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說是念阿彌陀佛,也沒有求生淨土的概念。這是一個最早的判教,就是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存在法界當中的佛力引進來」,也就是說我們身爲一個菩薩,我們沒有必要單獨的面對業障,我們沒有這個必要,你有更好的選擇,因爲你拒絕佛力對你沒有幫助嘛。所以蕅益大師說:修行人你要理智,修行人不能意氣用事,因爲你意氣用事,你選擇一條比較難走的路,其實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研究教理,你可以怎麼樣?你還沒走之前,「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你要怎麼走要先規劃好。那這個菩薩道真的有困難跟容易的差別,有這個差別。那這個是我們最早一個心力跟佛力的判教。我們看第二段,「聖道門」跟「淨土門」,這個就比較成熟了,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 于娑婆世界,但憑自力,斷惑證理,
│┌聖道門─
││ 入聖得果之法,名「聖道門」。
├┤
││ 稱念名號,乘佛本願,往生淨土,
│└淨土門─
│ 入聖得果之法,名「淨土門」。
│
│ ─道綽大師─
好,我們把它解釋一下。到了這個「道綽大師」的時候,就正式的成熟了,把難行道跟易行道的判教,轉成了「聖道」跟「淨土」的概念,也就是說把往生淨土的思想放進去了。他說:假設你是在「娑婆世界」來修學菩薩道,「但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這叫「聖道門」;假設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仰仗彌陀「本願」的加持,「往生」西方「淨土」而「入聖得果」,這叫「淨土門」。
那麼從難行道、易行道到聖道門、淨土門,其實這個轉變有二位菩薩是值得我們說明的:第一個是天親菩薩。龍樹菩薩是在佛滅度後七百年出世,天親菩薩是在佛陀滅度後九百年出世,只差了二百年,天親菩薩應該看過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T26,20a-),他就把難行道跟易行道升華到一種往生的概念,他做了一個《往生論》。在《往生論》的〈序分〉當中,他提到一句話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他這個時候就已經把往生的因果概念提出來,他說往生的正因就是「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他提出一個人要成就淨土的因地,就是「一心歸命」。那他一心歸命的目的是幹什麼呢?「願生安樂國」。他認爲這個所謂的難易,應該把求生淨土的概念放進去。他到這個後面的頌文,把「一心歸命」分成五門,說我們怎麼樣達到「一心歸命」呢?包括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就是你今天要歸命阿彌陀佛,你要不斷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贊歎,稱念他的聖號,第叁個心中不斷的憶念。這個禮拜、贊歎、作願是成就奢摩他的止,安定內心,這個觀察門是修毘缽舍那,你要不斷的去憶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規劃你未來的遠景,觀察門是成就毘缽舍那的智慧;最後回向,你希望法界衆生同時求生淨土,這個回向是修大悲。以這個禅定、智慧、大悲的叁個法門,完成一心歸命而願生安樂國。所以在最早的祖師當中,把求生淨土的概念提出來的是天親菩薩,這個是我們第一個注意的。
第二個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師。天親菩薩提出了求生淨土的概念,他並沒解釋這當中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難行道跟易行道要加上淨土呢?北魏的昙鸾大師做了一個《往生論注》 ,他就把天親菩薩要求生淨土的概念詳細的加以說明。昙鸾大師說:這個地方爲什麼在早期的時候只要提出難行道、易行道就好呢?因爲在早期的時候,大家善根深厚、去佛不遠,所以得道者多。環境很好,所以「求不求生淨土」差別不大;但是時值末法,這當中有機、緣二義:第一個根機有變化,第二個外在的因緣也産生了變化。什麼叫根機的變化呢?就是時值末法,五濁惡世産生了。就是龍樹菩薩那個時候不思考淨土的問題,因爲那個時候根機好,他自己可以跳過去;到了末法時代,衆生的身心世界有五種的障礙,煩惱濁、業障、各式各樣的,果報體又容易生病、又短命,這個身心世界的障礙太多了,所以造成淨土的概念慢慢的産生了,因爲一個「機」的問題,五濁惡世的問題産生了。第二個、去佛久遠。前面是講魔強,這個地方是講法弱。我們離佛陀的時代愈來愈遠、愈來愈遠,法的力量愈來愈差了,就是這個緣,所處的環境放逸的力量愈來愈大,你要培養正念的力量愈來愈難。因爲機法二義,就必須把求生淨土的概念放進去了,就創造了「聖道」跟「淨土」二門。
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産生二種過失:第一個、由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墮大乘,就是你容易遇到邪師惡友。你發了菩提心,你真的要成就佛道,但是你接觸的人他有不同的看法,他今天跟你講一句話、明天跟你講一句話,這個「法」就是一種名言,名言的熏習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我講實在話,大乘的思考模式是很難建立的。我們很容易生起人天的思考,反正我就是斷惡修善;我們也很容易生起小乘的思考,我就觀一切法空:我們很容易生起單向的思考。但是你要生起雙向思考,我要無住又能夠生心、又生心又無住,又要猶如蓮華不著水、又如日月不住空,非常困難,菩薩種性很難生起,但是非常容易失掉,因爲他這個概念思考太難了。你生起的時候,你本身就不堅固了,外面這些小人物說叁道四的,就把你給誤導了,所以你很容易遇到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墮大乘,這是第一個過失。第二個、顛倒善果的誘惑破壞勝德。什麼叫做顛倒善果?菩薩因地的時候修智慧、也修福德,你也修布施、持戒、忍辱,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這是一個善果。但是菩薩沒有成就聖道之前,面對善果容易生起顛倒,産生放逸,那這個善果的誘惑,就破壞你戒定慧的功德,這樣子也退失了菩提心。所以,假設不求生淨土就會有邪師惡友的誤導跟顛倒善果的誘惑,使令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容易退墮。昙鸾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譬如小樹未成,經曆暴雨,終爲所折。」說你這個樹,幼苗很小,你沒有把它放在溫室當中栽培,你就「诶,我一定要曆練」,那這棵樹在暴風雨當中,又是風又是雨的摧折,第二天早上起來看這棵樹,完全被破壞了,你禁不起這麼多的傷害的。所以到了末法時代,這個昙鸾大師其實已經在《往生論注》提出求生淨土的概念。到了他的學生道綽大師,就把這個概念落實了,安立了聖道門、淨土門;善導大師是道綽大師的學生,就把這個思想再發揚光大。
那這個是淨土宗判教的第二個情況,那最成熟的就是民國的印光大師了。
│
│ ┌業障消除┐
│┌他力門┤ ├
││ └福慧增長┘
└┤
│ ┌蒙佛接引┐
└果地教┤ ├「即衆生心,投大覺海。」
└往生西方┘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提出的判教是說「他力門、果地教」,這個「他」就是佛陀的力量,這個「果地」是講淨土,他善巧的把佛力跟淨土結合起來。龍樹菩薩強調佛力;昙鸾大師、道綽大師強調淨土,他覺得這二個都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身爲一個菩薩,我們憶念佛陀,希望得到佛力加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成就今生的破障;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憶念佛陀是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說到了印光大師等于是把龍樹菩薩佛力的思想跟昙鸾大師、道綽大師淨土的思想,把它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就建立了所謂「他力門、果地教」的思想。那這個時候整個淨土宗的思考就成熟了,就是你念一句佛號,包括了現世的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也包括了來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那這個「他力門、果地教」,一言以蔽之,就是印光大師最有名的一句話,「即衆生心,投大覺海」。就是說當你念佛的時候,你的相貌就是:就著你這一念惑業苦的心,然後直接的進入到阿彌陀佛的四十八種功德大海當中,就是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到這個地方,整個淨土的判教就成熟了、完全成熟了。這個地方我們說出一個總結就是這樣。
這個成佛之道,的確有很多的因緣,你現在作出一個什麼樣的選擇,一定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結果。我們講一句說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只能夠說「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過程不一樣。你說「诶,爲什麼結果一樣」?我講實在話,你走難行道,你吃了很多苦,花了很多時間,當初你們二個同時在義德寺受戒的,有些人成佛了,你還在那個地方叁界流轉。等到你成佛以後,我跟你講「結果是一樣的」,沒有一尊佛跟哪一尊佛有什麼差別,沒有這種差別,佛佛道同。但是這個過程我保證是不一樣的,方便有多門,你選擇一個你要走的路,你就必須承當它所有的結果。所以菩薩道說穿了就是「生命就是一個抉擇」。我覺得我們今天在走之前,多看一些大乘經典,作好事先的布局,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在管理學上有一句話叫「馬到成功」(哈──),這句話是什麼概念?這句話我突然想到「跟淨土法門有關系」。這個做企業就是說,他的概念就是說「馬跑得很快」,比如說我是一個人,你沒有必要整天在那邊訓練體力跟馬比賽嘛,你怎麼跑也跑不過牠,再怎麼跑你跑不過牠;但是我不要跑過牠,我只要騎在馬上就好了(呵──),我騎在馬上,馬到的時候,我也到了嘛,我只有差馬一個頭而已。他們的思想是策略聯盟,就是說我是小公司、你是大公司,我再怎麼比比不上你,但是沒有關系,我不想跟你比嘛,我跟你合作嘛,你到了,我也到了。這個思考就是你的心力跟佛力之間的關系,你必須建立一個策略聯盟,這個很重要的啦。你的菩薩道你不能單獨的面對,你要跟佛陀合作,對你有幫助,我覺得我們沒有拒絕佛陀的理由,他對你無所求(呵呵),是不是?他只想幫助你嘛。我覺得我們沒有拒絕的理由的。
那這個地方「他力門」跟「果地教」的差別,還有一點時間我把它作一個說明。我們看第九頁,第九頁當中,我們下一堂課介紹阿彌陀佛的核…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