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心五願,然後會介紹其它四十叁願。四十叁願我們分成四段:國土莊嚴、身心安樂、出世解脫,這個是講到果地教,就是你念這一句佛號,你未來會有什麼結果?會有叁個結果,你會有國土莊嚴、身心安樂、出世解脫。那你念這一句佛號,你今生的他力門呢,當下有十二種的加持力,就是你現世可以得到的,後面有叁十一種功德是來生得到的。所以這個剛好是印光大師的判教。也就是說你念這一句佛號,有四十八種力量在幫助你,這個就是我們心力跟佛力的相互關系。

  我們回答一個問題。

  問:法師慈悲,法藏菩薩是在什麼樣的菩薩階位立定誓願,而思惟五劫、成就四十八願?

  答:其實我當初在准備這個功課的時候我也提出這個問題,後來我找了很多很多的批注,我都沒有找到(呵呵),好像祖師大德都沒有爲法藏菩薩來判定他的階位;不過我們可以從一段經文當中知道一個消息,這怎麼知道呢?你看這個「請佛證明」。法藏菩薩是在聽聞佛法以後發了誓願,那這個地方到底是在凡位的時候發,還是在聖位的時候發?其實看不太出來。但是這個地方到「請佛證明」的時候,它說「世自在王佛即爲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這個地方應該是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我們一般凡夫的菩薩發願,不太可能會驚動佛陀,不太可能;你發了願以後會驚動佛陀爲你說法,把那個淨土現出來,應該是都入了正定聚了,就是應該是初地以上了,否則你這個願不足以驚動佛陀來爲你顯現國土的。當然這個是我的義判,從世自在王佛爲法藏菩薩現出這麼多的國土,這麼慎重的開示他至心精進,那表示這個菩薩開始要上路了,那大乘菩薩的上路就是初地了,開始要成熟衆生、莊嚴淨土了。

  問:修行者對于檀越至誠供養,他們爲了修福報,減少妻兒的受用;而身爲僧衆要接受供養,怕自身無德行,而又不能不接受,應如何辦才好?

  答: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定位,其實你出了家以後,你扮演的就是這個角色,你就是叁寶,這個是你不能夠逃避的責任。就是今天不是你接不接受,你一定要接受的,你可以把它轉到常住、轉給需要的衆生;但是你身爲叁寶沒有不接受的理由,特別是菩薩戒講得很清楚。那我們今天的回饋就是怎麼樣呢?你供養我,我把功德回向給你,那産生一個良好的互動,這也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是告訴我們「出家衆不能經營生産事業的,你一定要接受人家的供養。你以前很有錢,你出家了以後全部舍掉,然後接受人家的供養」,佛陀的思考模式是這樣子的。你沒有不接受別人供養的理由,你沒有這個權力,可以這樣子講。那我們今天就是少欲知足,人家供養我們,我們歡喜接受,我成就你的善業、成就你的福德,那我把這個多余的東西,放到弘護正法、放到住持叁寶,那我們把功德回向,那變成一個相互的好的互動,佛陀當初的設計是這樣子。

  好,我們今天就把這個四十八願的緣起跟特色作一個簡要的說明,下一堂課我們就正式的把彌陀四十八願跟大家作介紹。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叁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甲二、正文」。

  在我們大乘佛法的生命觀,《華嚴經》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的解釋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其實是我們內在的思想變現出來的。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布施的思想,所以我們變現出富貴的果報;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悭貪的思想,所以我們生命當中創造出痛苦的果報;因爲我們內心當中經常保持忍辱,所以我們顯現出莊嚴;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經常産生瞋恚,所以我們創造了醜陋。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來說,我們要改造我們的生命,最徹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們內在的思想。在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當中:要改造思想,就要修習止觀。智者大師把止觀分成叁種方法 :第一個是修出離道,這個出離道就是我們觀察現前的五蘊身心,以五蘊身心爲所觀境,觀察我們現在這個身心果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它是雜染不清淨的、它是無常變化的,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對現在這個果報産生厭離。當這個厭離的思想産生以後,我們叁界果報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我們就不再來叁界投胎了,這個叫出離之道,以五蘊爲所觀境,就是以衆生法爲所觀境。第二個是以心法爲所觀境,這個心法所觀境就是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我們對內心的了解,知道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了解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因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所有的惡法可以消滅、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發起了廣大的菩提心,這修菩提道,觀察心法而修菩提道。第叁個所觀境是直接觀佛的法界,觀察佛的依正莊嚴,生起欣求好樂的心,這個時候修相應道,跟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在密宗、淨土宗這個大乘的不共法門,修本尊相應法門。所以這個大乘的止觀之道有叁種:一個出離道,一個菩提道,一個相應道。淨土法門當然主要是相應道,因爲它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就是修憶佛、念佛,你直接觀察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産生感應,而産生一種滅惡生善的效果,這個是整個淨土宗止觀的修法。當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你要觀察,你一定是依教起觀,你要先了解它有什麼功德,你才能夠觀察。我們看「甲二」的正文:

  甲二、正文二

  乙一、總標核心五願五

  丙一、住定證滅願(十一)

  經文

  這一科就正式說明阿彌陀佛構成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四十八個願,這個願總共分成二段:第一段是「總標核心五願」,第二段是「別釋其余諸願」。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二類:第一個是根本的,第二個是枝末的。根本有五個願,就像樹的根本,你要了解這棵樹,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後再研究它的枝葉花果;你了解四十八願亦複如是,你要先把整個極樂世界根本的五個架構建立起來,你才能夠了解其它的四十叁個願。這根本「五願」善導大師分叁類:第一個說明淨土的無上果,就是第十一願跟第十二願,贊歎淨土法門的果地功德,有二個願;第二個說明淨土的無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兼具因果的有一個,第十七願。我們這個五願等于是先贊歎果地功德,再說明他因地的修學。所以你這五個願了解以後,你對淨土法門這個本尊相應法的因果,就能夠掌握得很清楚了。好,我們看第一個「丙一、住定證滅願」。極樂世界它往生的功德有二個:第一個「住定」、第二個「證滅」這二種功德,那這個是在極樂世界果地功德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我們把經文念一遍,我們再來消釋,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加以解釋,看「消釋」的地方:

   消釋

   ┌住定聚─┐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  ├者,不取正覺。

   └必至滅度┘

  「設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往生淨土「國中」的「天」跟「人」。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有二種道,它只有二種道:一個是「天」道的衆生,:一個是「人」道的衆生。所以這個地方的「國中天人」就表示怎麼樣?表示這些都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的「天人」。當然這些天人的煩惱是沒有斷的,因爲他帶業往生嘛,他只是靠臨終的正念感應道交去的。所以他內心當中怎麼樣?充滿了煩惱,也充滿了罪業。這些阿賴耶識潛伏煩惱罪業的天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他會出現二種的功德:第一個、安「住定聚」,第二個「必至滅度」。這個安「住定聚」是指剛開始往生的初心菩薩來說,你剛剛往生不久,你就安住在正定聚;那你在極樂世界住久了以後,你「必至滅度」。

  好,我們先看安住定聚。這個「正定聚」這個「定」不是指禅定,這個是指智慧,無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經論當中是把衆生分成叁類:第一個叫做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他內心聖道的力量沒有堅固,所以他是可進可退,有時候進有時候退,像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樣子,有時候正念很強、有時候煩惱現前,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內心善惡不決定;第二個是邪定聚,這個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堅固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是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別堅固的;第叁個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他內心當中對于實相的真理如實安住了,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這些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呢,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煩惱不能活動、罪業也不能活動,他有這種力量,這個地方是就著剛往生的菩薩來說。那他未來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目標呢?「必至滅度」,這個菩薩只有一個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間做國王,不可能,不可能成就人天果報;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這個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生命當中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直接的成就大般涅槃,沒有其它的方向。

  這個地方是說明:假設這二個願望不成就的話,「不取正覺」。

  我想我們讀《阿彌佛經》有二句話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個「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是名極樂」,極樂世界是一個離苦得樂的世界;第二個「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這個安樂當中是成就不退轉的功德,不退轉。這個不退轉,當然對已經入了聖位的菩薩影響不大,但是對凡位的菩薩是很嚴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極樂世界的四土當中,他覺得「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這叁個土沒有什麼特別」,他說「你要研究極樂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于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聖同居土」,這凡聖同居土太特別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切俱是、一切俱非」…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