在四十八願聽完以後要做一堂功課,你要畫出你心中淨土的遠景。四十八願講完以後,每一個人的心中都要有一個四十八願,都要有一本四十八願,你就成功了。你如果四十八願聽完以後,你的心中如果還是「無住」,那你就完了(呵…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