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多多地训练,它就会慢慢消失掉,因为它是不真实的。
请法师慈悲,行菩萨道要修六波罗蜜,到极乐世界有机会修六波罗蜜吗?有这种因缘吗?
我们后面会讲到很多因缘。极乐世界它为什么提供你五种神通?你如果说你不修六波罗蜜,就极乐世界乖乖地呆着就好嘛!古德说,阿弥陀佛他不但提供你一个这么好的环境,他提供你五种神通,就是让你亲近十方诸佛,然后广度众生用的。五种神通就是让你离开极乐世界,第一个亲近诸佛,第二个广度众生。要不然他提供神通给你干什么?这个后面在最后一个愿文会说到。
曾经有人问说,净土法门可信吗?我回答说,很难相信,我也不知道。这算谤法吗?
应该是没有。你说,我很难相信,结果,我也不知道。这个叫愚痴啦!这不是谤法啦!谤法是邪见,愚痴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愚痴顶多障道。但是,你不能说它是罪业。邪见就是罪业了,邪见跟愚痴不一样。因为你愚痴,你还犹豫不决。所以,你看外道叫邪见,你没有学佛,也没有学外道,这个顶多叫作愚痴。外道就是邪见,因为你是坚固有想法了。
我们再回答一个问题,剩下不能回答的我们明天回答,再不能回答的就佛七的时候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修净土的佛弟子应该如何发愿?应该在净土先成佛再度众生,还是应该先从净土转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再成佛?
这等于是两个问题。第一个,修净土的应该如何发愿?修净土的人你心中只有两个愿望,只有两个愿望而已:第一个,你要厌离娑婆;第二个,你要欣求极乐。这个愿开出是两个。有些人 他想要求生净土,但是娑婆世界的手没有放掉,这个会有问题的。诸位知道吗?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你这边打滚太久了。诸位,你知道你长久以来都呆在哪儿?呆在娑婆世界嘛!你跟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人都太熟了。所以,憨山大师说,你只有欣求极乐,没有厌离娑婆。结果,娑婆世界是熟境界,极乐世界对你来说,你只是依稀仿佛了解,叫生疏的境界。临终的时候,心是随熟的境界转。所以你厌离娑婆也很重要啊!所以你发愿是,它是两个方向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都有。
那么到底,你到了净土以后,你是先成佛再度众生,还是先度众生再成佛?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佛法很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由你决定。如果你是悲增上的菩萨,当然你就会去先度众生;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萨,你就会去先成佛道。怎么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呢?可以测试。可以从你的学佛的缘起看出消息,就是你当初的发心,有些人是看到众生的苦而感动发心的。你为什么想成佛?因为我看到众生太苦了,我要赶快帮助他。他是缘众生无边誓愿度而发心的,他是缘众生的苦而发心的。有些人他为什么发菩提心?他看到诸佛的功德太殊胜了,他也想要成就而发心的,从这个最初的你发心的缘起,大概就知道你这个人的根基了。但这两个都不错,没有说谁好谁坏。但是从这个缘起可以判定,有些人会先成就圣道再度众生;有些人会先成就众生的缘,福报会很大,然后再成就圣道。你去回想看看你当初是怎么学佛的?当初你为什么受菩萨戒?你那个最初的念头你找出来,
你大概就知道你未来成佛的时候,是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大概跑不掉,那个根基养成以后很难改的。但这两个都不错,都不错。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明天我们会把它讲圆满。阿弥陀佛!好,大家请坐下,我们回向,我们把这个听经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往生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我们虔诚地回向。
第五卷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现象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命现象呢?从佛法的角度,他不认为是上帝创造的。那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怎么有的呢?佛教说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地讲就是说,我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详细地说,应该是你过去的心态、你过去很多的想法创造了你今生的生命,那么你今生又有很多的想法,又会去创造来生的生命。所以整个宇宙间的生命为什么会相续呢?因为我们内在的念头不断地相续。所以《楞严经》讲,由于心念的相续,使令我们外在的世界也就相续。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犹如长远的水流的生命现象,我们应该怎么来改造自己,使令自己离苦得乐呢?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你要改造你的心念。因为你的世界是你的心念来主导的。
那么怎么改造心念呢?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首先你的心要有一个安住的地方,这个安住的地方就是,首先你要设定目标,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很清楚。我们一般人的心都是住在娑婆世界,我们以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快乐为住。我们曾经去受用五欲的快乐,然后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念念的去怀念它、去安住它。所以这样子来讲,我们不断地去忆念娑婆世界的快乐的境界,我们希望它重复的出现,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三界投胎?因为我们心中对它有所住。你对它有所住,它就会对你产生牵引的力量。所以我们希望改造我们的来生,首先你要改变你心中的住处,你的目标要改变。大乘佛教的住处,有两个地方是可以安住的。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是以我空、法空的真如为住,或者说是以无住为住。当然这个地方困难度很高,跟我们的习惯是违背的。那么,净土宗 它不是,它是以净土的功德为住。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你刚开始修学净土的第一步,你就要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修净土宗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没有先发愿的,没有说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没有这种道理,都是要先发愿,以愿来导行的。所以你现在还没有确定你来生要去哪里,严格来讲,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你还在那个地方原地打转,你还没有开始上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的人生顶多就是积集福报。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知道你心中以何为住,你未来要往哪里而去,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好,那么当我们经过对净土的学习,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来生要去哪里,这个时候就开始要怎么样?要开始修行了。什么叫修行?就是降伏其心。前面我们讲云何应住,其实修行就是降伏
其心,不断地用佛教的道理来调整自己。因为你今天设定一个净土的目标,但是你的心态跟净土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你的目标在这个地方,你的内心是这样子。你必须把你的内心调到跟净土一样,所以我必须要怎么样?要忆佛念佛,不断地忆念佛的功德,不断地忆念佛的圣号。这个就是怎么样?不断地修正你的念头。所以净土宗的修学,简单地讲,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目标的设定,一个是整个过程的调整。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开车,你一定先有一个目标:我这个车要往哪里去。你将往哪里而去?, 没有人是边开车边想的,没有这回事情。那么目标清楚以后,你整个过程,你的方向盘就是不断的调整。在整个路的过程当中,看到障碍,看到什么东西,就应该闪过去,就是微调。那么当然这个地方,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我们第二阶段打佛七该做的工作。七天,我们打佛七这七天干什么?就是降伏其心。把你现在一个非常粗重的念头,跟净土不相应的念头,把它调整成跟净土相应的念头,这要花七天的时间。我们希望在打佛七之前,先设定目标,云何应住?那么我们必须透过教理的学习,对净土的认识,设定我们来生的目标。然后你把你的内心住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今天有这个需要来了解四十八愿,因为整个净土的功德是四十八愿创造出来的。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七面,丙三、出世解脱。我们讲到净土的功德是有三段:第一个是国土庄严,第二个,身心安乐,第三个,出世解脱。那么前面两个是讲到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也就是讲到这种有为的快乐。你看极乐世界种种安乐的相貌,这个地方讲到无为的解脱。在这个快乐当中,我们想要了解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来修学佛法的?他修学佛法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修学佛法有什么差别?我们现在了解这件事情。我们先看这当中有四个代表的愿。我们先看第一个愿,不贪计身愿,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整个大乘佛法的善根有三个: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是空正见,大乘的三种善根。那么这三种善根在净土宗是怎么修学的?我们先看在净土的人们是怎么样修出离心的,先看出离心。我们看消释的地方:在我成佛以后,国中的天人——那么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正报的身心是非常的庄严,他一生当中没有病痛,有三十二相、有神通、有种种快乐的境界——那么极乐世界的人们这心跟庄严的外境接触的时候,它是什么相貌呢?它不会生起想、念、贪、计这个色身的情况。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今天看到一个境,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一个杯子,我生起一种想象。当然,所谓的想象就是怎么样?它跟杯子已经不一样了,但是又跟杯子很相似。那么对这个外境产生想象以后,就会产生很多的影像。
当然这个地方所谓的影像是指的自我的影像,这个身见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得到一个生命体的时候,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内心第一个接触的不是外境,而是我们的色身,父母亲给我们的一个色身。好,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开始住在这个色身以后呢,我们对这个色身开始产生一种错误的想象,我们开始想象这个色身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这个我能够主宰我的生命体,这个自我意识。那么当然,这是一种颠倒的想象,这种想象慢慢地它会产生一种相…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