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多多地訓練,它就會慢慢消失掉,因爲它是不真實的。
請法師慈悲,行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到極樂世界有機會修六波羅蜜嗎?有這種因緣嗎?
我們後面會講到很多因緣。極樂世界它爲什麼提供你五種神通?你如果說你不修六波羅蜜,就極樂世界乖乖地呆著就好嘛!古德說,阿彌陀佛他不但提供你一個這麼好的環境,他提供你五種神通,就是讓你親近十方諸佛,然後廣度衆生用的。五種神通就是讓你離開極樂世界,第一個親近諸佛,第二個廣度衆生。要不然他提供神通給你幹什麼?這個後面在最後一個願文會說到。
曾經有人問說,淨土法門可信嗎?我回答說,很難相信,我也不知道。這算謗法嗎?
應該是沒有。你說,我很難相信,結果,我也不知道。這個叫愚癡啦!這不是謗法啦!謗法是邪見,愚癡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愚癡頂多障道。但是,你不能說它是罪業。邪見就是罪業了,邪見跟愚癡不一樣。因爲你愚癡,你還猶豫不決。所以,你看外道叫邪見,你沒有學佛,也沒有學外道,這個頂多叫作愚癡。外道就是邪見,因爲你是堅固有想法了。
我們再回答一個問題,剩下不能回答的我們明天回答,再不能回答的就佛七的時候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修淨土的佛弟子應該如何發願?應該在淨土先成佛再度衆生,還是應該先從淨土轉到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再成佛?
這等于是兩個問題。第一個,修淨土的應該如何發願?修淨土的人你心中只有兩個願望,只有兩個願望而已:第一個,你要厭離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這個願開出是兩個。有些人 他想要求生淨土,但是娑婆世界的手沒有放掉,這個會有問題的。諸位知道嗎?爲什麼呢?因爲,娑婆世界是熟境界,你這邊打滾太久了。諸位,你知道你長久以來都呆在哪兒?呆在娑婆世界嘛!你跟這裏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都太熟了。所以,憨山大師說,你只有欣求極樂,沒有厭離娑婆。結果,娑婆世界是熟境界,極樂世界對你來說,你只是依稀仿佛了解,叫生疏的境界。臨終的時候,心是隨熟的境界轉。所以你厭離娑婆也很重要啊!所以你發願是,它是兩個方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都有。
那麼到底,你到了淨土以後,你是先成佛再度衆生,還是先度衆生再成佛?我認爲沒有標准答案。佛法很多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由你決定。如果你是悲增上的菩薩,當然你就會去先度衆生;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薩,你就會去先成佛道。怎麼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呢?可以測試。可以從你的學佛的緣起看出消息,就是你當初的發心,有些人是看到衆生的苦而感動發心的。你爲什麼想成佛?因爲我看到衆生太苦了,我要趕快幫助他。他是緣衆生無邊誓願度而發心的,他是緣衆生的苦而發心的。有些人他爲什麼發菩提心?他看到諸佛的功德太殊勝了,他也想要成就而發心的,從這個最初的你發心的緣起,大概就知道你這個人的根基了。但這兩個都不錯,沒有說誰好誰壞。但是從這個緣起可以判定,有些人會先成就聖道再度衆生;有些人會先成就衆生的緣,福報會很大,然後再成就聖道。你去回想看看你當初是怎麼學佛的?當初你爲什麼受菩薩戒?你那個最初的念頭你找出來,
你大概就知道你未來成佛的時候,是先成佛,還是先度衆生,大概跑不掉,那個根基養成以後很難改的。但這兩個都不錯,都不錯。
好,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明天我們會把它講圓滿。阿彌陀佛!好,大家請坐下,我們回向,我們把這個聽經的功德回向無上菩提、回向往生淨土、回向法界衆生。我們虔誠地回向。
第五卷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那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現象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但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生命現象呢?從佛法的角度,他不認爲是上帝創造的。那我們今生的生命是怎麼有的呢?佛教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簡單地講就是說,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詳細地說,應該是你過去的心態、你過去很多的想法創造了你今生的生命,那麼你今生又有很多的想法,又會去創造來生的生命。所以整個宇宙間的生命爲什麼會相續呢?因爲我們內在的念頭不斷地相續。所以《楞嚴經》講,由于心念的相續,使令我們外在的世界也就相續。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猶如長遠的水流的生命現象,我們應該怎麼來改造自己,使令自己離苦得樂呢?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你要改造你的心念。因爲你的世界是你的心念來主導的。
那麼怎麼改造心念呢?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有兩個方法:第一個雲何應住,第二個雲何降伏其心。首先你的心要有一個安住的地方,這個安住的地方就是,首先你要設定目標,你希望你來生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很清楚。我們一般人的心都是住在娑婆世界,我們以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快樂爲住。我們曾經去受用五欲的快樂,然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念念的去懷念它、去安住它。所以這樣子來講,我們不斷地去憶念娑婆世界的快樂的境界,我們希望它重複的出現,産生一種牽引的力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一而再、再而叁地在叁界投胎?因爲我們心中對它有所住。你對它有所住,它就會對你産生牽引的力量。所以我們希望改造我們的來生,首先你要改變你心中的住處,你的目標要改變。大乘佛教的住處,有兩個地方是可以安住的。從聖道門的角度,我們是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爲住,或者說是以無住爲住。當然這個地方困難度很高,跟我們的習慣是違背的。那麼,淨土宗 它不是,它是以淨土的功德爲住。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你剛開始修學淨土的第一步,你就要知道你將往哪裏而去了。修淨土宗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沒有先發願的,沒有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沒有這種道理,都是要先發願,以願來導行的。所以你現在還沒有確定你來生要去哪裏,嚴格來講,你還沒有開始修行。你還在那個地方原地打轉,你還沒有開始上路,因爲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裏,你的人生頂多就是積集福報。所以,我們第一個要知道你心中以何爲住,你未來要往哪裏而去,你將往哪裏而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好,那麼當我們經過對淨土的學習,我們很清楚地知道我來生要去哪裏,這個時候就開始要怎麼樣?要開始修行了。什麼叫修行?就是降伏其心。前面我們講雲何應住,其實修行就是降伏
其心,不斷地用佛教的道理來調整自己。因爲你今天設定一個淨土的目標,但是你的心態跟淨土是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你的目標在這個地方,你的內心是這樣子。你必須把你的內心調到跟淨土一樣,所以我必須要怎麼樣?要憶佛念佛,不斷地憶念佛的功德,不斷地憶念佛的聖號。這個就是怎麼樣?不斷地修正你的念頭。所以淨土宗的修學,簡單地講,就是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一個是目標的設定,一個是整個過程的調整。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天開車,你一定先有一個目標:我這個車要往哪裏去。你將往哪裏而去?, 沒有人是邊開車邊想的,沒有這回事情。那麼目標清楚以後,你整個過程,你的方向盤就是不斷的調整。在整個路的過程當中,看到障礙,看到什麼東西,就應該閃過去,就是微調。那麼當然這個地方,雲何降伏其心,這是我們第二階段打佛七該做的工作。七天,我們打佛七這七天幹什麼?就是降伏其心。把你現在一個非常粗重的念頭,跟淨土不相應的念頭,把它調整成跟淨土相應的念頭,這要花七天的時間。我們希望在打佛七之前,先設定目標,雲何應住?那麼我們必須透過教理的學習,對淨土的認識,設定我們來生的目標。然後你把你的內心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今天有這個需要來了解四十八願,因爲整個淨土的功德是四十八願創造出來的。
好,我們看講義的第十七面,丙叁、出世解脫。我們講到淨土的功德是有叁段:第一個是國土莊嚴,第二個,身心安樂,第叁個,出世解脫。那麼前面兩個是講到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也就是講到這種有爲的快樂。你看極樂世界種種安樂的相貌,這個地方講到無爲的解脫。在這個快樂當中,我們想要了解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來修學佛法的?他修學佛法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修學佛法有什麼差別?我們現在了解這件事情。我們先看這當中有四個代表的願。我們先看第一個願,不貪計身願,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我們加以解釋。整個大乘佛法的善根有叁個: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叁個是空正見,大乘的叁種善根。那麼這叁種善根在淨土宗是怎麼修學的?我們先看在淨土的人們是怎麼樣修出離心的,先看出離心。我們看消釋的地方:在我成佛以後,國中的天人——那麼我們前面講到,極樂世界正報的身心是非常的莊嚴,他一生當中沒有病痛,有叁十二相、有神通、有種種快樂的境界——那麼極樂世界的人們這心跟莊嚴的外境接觸的時候,它是什麼相貌呢?它不會生起想、念、貪、計這個色身的情況。這個想就是于境取相,施設名言。我今天看到一個境,比如說我今天看到一個杯子,我生起一種想象。當然,所謂的想象就是怎麼樣?它跟杯子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又跟杯子很相似。那麼對這個外境産生想象以後,就會産生很多的影像。
當然這個地方所謂的影像是指的自我的影像,這個身見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得到一個生命體的時候,從我們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的內心第一個接觸的不是外境,而是我們的色身,父母親給我們的一個色身。好,那麼我們這一念心開始住在這個色身以後呢,我們對這個色身開始産生一種錯誤的想象,我們開始想象這個色身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這個我能夠主宰我的生命體,這個自我意識。那麼當然,這是一種顛倒的想象,這種想象慢慢地它會産生一種相…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選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