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五愿,然后会介绍其它四十三愿。四十三愿我们分成四段: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这个是讲到果地教,就是你念这一句佛号,你未来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三个结果,你会有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那你念这一句佛号,你今生的他力门呢,当下有十二种的加持力,就是你现世可以得到的,后面有三十一种功德是来生得到的。所以这个刚好是印光大师的判教。也就是说你念这一句佛号,有四十八种力量在帮助你,这个就是我们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
我们回答一个问题。
问:法师慈悲,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菩萨阶位立定誓愿,而思惟五劫、成就四十八愿?
答:其实我当初在准备这个功课的时候我也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我找了很多很多的批注,我都没有找到(呵呵),好像祖师大德都没有为法藏菩萨来判定他的阶位;不过我们可以从一段经文当中知道一个消息,这怎么知道呢?你看这个「请佛证明」。法藏菩萨是在听闻佛法以后发了誓愿,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在凡位的时候发,还是在圣位的时候发?其实看不太出来。但是这个地方到「请佛证明」的时候,它说「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我们一般凡夫的菩萨发愿,不太可能会惊动佛陀,不太可能;你发了愿以后会惊动佛陀为你说法,把那个净土现出来,应该是都入了正定聚了,就是应该是初地以上了,否则你这个愿不足以惊动佛陀来为你显现国土的。当然这个是我的义判,从世自在王佛为法藏菩萨现出这么多的国土,这么慎重的开示他至心精进,那表示这个菩萨开始要上路了,那大乘菩萨的上路就是初地了,开始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了。
问:修行者对于檀越至诚供养,他们为了修福报,减少妻儿的受用;而身为僧众要接受供养,怕自身无德行,而又不能不接受,应如何办才好?
答: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其实你出了家以后,你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你就是三宝,这个是你不能够逃避的责任。就是今天不是你接不接受,你一定要接受的,你可以把它转到常住、转给需要的众生;但是你身为三宝没有不接受的理由,特别是菩萨戒讲得很清楚。那我们今天的回馈就是怎么样呢?你供养我,我把功德回向给你,那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这也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是告诉我们「出家众不能经营生产事业的,你一定要接受人家的供养。你以前很有钱,你出家了以后全部舍掉,然后接受人家的供养」,佛陀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子的。你没有不接受别人供养的理由,你没有这个权力,可以这样子讲。那我们今天就是少欲知足,人家供养我们,我们欢喜接受,我成就你的善业、成就你的福德,那我把这个多余的东西,放到弘护正法、放到住持三宝,那我们把功德回向,那变成一个相互的好的互动,佛陀当初的设计是这样子。
好,我们今天就把这个四十八愿的缘起跟特色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的把弥陀四十八愿跟大家作介绍。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三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甲二、正文」。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的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现象,其实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布施的思想,所以我们变现出富贵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悭贪的思想,所以我们生命当中创造出痛苦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忍辱,所以我们显现出庄严;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经常产生瞋恚,所以我们创造了丑陋。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来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们内在的思想。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当中:要改造思想,就要修习止观。智者大师把止观分成三种方法 :第一个是修出离道,这个出离道就是我们观察现前的五蕴身心,以五蕴身心为所观境,观察我们现在这个身心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它是杂染不清净的、它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现在这个果报产生厌离。当这个厌离的思想产生以后,我们三界果报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我们就不再来三界投胎了,这个叫出离之道,以五蕴为所观境,就是以众生法为所观境。第二个是以心法为所观境,这个心法所观境就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我们对内心的了解,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了解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所有的恶法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这修菩提道,观察心法而修菩提道。第三个所观境是直接观佛的法界,观察佛的依正庄严,生起欣求好乐的心,这个时候修相应道,跟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在密宗、净土宗这个大乘的不共法门,修本尊相应法门。所以这个大乘的止观之道有三种:一个出离道,一个菩提道,一个相应道。净土法门当然主要是相应道,因为它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就是修忆佛、念佛,你直接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产生感应,而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个是整个净土宗止观的修法。当然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要观察,你一定是依教起观,你要先了解它有什么功德,你才能够观察。我们看「甲二」的正文:
甲二、正文二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五
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
经文
这一科就正式说明阿弥陀佛构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四十八个愿,这个愿总共分成二段:第一段是「总标核心五愿」,第二段是「别释其余诸愿」。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二类:第一个是根本的,第二个是枝末的。根本有五个愿,就像树的根本,你要了解这棵树,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后再研究它的枝叶花果;你了解四十八愿亦复如是,你要先把整个极乐世界根本的五个架构建立起来,你才能够了解其它的四十三个愿。这根本「五愿」善导大师分三类:第一个说明净土的无上果,就是第十一愿跟第十二愿,赞叹净土法门的果地功德,有二个愿;第二个说明净土的无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兼具因果的有一个,第十七愿。我们这个五愿等于是先赞叹果地功德,再说明他因地的修学。所以你这五个愿了解以后,你对净土法门这个本尊相应法的因果,就能够掌握得很清楚了。好,我们看第一个「丙一、住定证灭愿」。极乐世界它往生的功德有二个:第一个「住定」、第二个「证灭」这二种功德,那这个是在极乐世界果地功德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把经文念一遍,我们再来消释,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看「消释」的地方:
消释
┌住定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 ├者,不取正觉。
└必至灭度┘
「设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往生净土「国中」的「天」跟「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有二种道,它只有二种道: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一个是「人」道的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国中天人」就表示怎么样?表示这些都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的「天人」。当然这些天人的烦恼是没有断的,因为他带业往生嘛,他只是靠临终的正念感应道交去的。所以他内心当中怎么样?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些阿赖耶识潜伏烦恼罪业的天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会出现二种的功德:第一个、安「住定聚」,第二个「必至灭度」。这个安「住定聚」是指刚开始往生的初心菩萨来说,你刚刚往生不久,你就安住在正定聚;那你在极乐世界住久了以后,你「必至灭度」。
好,我们先看安住定聚。这个「正定聚」这个「定」不是指禅定,这个是指智慧,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是把众生分成三类:第一个叫做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内心圣道的力量没有坚固,所以他是可进可退,有时候进有时候退,像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有时候正念很强、有时候烦恼现前,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内心善恶不决定;第二个是邪定聚,这个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坚固的邪知邪见,所以他是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别坚固的;第三个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实相的真理如实安住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些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天人呢,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烦恼不能活动、罪业也不能活动,他有这种力量,这个地方是就着刚往生的菩萨来说。那他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必至灭度」,这个菩萨只有一个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间做国王,不可能,不可能成就人天果报;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这个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萨在极乐世界,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的成就大般涅槃,没有其它的方向。
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这二个愿望不成就的话,「不取正觉」。
我想我们读《阿弥佛经》有二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个「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名极乐」,极乐世界是一个离苦得乐的世界;第二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这个安乐当中是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当然对已经入了圣位的菩萨影响不大,但是对凡位的菩萨是很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极乐世界的四土当中,他觉得「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这三个土没有什么特别」,他说「你要研究极乐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于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这凡圣同居土太特别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俱是、一切俱非」…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