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不對!這四十八願是告訴你怎麼規劃你來生的遠景,而且這每一個願你都可以做到,每一個願都可以兌現,佛陀絕對不妄語的,所以你一定要告訴自己「這每一個願跟你是關系密切的」,有的是跟你今生有關系,有的是跟你來生有關系,只要你憶念它的存在,它就會存在,是這樣子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五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四頁,「丙二、身心安樂」。
我們淨土宗的一個特色,它是一個他力所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的特色是一個本尊相應法,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想盡一切的辦法,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跟佛的心,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這個感應道交的道理,古德講一句話說「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說我們跟阿彌陀佛是怎麼感應道交的呢?因爲我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它的體性都是空寂的,從自他平等不二的角度,所以你念頭一動,你就感應道交了。徹悟禅師說「其實感應道交是通十法界的」:你的心如果經常憶念殺盜淫妄的罪業,你就跟叁惡道感應道交了;我們的心經常跟布施、持戒相應,那我們跟人天的法界感應道交。所以我們現在能夠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事實上我們是在創造我們未來的功德,就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講「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能夠把這四十八願不斷的去思惟觀察,這四十八願的功德在你的生命當中,就會全部的出現。我們前面講到「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身心安樂」。這個國土莊嚴是講到依報,蕅益大師說「依報的國土是以五塵爲體,色聲香味觸五塵」。那我們怎麼去憶念這個五塵呢?我們可以從二個方向來憶念:第一個、它是安樂相;第二個、它是解脫相。你看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五塵,包括了宮殿、樓閣、寶樹,你所居住的環境,基本上它都是有光明的,這個色塵特別的殊勝,極樂世界沒有黑暗相,諸位要知道極樂世界沒有晚上,都是白天的,因爲極樂世界是光明無量的;第二個、它是充滿香氣的世界,極樂世界到每一個地方都是充滿了旃檀香:香光莊嚴。第叁個、極樂世界它有種種美妙的天樂。所以我們從經論當中知道,極樂世界五塵的安樂相,光明、香氣、音樂,這叁塵特別的殊勝。這種所謂的安樂相,就是說我們的心跟五塵接觸的時候,是一種舒適快樂的感受,就是我們要從這個方向去思考。第二個、它是一種解脫相,這個五塵能夠演說妙法,增長善根。你看我們前面看到的,極樂世界的光明照攝你身心的時候,身心柔軟超過天人。這個柔軟相是什麼?就是消業障。你看一個煩惱很重的人,他的肌肉是繃緊的,你繃緊,你到極樂世界光明一照你,業障一消,身心就柔軟。第二個、它的香氣,菩薩聞者皆修佛行,你聞到香氣以後,你很自然的能夠修波羅蜜。你看極樂世界的諸寶行樹、那個微風吹動,風吹動這個樹啊,「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音聲也可以帶動你一種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一種道心。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裏面提一個問題說:極樂世界有安樂相跟解脫相,既然極樂世界是爲了菩提道而安立的,就直接現出解脫相就好,爲什麼要現出這種莊嚴安樂之相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它是有爲法,畢竟空寂的嘛!蓮池大師說:極樂世界在規劃的時候現出安樂相有二層意思:第一個、對上根利器的人來說是現出它的功德相,因爲這個菩薩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他經常的親近、供養諸佛,他有功德的、他有波羅蜜的,沒有一個菩薩現出來的是好像很單薄、很寒酸的,沒有這種菩薩相,都是莊嚴的,因爲他有波羅蜜嘛,很自然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是表顯這個菩薩是有功德,他不像小乘只觀一切法空,他在一切法空當中具足種種的波羅蜜,那當然看不到他內心的世界,但是怎麼樣呢?借相來表顯。所以極樂世界的莊嚴,就老參來說是顯現他的功德相。你說他這個人是帶業往生的,他以前在娑婆世界造五逆十惡的、臨終才忏悔的,到了極樂世界怎麼也能夠受用呢?他說:爲了中下根人,生希求故,讓他生起希望。就好像說,沒有錯,你剛剛受生到極樂世界,你也在那個地方跟大家享受光明、享受香氣,這個叫做什麼呢?先享受後付款。你看我沒有錢,但是我總有一天會有錢,對不對,我先把這個房子買下來,買下來以後,我用這個房子來賺錢,我用這個房子來開店面、種種的因緣,诶,總有一天我可以把這個房子買下來,可以吧,這個叫做分期付款(呵)。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以後,你剛開始沒有資糧,你是受用佛賜給你的資糧,但沒有關系嘛,借假修真嘛。你有這樣一個極樂世界的莊嚴,你就能夠親近供養諸佛,你總有一天跟你學長一樣,名符其實。所以對一個中下根人來說,先讓他産生欣求之心,「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所以這個功德相:就著老參菩薩來說是名符其實,他有這個功德,他自然顯現出來;就著一個初學菩薩,借用一下佛陀的功德,先借一下,總有一天你也有這種能力顯現這樣的功德: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有二層意思的。對我們來說,我們剛開始往生,還是沾阿彌陀佛的光,但是只要你有那個果報體,你總有一天也可以自己顯現出來。
前面是講依報的五塵,這個地方講正報五蘊身心的狀態。前面是一個你所受用的五塵;這個地方是講到能受用的五根,能受用的五根是什麼相貌,這當中有「十九」個願講到我們正報的五根、或者講五蘊,我們先看第一個「國無惡道願」:
丙二、身心安樂十九
丁一、國無惡道願(一)
經文
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消釋
┌地獄┐
│ │
設我得佛─國有┼餓鬼┼者,不取正覺
│ │
└畜生┘
好,我們加以解釋,這是講到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第一個相貌。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我的「國」中假設「有地獄、餓鬼、畜生」這種叁惡道果報的話,我就「不取正覺」。我們娑婆世界叫做六道輪回,極樂世界是二道輪回,只有天跟人,你要嘛到天上要嘛在人間、要嘛在人間要嘛在天上,沒有其它的選擇。
我們娑婆世界整個叁惡道的因果,在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T46,4a)上說:第一個是造上品的十惡業,招感地獄的火途之報。這個地獄的果報是怎麼産生的?就是由你的心創造出來的,所以你造殺盜淫妄的時候,你依止的是上品心,就是你絕對不忏悔,完全沒有慚愧心的,在造作之前經過你很多很多時間的思惟、在造作的時候起歡喜心、造了以後也決不忏悔,這種業很容易就到地獄去了,因爲你的心太堅固了,所以他的果報叫火塗地獄,就是熱火,地獄的果報就是刀山油鍋,以火爲主、熱惱。第二個是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中品的十惡業,招感餓鬼的刀途之報。 這個中品惡業就是說你的心稍微沒有像之前那麼堅固了,可能事後有點慚愧心,但是不是很強,但是有一點慚愧心。這種果報未來是什麼呢?血途之報。這個餓鬼道的特色,就是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饑餓口渴,你每天吃的東西都是汙穢的,沒有一天例外,因爲你身爲餓鬼道,你就是要受用這種汙穢的飲食,血途。第叁個是依止貪瞋癡的煩惱造下品的十惡業,招感畜生的血途之報,這個造業的心又比較羸弱了,這個血途就是一種傷害的意思,畜生道的特色就是牠的果報體很容易被傷害。我們人跟人之間有法律的約束,所以你不能傷害我、我也不能傷害你。在畜生道,你要是身爲一只螞蟻、或者小鳥、麻雀,你就知道什麼叫做沒有法律的世界,那完全是弱肉強食,沒有一個東西能約束誰,沒有。你看麻雀跑到地上來吃蟲的時候,牠也怕別人去吃牠,牠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以前有一個在家居士跟我說:哎呀,師父啊,做一只鳥很不錯啊,自由自在。我說:你是不知道鳥的心情。身爲一只動物,牠的心情就是恐懼不安,非常恐懼不安,而且是一輩子都是恐懼不安,因爲牠的果報就是一種血途之報。也就是說在這樣一種叁惡道的果報之中,阿彌陀佛到了極樂世界,他保證你「到了極樂世界,你沒有這種叁惡道的果報」。
我想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對生命是要求離苦得樂、或者說是趨吉避凶;但是離開痛苦、遠離災難這件事情,比得到安樂更加的急迫。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産生安樂,但是我們絕對要趕快遠離災難。你看我們一般人、一個出家人,老一代告訴我們:出了家以後第一件事情幹什麼?對了,持戒。爲什麼持戒?我先遠離過失嘛。我覺得這個心態可以理解,你說:诶,你爲什麼出了家以後不趕快修六波羅蜜,你看很多在家居士在家的時候,他修很多的善法,一出家以後什麼都不敢做了(呵),因爲他先求遠離過失、趨吉避凶啊,爲求趨吉先求避凶,他看了戒律,他開始怕,在家時因爲沒有看到戒律,他不知道怕。我覺得這個態度是對的,因爲我們不一定要馬上生善,但是滅惡這是很重要的,古人講一句話就很有道理,平安就是福(呵──)。你說平安爲什麼是福呢?你只是沒有災難,這樣平安就是福?對啦,沒有災難就是福報。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很多善法不修,他就專心的持戒,我認爲我可以理解,我先不到叁惡道去可以吧,我那個波羅蜜不急吧。所以阿彌陀佛很知道我們衆生的心態,爲求趨吉先求避凶,所以他就保證「到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即使你有那個罪業,那個罪業也不能夠再起現行,因爲它那個地方根本沒有那種果報。
丁二、不更惡道願(二)
經文
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消釋
設我 國┌天┐
─ ┤ ├壽終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